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高危型持续感染致宫颈上皮内瘤样变3级(CIN3)导致宫颈癌风险最大;低危型一过性感染及其轻微病变有自然消退可能.行为危险因素是HPV致宫颈癌的辅助因素,其中性行为是其最相关的因素,精液中成分诱导宫颈癌发生;其他辅助因素如吸烟、口服避孕药、性卫生条件差和免疫功能低下,均与CIN3、宫颈癌的发生风险相关.HPV的检测以hC2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对不同筛查对象制定了不同筛查方案.HPV是迄今为止人类癌瘤中唯一可以完全确认的致癌病毒.子宫颈病变及子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治愈和消灭的人类癌瘤.

  • 标签: 行为危险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免疫功能低下 一过性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方案治疗Ⅱ~Ⅳ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90例Ⅱ~Ⅳ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患者均有45例患者,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B组采用紫杉醇+奈达铂常规放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患者2年生存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B组的82.2%(P〈0.05);A组治疗后的2年生存率为80.0%,显著高于B组的60.0%(P〈0.05);A组出现腹泻13例、白细胞降低28例、恶心呕吐21例以及食欲不振20例,B组分别出现23、36、34以及31例,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其临床疗效和生存率都高,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癌 三维适形放疗 紫杉醇 奈达铂
  • 简介:目的:探讨三阶梯技术在宫颈癌患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83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行三阶梯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8300例受检者阳性检出率为5.84%(485/8300),ASCUS196例,ASCH139例,LSIL89例,HSIL38例,SCC12例,AGC11例,TCT诊断为ASCUS、ASCH、LSIL、HSIL、SCC、AGC者阴道镜检查诊断为LSIL及以上病变比例分别为53.1%(104/196)、54.0%(75/139)、66.3%(59/89)、84.2%(32/38)、100.0%(12/12)、100.0%(11/11);相比于组织病理学,TCT检查中ASCUS、ASCH、LSIL、HSIL、SCC、AG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2%、64.0%、92.1%、94.7%、100.0%、100.0%,LSIL、HSIL、SCC、AGC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ASCUS和ASC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镜检查中CINⅠ、CINⅡ、CINⅢ、浸润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3%、93.6%、96.5%、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阶梯技术筛查宫颈癌可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液基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 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宫保散联合高频电波刀(LEEP)对宫颈癌前病变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患者74例按照病床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LEEP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保散局部涂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宫保散联合LEEP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价值。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试验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HPV病毒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86.49%和91.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1.35%和64.8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保散联合LEEP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合并HPV感染效果确切,可以显著减少HPV病毒载量,提高HPV转阴率和总有效率,且安全可靠。

  • 标签: 宫保散 高频电波刀 宫颈癌前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保留卵巢与切除卵巢对宫颈鳞癌患者术后卵巢功能、骨质丢失以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宫颈鳞癌手术患者72例,根据术中卵巢的保留情况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激素水平(雌二醇、促卵泡素、促黄体生成素等)、骨质丢失情况、性生活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雌二醇、促卵泡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为(97.0±16.1)pmol/L、(8.3±0.9)IU/L、(7.1±0.7)IU/L,对照组分别为(34.7±5.2)pmol/L、(86.3±7.2)IU/L、(51.1±3.0)IU/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雌二醇、促卵泡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为(114.2±20.2)pmol/L、(9.3±0.6)IU/L、(8.5±0.2)IU/L,对照组分别为(41.3±3.9)pmol/L、(76.5±8.0)IU/L、(46.7±2.5)IU/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骨质丢失率为0.46%、0.72%,对照组分别为4.08%、5.2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性生活恢复率分别为16.67%、38.89%,对照组分别为2.78%、16.6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抑郁量表总分分别为(49.5±13.9)、(39.2±15.5),对照组分别为(57.4±15.4)、(51.4±13.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中保留卵巢能够有效避免宫颈鳞癌患者术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从而防止骨质丢失以及性激素缺乏。此外,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性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卵巢 宫颈鳞癌 雌激素 骨质丢失 性生活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大麻素Ⅱ型受体(CB2)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尖锐湿疣(CA)和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中的表达规律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A皮损、CINⅠ组织中CB2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CB2受体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A皮损、CINⅠ组织中均有表达,CINⅠ组织中CB2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CA皮损,两组CB2受体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B2受体的表达可能与宫颈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大麻素Ⅱ型受体 尖锐湿疣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考察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影响。方法:将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情况、治疗前后Fas/FasL表达水平和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受累和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47,x2=5.094,x2=7.219,P〈0.05,P〈0.01)。两纽患者治疗前Fas/FasL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s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947,P〈0.05)。结论: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局部中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FAS FASL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到医院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5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经病理学检测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观察组)和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各2600例,全部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和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临床诊断价值。结果:FH检测方法和TCT检测方法检测两组患者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方法同TCT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特异性显著低于TCT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临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检测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的优势,临床检测敏感性较高,广泛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诊断。

  • 标签: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 宫颈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背景目前我国通过性传播获得的HIV感染正在快速增长。但在性病人群中,几种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粘液脓性冉颈炎(MPC)患者中儿种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和PCR法对65例NGU/MPC患者的牛殖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作了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检测。结果生殖道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1%(15/65)、12.3%(8/65)和1.5%(1/65);咽部牛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2%(17/65)、15.4%(10/65)和1.5%(1/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Mg者占10.8%(7/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者占4.6%(3/65);未检出发酵支原体感染者。结论在NGU和MPC患者中,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感染常见;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可能通过生殖器-生殖器或口-生殖器性接触而传播,并引起尿道炎和宫颈炎。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艾滋病 支原体感染 宫颈炎 流行病
  • 简介:目的:探讨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2月至2015年9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98例作为癌前病变组,同期选择宫颈癌患者98例作为宫颈癌组和98例健康体检人作为对照组,取三组的宫颈样本都进行AEG-1、P16、KI-67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调查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93.9%和92.9%,而癌前病变组为57.1%、50.0%和57.1%,在对照组为3.1%、2.0%和4.1%,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G-1、P16、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年龄、疾病类型、HPV感染等病理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性显示AEG-1、P16、KI-67蛋白表达都呈现两两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三者可互相作用影响宫颈癌前病变的发展状况。

  • 标签: AEG-1 P16 KI-67 宫颈癌前病变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TCT,HC2-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123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进行HC2-HPV-DNA检测、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HC2-HPV-DNA检测,TCT和阴道镜检查的阳性率均显著小于病理学检查阳性率(x2=40.084,P<0.01;x2=45.008,P<0.01;x2=50.344,P<0.01),上述三项检查中,均为阳性者19例(1.5%),任意两项阳性者35例(2.8%),任意一项阳性者78例(6.3%).结论:TCT,HC2-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上述方法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筛出率,为患者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 标签: TCT HC2-HPV-DNA 阴道镜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