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易患风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为带状疱疹的2 840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59±16)岁,男性1 314例(46.3%)。根据是否发生PHN将患者分为PHN组和非PHN组,其中发生PHN者442例(15.6%),年龄(68±12)岁,其中男性189例(4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史,同时收集PHN组患者发生PHN前2个月内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等、诊断带状疱疹前6个月内手术史及PHN持续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因素。结果2 840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共2 056例(72.4%);皮疹发生于肋胁部累及肋间神经者占比最高为53.9%(1 532例)。带状疱疹患者患慢性疾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高血压16.4%(465例)、糖尿病11.9%(337例)、冠心病10.0%(283例),患结缔组织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4%(41例)、干燥综合征1.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0%(2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值(95%CI)为4.581(3.131~6.705)]、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OR值(95%CI)为1.858(1.129~3.059)]、高血压[OR值(95%CI)为1.963(1.513~2.546)]、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OR值(95%CI)为2.170(1.254~3.753)]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带状疱疹在年龄≥50岁人群中高发,侵犯肋间神经常见,最常合并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最常合并的结缔组织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年龄≥50岁、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高血压及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带状疱疹 临床特点 合并疾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从而避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出现跌倒事件。 方法: 从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中,随机抽取 50 例跌倒患者,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神经内科疾病,均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跌倒现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神经内科患者出现跌倒的危险因素。 结果: 跌倒患者的年龄为 60~80 岁,大多患有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过高的认知障碍程度、视力障碍以及听力障碍等因素,均为致使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出现跌倒的危险因素;而再次跌倒的危险因素则包括:辅助器械使用、睡眠障碍、头晕、视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肢体活动障碍以及年龄等;至于跌倒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程度,则与有无使用镇静药物、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相关。 结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年龄在 60~80 岁、认知障碍程度高、四肢运动能力差、视力差、听力差、患有脑出血、脑梗死等,均是引发跌倒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预防患者出现跌倒事件,以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各部门之间 应 协力合作,对高危人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排除,降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跌倒 危险因素 临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昏迷,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良肢体位摆放,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气压治疗,避免静脉反复穿刺及正确冲封管等处理。结论早期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 月米东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335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伴发后遗神经痛将其分为后遗神经痛组(49例)与无后遗神经痛组(286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后遗神经痛组 年龄≥50 岁、皮损面积 >5% 、严重型皮损、合并糖尿病、急性期重度疼痛、空腹血糖水平异常、血清白蛋白 / 球蛋白比值异常、抑郁、焦虑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无后遗神经痛组,且上述因素均为影响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50岁、皮损面积 >5%、严重型皮损、合并糖尿病、急 性期重度疼痛、空腹血糖水平异常、血清白蛋白 / 球蛋白比值异常、抑郁、焦虑均为影响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预防,从而降低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

  • 标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危险因素   空腹血糖   抑郁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CN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CNS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行手术治疗的397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共403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PCNSI的发生率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PCN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计算研究期间手术次数≥8次的12名主刀医生的手术医生调正PCNSI专率以评估主刀医生对PCNSI发生的影响。结果397例患者403次手术后PCNSI的发生率为9.2%(37例次),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9.7%(11/37),其中54.6%(6/11)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PCSNI组(366例次)相比,PCSNI组(37例次)患者的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NNIS)评分更高、术前住院时间>6 d者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以及研究期间手术次数<8次的台上护士参与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389,95%CI:1.202~1.606,P=0.000)以及研究期间手术次数<8次的台上护士参与(OR=2.860,95%CI:1.276~6.412,P=0.011)是影响PCS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NNIS评分调整后,12名主刀医生的手术医生调正PCNSI专率分别为20.0%、23.0%、17.3%、18.2%、13.4%、12.5%、6.3%、8.0%、5.2%、4.0%、0.0%、0.0%,其间差异性较大。结论对手术医生调正PCNSI专率高的主刀医生进行专项感控培训指导、减少手术时间、培养神经外科手术专科护士将是降低PCNSI发生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神经内科的患者病情较重,主要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疼、脑膜炎、痴呆等疾病,神经内科患者较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会加重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患者死亡。鉴于此,本文对神经内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神经内科 下呼吸道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标签: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 简介:摘要一例臂丛神经麻醉导致呼吸骤停,麻醉满意后,手术顺利,患者术毕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突然出现,经气管导管辅助呼吸30分钟,自主呼吸恢复。考虑麻醉过程中同时累及膈神经的部分神经纤维,致使同侧的呼吸抑制,当患者直立位时,机体无法代偿需氧量骤然增加,呼吸功能代偿不全导致呼吸骤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呼吸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诱发神经外科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全部行CVC置管,在导管拔除之后,对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与血培养,观察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总结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5%,经过局部换药+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无人死亡,3~7日后出院。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有①BMI指数<25kg/m3;②年龄≥50岁;③置管时间≥1周;④合并有糖尿病;⑤免疫功能低下;⑥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⑦缺乏针对导管的临床护理或护理不规范;⑧其他。结论临床应为神经外科患者在CVC置管的过程中加强护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对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因素进行调查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725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考察术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性别、麻醉方式、病变性质、是否显露喉返神经、手术次数、手术范围、喉返神经分离方式及操作原则等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25例手术中发生喉返神经损伤28例,发生率3.86%。单因素分析显示多次手术、广泛性手术、术中不显露及非精细化被膜解剖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升高(χ^2=7.425、4.657、5.091、4.59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非精细化被膜解剖、多次手术、广泛性手术是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精细化被膜解剖和缩小手术范围有助于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多次手术术中操作应当更加注意避免损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喉返神经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110例,分为ICU综合征组(33例)和无ICU综合征组(77例)。比较两组的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及婚姻状况)、不良习惯情况(吸烟及饮酒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情况)及疾病情况(APACHEⅡ评分及睡眠障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及饮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情况、APACHEⅡ评分及睡眠障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情况、APACHEⅡ评分及睡眠障碍均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可作为预防措施制定的参考依策略据。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 ICU综合征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目的分析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因素、疾病影响因素、药物作用因素、输液治疗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是神经科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检查和健康教育,创造安全的医院环境。结论住院病人的下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并提出预测护理措施,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 标签: 跌倒 危险因素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防治神经内科昏迷患者并发压疮中的效果。方法将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以来,我科收治的58例神经内科昏迷未发生褥疮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循证护理组(简称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简称对照组),观察不同护理措施对于神经内科昏迷患者褥疮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发生褥疮4例(13.79%),对照组发生6例(20.69%),两组褥疮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褥疮的护理有效率100.00%,对照组褥疮护理无效者2例,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褥疮护理的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但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昏迷患者褥疮的发生率,还对于褥疮的预后大有裨益。

  • 标签: 循证护理 昏迷患者 褥疮 护理质量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躯体、运动、感觉障碍,亦可导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并发症。早期,有关SCI后肠功能变化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SCI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boweldysfunction,NBD),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神经外科患者烫伤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2015年10月~2016年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发生烫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神经外科患者发生烫伤由改善前的26.6%降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2,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烫伤发生率,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保证了病人安全,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

  • 标签: 烫伤 品管圈 神经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