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晕厥(VVS)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过程中的护理与观察,保证患儿的安全与结果的准确。方法选择2012年09月-2013年3月于我院以“头晕”等为主诉的晕厥或未晕厥儿童35例为研究样本进行HUTT。试验前告知饮食与用药禁忌、心理护理、备齐抢救器材与药品以及基本准备;试验中密切观察受检儿童生命体征变化;试验后给予安全教育。结果在35例受检儿童中20例为VVS阳性,其中血管抑制型13例(65%),混合型4例(20%),心脏抑制型3例(15%)。阳性患儿抢救成功率100%。结论加强对HUTT过程中的护理与观察工作使试验安全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护理 观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s、VIP、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中关于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倾斜试验(NUTT)和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倾斜试验(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患者的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及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晕厥患者1054例.Meta分析结果示:N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真阳性(OR=1.16,95%CI:0.90~1.50,P=0.24)、真阴性(OR=1.50,95%CI:0.74~3.03,P=0.26)以及诱发晕厥所需时间(SWD=-0.30,95%CI:-0.78~0.18,P=0.22)与IUTT相似,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OR=0.31,95%CI:0.18~0.54,P<0.001);NUTT与IUTT的灵敏度分别为0.64(95%CI:0.59~0.69)和0.59(95%CI:0.54~0.64);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1~0.93)和0.83(95%CI:0.76~0.8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和0.82;SE分别为0.05和0.05.结论N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灵敏度、特异度、诱发晕厥所需时间与IUTT相当,但可明显降低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的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影响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有待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NUTT与IUTT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优劣.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全程的护理与观察。方法:以我院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收诊的46例血管迷走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直立倾斜试验全程的护理与观察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直立倾斜试验全程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1.30%和65.22%,有差异,(P<0.05)。结论:在血管迷走晕厥患者中采取直立倾斜试验全程护理措施,能够在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基础上提升护理满意度,具备比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 直立倾斜试验全程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血管迷走晕厥患者5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治疗,起搏器组实施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直立倾斜试验(TTT)转阴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结果起搏器组TTT试验转阴率62.07%(18/29),高于常规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起搏器组HR、SBP、DBP水平分别为(83.87±13.65)次/min、(103.58±15.27)mmHg(1 mmHg = 0.133 kPa)、(73.47±13.66)mmHg,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起搏器组复发率5.56%(1/18),低于常规组50.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晕厥患者,能显著提高TTT试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且安全较高。

  • 标签: 双腔起搏器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流动力学 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晕厥进行不同角度直立倾斜试验的诊断影响。方法:选取了2023年1月到2024年1月期间,114例来院就诊或接诊的不明原因的出现晕厥状况的儿童进行分析。对比不同角度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效果。结果:不同的倾斜角度和不同患儿性别对儿童血流动力影响不大;另外,不明原图晕厥诊断出的阳性患儿,在试验方式,晕厥次数,反应类型等等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以上数据通过统计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度的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没有影响,只是在处于60°倾斜角度时患儿体感更舒适一些。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诊断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晕厥(VVS)患儿直立倾斜试验(HUT)中血浆催乳素(PRL)及皮质醇(Cor)的变化,探讨二者与VVS的相关。方法回顾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完善HUT阳性确诊为VVS的75例患儿设为VVS组,选取同期HUT阴性的29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仪实时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HUT平卧位及HUT阳性反应时HR、SBP及DBP的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UT平卧位及HUT阳性反应时的PRL及Cor水平,计算HUT平卧位及HUT阳性时PRL及Cor的变化差值(ΔPRL、ΔCor)。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ΔPRL对VVS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VS组亚型间(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晕厥频率、晕厥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VS组HUT后PRL高于健康对照组[36.23(22.08,61.97) μg/L比11.47(8.00,23.2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0,P<0.01)。VVS组HUT前后ΔPRL、ΔCo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36(9.92,48.93) μg/L比-0.10(-2.67,9.32) μg/L;(84.4±43.6) μg/L比(57.6±64.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9;t=-2.44,均P<0.05)。HUT阳性反应时PRL与SBP、DBP均呈负相关(r=-0.46、-0.45,均P<0.01);尤其在VVS组(r=-0.38、-0.24,均P<0.05)。VVS组HUT前后ΔCor与SBP呈负相关(r=-0.25,P<0.05)。ROC曲线显示,ΔPRL预测VVS的曲线下面积为0.842,ΔPRL以4.03 μg/L为界值,对预测HUT阳性反应的判断较好,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72.4%。结论VVS患儿晕厥发作时血浆PRL及Cor升高,其中血浆PRL与血压下降有关。VVS患儿HUT阳性反应时血浆PRL的增高水平与血压有关,ΔCor与SBP有关,血浆PRL、Cor可能参与VVS的发病过程;ΔPRL对VVS有诊断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催乳素 皮质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检测血管迷走晕厥患者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血管迷走晕厥患者47例,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和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倾斜过程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每5 min测量1次血压。并分析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前)与硝酸甘油激发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后)的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norm、HFnorm、LF/HF)和心室复极动态指标(QTe/RR斜率、QTP/RR斜率)。结果47例反复发作晕厥患者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均未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行硝酸甘油激发试验,表现出阳性21例,阴性26例。阴性组QTc间期明显长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心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倾斜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均下降,舒张压在阴性组中上升,阳性组中下降,但服用硝酸甘油前与基础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阳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阳性组患者在服用硝酸甘油后LFnorm、LF/HF出现下降,HFnorm出现升高,其中LFnorm明显低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前后LFnorm、HFnorm、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硝酸甘油后阳性组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高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中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突然向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转变是血管迷走晕厥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及心室复极动态指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自主神经活动 直立倾斜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血管迷走晕厥(VVS)患儿血浆NO浓度、血小板5-HT含量,探讨其在VVS儿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HUTT确诊为VVS的患儿28例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在HUTT前后分别测定两组血浆NO浓度、单位血小板5-HT含量结果研究组出现阳性表现时血浆NO浓度与试验前平卧位相比较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试验结束后血浆NO浓度与试验前平卧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在出现阳性表现时血小板5-HT含量与试验前平卧位相比较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试验结束后血小板5-HT含量与试验前平卧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研究组血浆NO浓度和血小板5-HT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可以把血浆NO和血小板5-HT作为诊断VVS的客观指标。

  • 标签: 晕厥 儿童 一氧化氮 五羟色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原因。方法患者试验前停用一切心血管和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禁食水8小时,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测血压,建立静脉通道。结果单纯倾斜试验阳性9例,达9.6%。加做异丙肾上腺素(ISO)试验33例,达35.4%。倾斜试验晕厥时,基础血压101±18/64.4±10.7mmhg。结论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的有效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疑似血管迷走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希望能为血管迷走晕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400例疑似血管迷走晕厥患者,按照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205例、阳性组195例。阴性组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41.62±8.15)岁;阳性组中,男性102例,女性93例,年龄(40.84±7.63)岁。对两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电轴、校正QT间期(QTc)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阳性组患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为(95.63±38.47)ms,阴性组为(88.59±17.07)ms(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P波电轴为(69.85±18.16)°,阴性组为(65.79±16.48)°,阳性组明显右偏(P<0.05),而阳性组患者晕厥时、晕厥后的P波电轴分别为(62.85±25.37)°、(56.85±22.43)°,阴性组分别为(68.45±15.28)°、(68.46±16.33)°,阳性组则显著左偏(均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QTc为(418.67±92.33)ms,明显短于阴性组的(435.74±59.27)ms(P<0.05)。结论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疑似血管迷走晕厥患者来讲,其心电图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P波时限、P波电轴以及QTc能为预测血管迷走晕厥提供依据。

  • 标签: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电图特点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神经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或称血管抑制晕厥,是以血压突然下降为其特点,有或不伴有心动过缓和自主神经兴奋的其他表现,在晕厥病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VVS预后通常较好,小部分VVS为恶性型,这种类型的特点足晕厥发作过程伴大于5s的心脏停跳,尽管有可能出现上述较严重的并发症,但VVS总体的预后足较好的。

  • 标签: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发作诱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晕厥(VVS)患儿维生素D缺乏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方法前瞻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VVS组为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122例患儿;对照组为同期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无不适症状的130名健康儿童。根据维生素D诊断标准把VVS组患儿分为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所有入组儿童进行常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清25(OH)D水平测定。VVS组患儿进行直立不耐受(OI)症状评分,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大汗、注意力不集中10个症状。比较VV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比较VVS组患儿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之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和症状评分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F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VVS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OI症状总评分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VVS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11)比(46±10)nmol/L,t=10.89,P<0.001]。VVS组25(OH)D缺乏率为73.0%(89/122),对照组25(OH)D缺乏率为24.6%(3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1,P<0.001)。VVS患儿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非缺乏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9.8±0.4)、(26.6±6.5)和(45.8±5.9)n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77,P<0.001)。VVS组患儿OI症状总评分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及非缺乏组分别为(14±1)、(10±2)和(7±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7,P<0.001);其中晕厥、恶心、大汗、视物不清、头晕单项评分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及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01、7.52、12.11、7.07、9.54,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VS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OI症状总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9,P<0.001)。结论VVS患儿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水平越低其症状严重程度越重。晕厥、恶心、大汗症状更易于发生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儿,头晕、视物不清症状更容易发生在维生素D缺乏患儿。

  • 标签: 儿童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晕厥是神经反射晕厥中的一类,在各类晕厥中发病率最高,具有十分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而防止晕厥的再发的方式是限制该反射的各个环节。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无论是口服药物治疗,亦或是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等,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仅对心脏抑制型患者有效,且年轻患者接受程度低。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开始尝试消融自主神经节去迷走神经化,阻断迷走神经的信号传出,从而治疗血管迷走晕厥。本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消融术治疗血管迷走晕厥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导管消融 心脏自主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晕厥(VVS)患者左心房神经节丛(GP)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倾斜试验阳性VVS患者45例,年龄(41.3±14.2)岁,女24例,接受左心房GP消融治疗,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DC、昼间DC(DDC)和夜间DC(NDC),并记录晕厥复发事件,并将患者分为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DC、DDC和NDC的相关,并分析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GP消融中诱发进而消除迷走反应,其中左上GP 38例,左侧GP 12例,左下GP 19例,右下GP 12例,右前GP 22例。7例患者未诱发迷走反应,术后也有晕厥发作。相关分析提示各个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和基线DC、DDC和NDC无相关;左上GP同术后随访节点的DC、DDC和NDC呈负相关(P<0.05),右前GP与术后1 d的DC和DD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与复发晕厥组相比,未复发晕厥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左心房GP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VVS患者晕厥复发,其中左上GP和右前GP的消融对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血管迷走性晕厥 左心房 自主神经节丛 心率减速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血管迷走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儿童心率变异性(HRV)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晕厥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3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n=19)和正常组(BMI 18.5~23.9 kg/m2,n=15)。对24 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分析。HRV分析采用线性分析法,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和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超低频功率(UL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结果偏瘦组与正常组比较SDNN、SDANN和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升高(P<0.05)。两组间TP、ULF、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较正常组VLF降低(P<0.05)。偏瘦组、正常组不同性别之间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12岁较≥12岁SDNN、SDANN、LF升高(P<0.05),rMSSD、pNN50、TP、ULF、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12岁较≥12岁ULF升高、LF降低(P<0.05),SDNN、SDANN、rMSSD、pNN50、TP、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BMI与正常BMI的VVS-CI儿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同,引起HRV存在差异。相同BMI<12岁与≥12岁儿童之间HRV也存在差异。

  • 标签: 体重指数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抑制型 心率变异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血管迷走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儿童心率变异性(HRV)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晕厥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3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n=19)和正常组(BMI 18.5~23.9 kg/m2,n=15)。对24 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分析。HRV分析采用线性分析法,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和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超低频功率(UL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结果偏瘦组与正常组比较SDNN、SDANN和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升高(P<0.05)。两组间TP、ULF、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较正常组VLF降低(P<0.05)。偏瘦组、正常组不同性别之间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12岁较≥12岁SDNN、SDANN、LF升高(P<0.05),rMSSD、pNN50、TP、ULF、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12岁较≥12岁ULF升高、LF降低(P<0.05),SDNN、SDANN、rMSSD、pNN50、TP、VLF、HF和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BMI与正常BMI的VVS-CI儿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同,引起HRV存在差异。相同BMI<12岁与≥12岁儿童之间HRV也存在差异。

  • 标签: 体重指数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抑制型 心率变异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儿童血管迷走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反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晕厥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56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身长、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BMI组(35例)和正常BMI组(21例)。比较2组间基础心率、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率、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时间。对BMI与阳性反应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晕厥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基础心率、阳性反应时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8.5±15.3)次/min比(72.8±8.7)次/min,t=1.223,P=0.230;(44.0±13.9)次/min比(47.0±10.0)次/min;t=-0.664,P=0.511]。低BMI组较正常BMI组BHUT阳性反应患儿/SNHUT阳性反应患儿比率增高(27/8例比9/12例,χ2 =4.839,P=0.027)、BHUT阳性反应时间短[(13.1±4.6) min比(23.7±9.5) min,t=-2.691,P=0.023]。2组间SNHUT阳性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具有相关(r=0.750,P=0.005)。正常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无相关(r=0.316,P=0.217)。低BMI和正常BMI与SNHUT阳性反应时间均无相关(r=0.177,P=0.431;r=0.021,P=0.940)。结论低BMI与儿童VVS-CI的BHUT阳性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低BMI儿童出现心脏抑制反应的时间较正常BMI儿童短。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抑制型 倾斜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为明确晕厥病因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9年4月住院的4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进行分析。检查前禁食4小时,开放静脉通道,输注普通生理盐水,同步监测心率与血压,每2~3分钟测血压1次。倾斜床常用角度为70°,基础倾斜试验30分钟,若未取得诊断结论,予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继续70°30分钟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1-3ug/min,仍无症状心率增加10-30%倾斜70°30分钟。倾斜试验全过程必须专人在场监护,包括有心肺复苏经验的医师。另备有急救药物,包括除颤仪等设备。结果49例晕厥患者中,男性12例,女37例,年龄17~77(41.4±12.1)岁。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34例,占69.4%;其中基础试验阳性8例,占23.5%;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18例,诱发10例,占55.6%;行硝酸甘油试验23例,诱发16例,占69.6%。34例阳性患者中混合抑制型15例,占44.1%;血管抑制型13例,占38.2%;心脏抑制型6例,占17.7%;其中出现阿斯综合征2例,经紧急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成功。其中1例心脏停搏9秒。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加用药物诱发可提高阳性率。硝酸甘油含化与异丙肾上腺素相比,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相近,但节省时间,方便可靠,可作为常规试验诱发用药。

  • 标签: 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晕厥(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晕厥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明确诊断为VVS-CI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VVS-CI组,匹配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1)两组比较:VVS-CI组较对照组心率降低(P<0.05),最大QT间期(maximum QT interval,QTmax)、最小QT间期(minimum QT interval,QTmin)、QTd、校正最大QT间期(corrected maximum QT interval,QTcmax)、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延长(P<0.05)。随访84(45,127)d,无反应组较有反应组QTmax、QTd、QTcmax、校正最小QT间期(corrected minimum QT interval,QTcmin)、QTcd延长(P<0.05)。(2)诊断效能:QTmax、QTmin、QTd、QTcmax、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P<0.001)。QT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14),最佳截断值为28.50 ms,诊断VVS-CI的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84.95%。(3)预后估测价值:QTmax、QTd、QTcmax、QTcmin、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预后有估测价值(P<0.05或0.01)。QTd的AUC最大(0.906),最佳截断值为34.50 ms,预测对VVS-CI干预有反应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2.35%。结论心电图QT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估测价值。

  • 标签: 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心电描记术 QT间期离散度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儿童及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晕厥(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的诊断效能及预后估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因晕厥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首次就诊或住院、明确诊断为VVS-CI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VVS-CI组,匹配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青少年8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1)两组比较:VVS-CI组较对照组心率降低(P<0.05),最大QT间期(maximum QT interval,QTmax)、最小QT间期(minimum QT interval,QTmin)、QTd、校正最大QT间期(corrected maximum QT interval,QTcmax)、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interval dispersion,QTcd)延长(P<0.05)。随访84(45,127)d,无反应组较有反应组QTmax、QTd、QTcmax、校正最小QT间期(corrected minimum QT interval,QTcmin)、QTcd延长(P<0.05)。(2)诊断效能:QTmax、QTmin、QTd、QTcmax、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P<0.001)。QT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14),最佳截断值为28.50 ms,诊断VVS-CI的敏感度为86.30%,特异度为84.95%。(3)预后估测价值:QTmax、QTd、QTcmax、QTcmin、QTc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预后有估测价值(P<0.05或0.01)。QTd的AUC最大(0.906),最佳截断值为34.50 ms,预测对VVS-CI干预有反应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2.35%。结论心电图QTd对儿童及青少年VVS-C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估测价值。

  • 标签: 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心电描记术 QT间期离散度 儿童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