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at的基本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从基本空间语义看,介词at延伸出四种表示空间关系的深层语义。同时,通过空间隐喻,该词还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深入分析介词at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可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该词。

  • 标签: 意象图式 空间隐喻 空间语义 映射
  • 简介:本研究旨在将隐喻意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相结合,通过实验,探讨隐喻意识对二语学习者的英语词汇习得及保持的作用。受试者为非英语专业专科一年级学生,实验历时一个学期,对词汇测试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Windows13.0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对含有隐喻主题的词汇按照以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呈现对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词汇的保持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隐喻主题/源域 隐喻意识 词汇习得 词汇保持
  • 简介:作为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始终把实现黑人自我身份和继承黑人传统作为叙事的主旨.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借用讽刺颠覆了“替罪羊”、“忏悔”和“贞洁”这三个在西方世界中众所周知的《圣经》习语的喻指,挑战白人文化的话语权,表达建立黑人独立意志的希望.

  • 标签: 隐喻 讽刺 替罪羊 忏悔 贞洁
  • 简介: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收集到的语料,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为分析工具,旨在探索under的概念意义如何得到隐喻延伸意义,结果发现介词under的意义之间相互联系,存在从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延伸。从这个角度分析介词语义,对今后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大有裨益。

  • 标签: under 意象图式 隐喻意义
  • 简介:通过著名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的著作《PrivateHigherEducation:AGlobalRevolution》中译本的翻译实例分析,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隐喻理解及翻译策略,提出隐喻的辨识、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该著作的隐喻翻译及全文翻译采用语言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补偿等策略,基于具体翻译实践的隐喻理解和翻译,能够为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例证。

  • 标签: 《私立高等教育:全球革命》 隐喻理解 翻译策略
  • 简介: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辞格或者简单的交际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思维的方式。对拈连这一修辞格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足够的例证阐释,提出传统的拈连辞格不仅是表面的词语超常搭配,更是以一事物来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认知途径,即拈连的本质是隐喻性的。汉英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模式决定了两种拈连隐喻的趋同性,而中西方民族的文化模型又衍生出跨语言拈连隐喻的差异性。

  • 标签: 拈连隐喻 认知理据 文化模型 言语交际行为
  • 简介: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 标签: 上/下 UP/DOWN 空间隐喻 相似性 经验基础
  • 简介: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家族》融科学幻想小说、新奴隶叙事与历史书写小说于一炉,以穿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引发对美国现实种族关系、两性关系的思考。小说通过新奴隶叙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可再现之过去,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言说了黑人无法言说之创痛。其历史书写隐喻着美国黑人和白人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共生关系这一美国国族寓言。《家族》表明,黑白血脉相连,其历史经历交织,黑白的许多经历是共同体验的结果。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黑人和白人必须在历史记忆和重访过去中了解历史真相,并对美国当下语境下自由的概念和美国黑人乃至美国整个国族的整体命运加以关注与思考。

  • 标签: 《家族》 历史书写 政治隐喻 国族寓言
  • 简介:泰语中tsai(33)是一个基本词,作为构词语素有着较强的构词能力,由tsai(33)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语群,其成员有着"家族相似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以内在的语源关系蕴涵在词义系统中。泰语由tsai~(33)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不仅有着独特的构词特点,也最直接、最敏感、最全面地反映着泰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文章基于对语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描写、解释的基础上,揭示了泰语中由tsai~(33)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的构词特点、构词方式、语义特征及语义搭配规律,同时获得了大量有关泰民族的文化信息以及认知思维模式特点。

  • 标签: 泰语 tsai(33)双音节复合词 构词特点 隐喻认知
  • 简介:隐喻是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隐喻的本质即是将已知的认知域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以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借助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隐喻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汉语中“走”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简要梳理了“走”的语义演变,并总结了新时代下涌现的与“走”有关的新词语。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的解读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词语。

  • 标签: 隐喻意义 语义演变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经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和人类思维的共性决定了人类文化以及人类隐喻认知的部分相似性。所以,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表现出的文化共性,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核部分,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持续深入,英汉隐喻的语义重合现象会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这两种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无疑将有利于英汉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英汉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此外,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对英语语言教学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 标签: 隐喻 文化共性 跨文化交际 语言教学
  • 简介:在徐小斌的《羽蛇》中,以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有形的想象中,这些“画面”成为文本中的“无形之文”。这些画面由陆羽与陆绫所作的画组成,纵横交织,充满了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意味。它们是《羽蛇》的象征隐喻点,也是解读文本深层意蕴的语言符码。《羽蛇》中的画的隐喻意蕴体现为三个方面:女性自我性别的体认;男权框定的覆灭;相对融合中的绝对对立。

  • 标签: 徐小斌 《羽蛇》 象征 隐喻
  • 简介:美国作家雅各布·丹瓦(JacquesDanvoir)在作品《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中以西方人的视角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依托于事件和人物言行的直接叙述,更深层次上是通过隐喻修辞的运用来实现的。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分析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品关于日本社会的集团依存意识、实用主义、耻感文化、等级观念等社会文化特性的表达,为读者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开启一扇窗口。

  • 标签: 《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 隐喻 日本社会与文化
  • 简介:《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描写了上流社会中一个庸碌的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该诗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表现了这个男子的意识流动和精神状态。诗人通过他的胆小懦弱,彷徨无助的悲哀心理展现了现代人的挫败感和异化感。诗人运用隐喻体现了该诗的诗歌功能,而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解读主题。

  • 标签: 隐喻 诗歌功能 认知功能 异化感
  • 简介:在英语教学中,很多表示空间的介词在讲解和运用时会产生歧义和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空间隐喻的角度来掌握这类词.空间隐喻是基于体验哲学的一种映射,对于空间的感觉和体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能感知到的.人们时常会用具象的空间概念来阐释一些非空间的抽象概念,由此形成了空间隐喻.射体、界标和路径是分析和解释空间隐喻的重要参数.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介词in、on、over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可以使教师在介词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些新的启示.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隐喻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对其本质的掌握和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 标签: 介词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拓展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做了实证研究,并借助隐喻机制的阐释力探讨研究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研究发现:研究生文化负迁移现象源于汉语语言及文化价值观即汉语隐喻性思维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注重将母语文化负迁移转变为正迁移。

  • 标签: 跨文化交际障碍 文化负迁移 隐喻机制 研究生英语教学
  • 简介:情感是人类经验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之一。基于人类经验与认知体验的情感隐喻是表达情感的概念化方式。注意力视窗理论研究注意力强度分布,通过凸显或隐现情感隐喻,使人类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运用注意力视窗理论,探讨壮族史诗《布洛陀史诗》和《莫一大王之歌》中的情感隐喻,发现:一是壮族史诗中涉及丰富的情感隐喻,其源域选择与壮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注意力视窗理论可以揭示壮乡人民在不同事件框架下情感表达的认知机制,凸显和强化其情感表达效果。通过注意力视窗视角分析壮族史诗的情感隐喻,既可揭示壮乡人民情感表达的特点,也可宣传和保护壮族的传统文化。

  • 标签: 注意力视窗 壮族史诗 情感隐喻 《布洛陀史诗》 《莫一大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