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疝的超声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处理提供更好的帮助。方法观察在我院确诊的19例胎儿疝超声图像特点,分析漏诊病例。结果19例胎儿疝,腹围均小于相应孕周;右侧疝2例,左侧疝17例,胃泡和肠管疝入者合并羊水多,1例肺/头比值为1.67的疝胎儿出生后存活。结论诊断疝应熟悉胸腔内结构回声特征,结合肌矢状面连续扫查法有助于减少疝的漏诊,超声结合核磁检查对胎儿疝的诊断更准确全面。

  • 标签: 胎儿膈疝 超声诊断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肌起搏对机械通气兔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5只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自主呼吸组(spontaneous breathing group,SB)、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group,VC)、体外肌起搏组(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group,EDP)、体外肌起搏+容量控制通气组(EDP+VC),BC组5只,其余各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动物模型。BC组麻醉后立即取肌标本,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的处理后6 h及l、3、7 d取标本,检测肌重量(DW)、肌重量/体质量比(DW/BW)及离体肌收缩力;HE染色观察肌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肌Cyt c、RyR1、caspase-3、p-mTORC1蛋白表达。多组变量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进一步两两分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BC组比较,VC组DW、DW/BW下降,肌损伤明显,收缩力显著下降,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RyR1、p-mTORC1表达水平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P<0.05)。与VC组比较,随治疗时间的延长,EDP+VC组DW、DW/BW增高[治疗1 d组:(0.80±0.05)kg vs (0.56±0.04)kg,治疗3 d组:(1.06±0.05)kg vs (0.47±0.03)kg,治疗7 d组:(1.24±0.10)kg vs (0.39±0.07)kg,均P<0.05;治疗1 d组:(2.05±0.54)vs (1.86±0.72),治疗3 d组:(2.19±0.61) vs (1.74±0.40),治疗7 d组:(2.46±0.62)vs (1.53±0.85),均P<0.05],肌损伤明显改善,收缩力显著增强[治疗1 d组:(2.39±0.42)N/cm2vs (1.91±0.25)N/cm2,治疗3 d组:(2.57±0.62)N/cm2vs (1.72±0.50)N/cm2,治疗7 d组:(2.77±0.55)N/cm2vs (1.54±0.33)N/cm2,均P<0.05],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下降,RyR1、p-mTORC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肌功能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肌线粒体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肌萎缩和结构改变,进而改善呼吸机相关肌功能障碍。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机械通气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室(ICU)中的患者由于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紊乱及低氧血症等,肌血液供给不良,极易发生肌无力。肌无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自主排痰能力,使患者排痰无力、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和脱机困难以及拔管后再发呼吸衰竭。因此监测重症患者肌活动很有必要。本文就引起肌无力的因素、肌无力的检测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来介绍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膈肌无力 重症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成人疝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及创伤性,其总体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诊断与治疗尚无临床指南与共识。笔者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成人疝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建议疑似患者及时完善多排螺旋CT检查,关注矢状位影像;有临床症状者应及时修补缺损,择期手术优先选择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对于缺损较大者推荐补片加强修补。

  • 标签: 膈疝 成人 诊断 治疗
  • 简介:该患者为疝伴不全性结肠梗阻,术中发现疝缺损靠近脾脏下极的后方,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进行治疗。手术有三个关键点:(1)补片修补之前先用缝合的方法关闭疝缺损,即“加强修补(Augmentation)”代替“桥接修补(bridging)”。(2)切断脾韧带,游离部分结肠脾曲,使补片能够充分覆盖缺损的后方。(3)严禁用疝钉来固定覆盖在肌上的补片,本例患者使用的是医用胶固定。

  • 标签: 横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肌破裂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集本院25例创伤性肌破裂(TR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致伤原因、诊断及治疗、麻醉及手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治愈24例;死亡1例。结论应该尽早明确诊断和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 标签: 膈肌破裂 创伤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疝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疝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采用胸腔镜疝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与对照组(16.00%,4/2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16.67%,4/24)与对照组(12.50%,3/2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疝可改善围术期情况,加快患儿术后恢复,并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机体疼痛,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先天性膈疝 新生儿 胸腔镜膈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应用注射器带线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肌后缘新生儿疝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胸腔镜下注射器针头带线的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肌后缘疝患儿1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入院年龄10 min至1 d。足月儿7例,早产儿3例。体质量2.3~3.5 kg(平均2.88 kg),均为左侧疝。在裂隙的体表投影处肋间取2~3个预备缝合部位,切开皮肤1 mm,两根2-0不可吸收缝线绕过相应肋骨,通过注射器针头分次插入肌缺损的前缘的肌肉之间,第一根线头由第二根线环带出体外进行打结,关闭后外侧裂隙,线结位于肋间皮下。结果在胸腔镜疝修补术的实施过程中,10例疝患儿均应用该简化技术成功修复无肌后缘的新生儿疝后外侧裂隙。手术时间为25~60 min(平均37.5 min)。10例患儿随访3~33个月(平均16.5个月),无死亡和复发病例。1例新生儿术后合并皮下气肿术后1周消失。结论胸腔镜下应用注射器带线简易褥式缝合法治疗无肌后缘的新生儿疝是一个有效而且可靠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确切等优点。

  • 标签: 疝,横膈 胸腔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心角或上淋巴结转移(LNM)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56例心角或上LNM的HCC患者病例资料。按1月是否接受外照射分为外照射组和非外照射组,每组28例。外照射组放射野包括或不包括原发灶,非外照射组未给予任何针对心角或上LNM的局部治疗。比较两组的缓解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预后因素。结果外照射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分别为9例(32.1%)和9例(32.1%)。中位生存外照射组为16.1个月(95%CI 9.00~23.21,RR=3.63),非外照射组为6.9个月(95%CI 4.63~8.77,RR=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心角或上LNM 1年局部控制率,外照射组为37.0%,非外照射组为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确诊心角或上LNM后,3个月内甲胎蛋白(AFP)较外照射前升高,外照射组4例(14.3%),非外照射组13例(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结论心角或上LNM的HCC患者行外照射能延长总生存、提高LNM局部控制率。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

  • 标签: 心膈角 膈上 淋巴结 肝细胞肝癌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过程中采用体外肌起搏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本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肌起搏治疗,对比2组肺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 慢阻肺 膈肌功能 排痰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肌起搏(EDP)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呼吸机相关肌功能障碍(VIDD)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模型组(VIDD组)、体外肌起搏组(EDP组)、高压氧处理组(HBO组)和联合处理组(EDP+HBO组,体外肌起搏的同时给予高压氧处理),每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VIDD大鼠模型,VIDD组不进行干预,其余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连续处理10 d后取材,检测肌重量(DW)及肌重量/体重比(DW/BW)、离体肌收缩力、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化情况及肌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C组比较,VIDD组DW、DW/BW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离体肌收缩力显著下降;肌组织中肌球蛋白重链-1(MHC-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肌肉萎缩蛋白Fbox-1(atrogin-1)、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明显升高(P<0.05),肌球蛋白重链-2(MHC-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VIDD组比较,EDP+HBO组DW、DW/BW增高[(0.35±0.02)g vs.(0.63±0.06)g,(0.78±0.08)×103vs.(1.34±0.06)×103,均P<0.05),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改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2 235.33±142.58)μm2 vs(4 564.82±406.72)μm2,P<0.05],离体收缩力显著增强[(1.15±0.42)N/cm2vs.(2.19±0.10)N/cm2,P<0.05],肌标本中MHC-1、Keap1、Drp1、atrogin-1、MuRF-l、caspase-3、beclin1表达逐渐下降,MHC-2、p-Akt、Mfn2、Nrf2、SOD、GSH-P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肌功能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肌起搏联合高压氧处理能显著增加肌收缩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肌萎缩和肌结构损伤,从而减轻或减缓VIDD的发生及进展。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高压氧 机械通气 大鼠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结合抗胆碱能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肌疲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就诊的慢性CO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两组实施抗炎、改善呼吸功能等治疗,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上采取抗胆碱能药气雾吸入,观察组则采取神经结合抗胆碱能药进行治疗,两组干预时间:8周。对比两组肌活动度及疲劳程度,并对两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横肌增厚率和肌活动度数值高于对照组,F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COPD患者实施神经结合抗胆碱能药可有效缓解肌疲劳,促使患者肺功能改善,有利于疾病治疗,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COPD 抗胆碱能药 膈肌 肺功能
  • 简介:根据临床调查2001年-2004年5月先后收治疝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6—65岁,其中锐器伤15例,闭合性损伤23例。就诊时间伤后2-28小时22例,3—10天16例。胸腹联合伤合并穿孔8例,肾损伤5例,肝损伤3例,脾损伤5例,血胸18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15例。创伤性休克8例,失血性休克7例。

  • 标签: 创伤性膈疝 多发性肋骨骨折 护理 诊断 2004年 2001年
  • 简介:创伤性疝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严重外科急症,常合并多发损伤,容易漏诊和误诊,及时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对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创伤性疝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创伤性膈疝 诊断 治疗 外科急症 多发损伤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