学科分类
/ 20
3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我院担负输供血的输血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我院的输血科每年可以采集单采血小板1700例,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随机选取6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采前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均匀分成三组,(150~200)×109/L为A组,(200~250)×109/L为B组,(250~300)×109/L为C组,每组各有20例。对三组献血者者的采前不同血小板计数中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B组、C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ml)分别为2619±235、2066±198、1774±204;A组、B组、C组献血者的血小板收集量(×1011/袋)分别为2.25±0.27、2.72±0.43、2.77±0.47,三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挑选时,应该尽可能挑选采前外周血血小板>200×109/L的献血者,以保证良好的血小板收集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全血处理量 血小板收集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恙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普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52例恙虫病并血小板减少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2名恙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比对照组减低,易并发肝损害,经1-2周治疗后51名恙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保肝治疗后均痊愈。其中1例死于肾衰竭。结论恙虫病患者易并发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属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输血小板治疗。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血小板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同时,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多为一过性病变,病变较轻,预后好。并发肾功能损害较少见,但病情较重。

  • 标签: 恙虫病 血小板减少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鉴别,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我院的93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共有74例患者因为血液系统疾病而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占79.6%,有66例良性疾病,占70.9%,8例恶性疾病,占8.6%,19例非血液系统疾病,占20.4%;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布、男女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提供免疫指标、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可以确诊。结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比较多,需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和鉴别,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外有关妊娠合并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syndrome,BSS)的文献报道,为妊娠合并BSS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Googlescholar、Webofknowledge、EBSCO、Cochranelibrary、CBM数据库,收集关于妊娠合并BSS的个案报道。提取各报道中患者年龄、既往出血史、输血史、血小板水平、自身抗体、分娩方式、产后出血(postpartumhaemorrhage,PPH)、产后延迟出血(secondarypostpartumhaemorrhage,SPPH)、出血管理等信息。重新评估各报道中出血分级,分组分析可能与PPH、SPPH有关的因素。结果共收集了19例患者29次符合要求的妊娠数据,其中11(57.9%)例患者14(48.3%)次妊娠并发PPH,11(57.9%)例患者14(48.3%)次妊娠在产后的第2d至第6周内出现SPPH。按分级既往出血程度在3~4级组比0~2级组在产后再次出现3~4级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升高(P=0.009);而以妊娠年龄、输血史、血小板数目、是否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分娩方式等因素分组各组内出血分级无显著差别(P>0.05);母亲有抗血细胞抗体组与无抗体组在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2)。大部分出血经过氨甲环酸、去氨基精氨酸加压素(DeaminoArginineVasopressin,DDAVP)、血小板输注等措施处理后出血可以得到控制,仅有2例因不能控制的出血而行卵巢切除。结论BSS患者及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均有高出血风险,但经过积极的处理后出血常可以控制,预后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 标签: 血小板取聚集试验 标本采集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我院45例2017年2月—2018年4月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则选择糖皮质激素加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对两组疗效;血小板上升的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施治前后患儿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血小板上升的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到峰值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情况相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无异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及预后肯定。

  • 标签: 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介素-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B组接受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对两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A组血小板最大值、最小值均较B组高,血小板恢复至70×109/L时间均较B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明显较B组41.67%低(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效果优于重组人白介素-11,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介素11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方法收集改进前机采血小板数据、改进后机采血小板数据。汇总失败案例,探究原因。结果(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因素有血肿、穿刺失败、血常规计数异常、献血不良反应、乳糜血及其其他,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是0.9%。(2)实施改进措施后,较比改进前,血常规计数异常、血肿及其乳糜血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而剩余的各项因素,较比改进前,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因此,强化对献血者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可有效规避采集失败的发生。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改进措施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饮酒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半年来我区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267例,从年龄分布、饮酒年限对肝损伤的程度及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诊血小板减少症。结论饮酒者血小板在肝中破坏和清除。饮酒者血小板减少发病为慢性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通过“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有效。

  • 标签: 饮酒 血小板减少 肝损伤 &ldquo 升血小板胶囊&rdquo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中血小板计数时常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本文对我院近几年60例应用血细胞计数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7例为乙二胺四乙酸致血小板假性减少,15例为大血小板血小板假性减少,白细胞周围卫星现象1例,冷凝集现象5例,其余2例未找到明显原因。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尤其是血小板计数有假性减少现象,必须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理。

  • 标签: 血小板 计数假性减少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最近3年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0%,p<0.05;组间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对比,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效果
  • 简介:病例:患者,女,54岁,入院前10余天,在当地医院彩超发现左乳结节,约1cm,于我院就诊,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示左乳浸润性癌。于2017年11月13日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3+年,每日口服吲达帕胺片2.5mg(濮阳市汇元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70402),马来酸依那普利10mg(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70307)。

  • 标签: 吲达帕胺片 血小板减少 马来酸依那普利 穿刺活检 浸润性癌 高血压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伴有血小板减少症80例新生儿为研究资料,予以实验室检查、围产期因素和临床诊断等,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80例中,生后3天内血小板减少的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30例,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5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具有多样复杂化特点,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性疾病、胎膜早破和妊高症具有显著关联性;而足月儿血小板减少症和羊水污染具有显著关联性,肺炎与窒息和新生儿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关联性;新生儿的体重≥2500g、院内外感染和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关联性。结论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多样复杂化,致此通过分析能够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浅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急性肺栓塞1例。结论对症支持治疗、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急性肺栓塞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 急性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6份干扰标本并分为三组A组32份,位于血小板直方图上,且后峰翘起始处>25fl;B组32份,后峰翘起始处20~25fl;C组32例,后峰翘起始处<20fl。对三组标本分别采用希森美康XS-500i分析仪与显微镜两种方法计数血小板,比较计数结果。同时比较正常、异常血小板直方图上血小板聚集、大血小板、血细胞仪计数与显微镜计数情况。结果B、C两组的仪器法、显微镜法计数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无差异(P>0.05)。异常图形血小板聚集21例、大血小板9例、血细胞仪计数(80.36±29.74)×109/L;正常图形无血小板聚集与大血小板,血细胞仪计数(238.65±17.13)×109/L(P<0.05);两种图形的显微镜计数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受到血小板凝集、小红细胞数量和大血小板的影响。针对血小板计数不符合直方图的标本,建议通过手工方法计数,或者重新采集标本,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 计数 显微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药物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A以及心输出量、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效果显著。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以及凝血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 标签: 大量输血 血小板 凝血功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