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森子是河南平顶山诗人群的代表。自1991年发起和组织诗歌民刊《阵地》起,他与《阵地》同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平顶山诗人群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民间诗歌群落。在特定的创作经历中,森子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姿态。"寻找快乐的资源"成为森子诗歌的艺术追求,也是其诗歌的艺术特性。

  • 标签: 森子 《阵地》 平顶山诗人群落 快乐 资源
  • 简介: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诗歌,具有以法式规范创作的倾向。其边塞有两类,一类是前所未有的海防,一类是传统的塞防。前一类因无所依傍,其写得内容真实、意象新颖、气韵流动;后一类,他力求模仿盛唐边塞,但社会现实已与盛唐相去甚远。因缺乏现实支持,其诗情调苦涩、内容沉重,差可与中唐边塞貌仿佛。由此得出结论:主观上追求的范式、格调,只有与客观现实吻合时,才有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法式与创作实践的冲突。法式只能服从于现实内容。

  • 标签: 李攀龙 边塞诗 法式 现实 矛盾
  • 简介:从孔子至汉儒建构的"儒家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理之主要框架。教重委婉规讽劝刺政教,强调诗歌社会功能,奠定了两千年来的中国诗学主流思想,影响巨深。唯历来学者多聚焦论述唐诗之审美特色,冷落了其对教观念之接受。现依据诗文本,论析教对孟郊创作的正负面影响,并重估诗人之复古诗教观。从中唐险怪派者对教之接受角度,论证以教化非元、白之专利,亦窥探了中国诗学主流话语对后世诗歌创作之巨大影响。

  • 标签: 儒家诗教 孟郊 接受
  • 简介:《管锥编》解析《太平广记》鞭辟入里,从《平曾》"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一句归纳出咏"保护色"的写景状物技巧,描写人或物与所处环境颜色相同或相似难以分辨,"一色莫辨,融成一片"的情形。此技巧抓住吟咏主体的特征,将古典诗词的诗化韵味与禅机理趣相融合,使诗文富有理趣和意境美。钱锺书运用溯源明流的阐释方法,以充足的诗文例证表明此种技巧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文中,理清了该创作技巧所具有的文学意蕴和情感内涵。

  • 标签: 《管锥编》 《太平广记》 诗咏保护色 一色莫辨
  • 简介:本文不同意吕立汉先生关于一诗作于至正二十年之前的出游江西、湖广之时的判断,从五个方面论证了该诗作于至正二十年,刘基到达南京之前的途中.

  • 标签: 刘基 "渡江遣怀" 考证
  • 简介:曾思艺的诗歌创作博采中外文学之长,丰富了学者之的内涵,形成有别于“纯诗人”的创作风格。曾诗中西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西文学意象的活用、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新、中西诗学观念的融合。

  • 标签: 曾思艺 诗歌 学者之诗 中西融合
  • 简介:保定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清代曾以莲池书院、皇帝行宫而闻名.园内今藏有历代碑石200余通,王阳明诗碑是最有价值碑石之一.关于该创作地点,有说作于安徽九华山,有说作于江西庐山,各种版本书籍说法不一.经过考订,认为该诗作于江西庐山.

  • 标签: 保定莲池 莲池书院 清代刻石 王阳明诗 创作地点
  • 简介:儿童诗歌创作指导课的"三学四导"指的是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意识引领下,努力构建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儿童写作的过程,笔者探索了四种儿童创作教学的策略:"以标促学导诗趣——以学定教导诗意——以学定教导诗情——以学验教导童"。"三学四导"模式的童创作学本课堂主要以"学会写诗"为核心任务,确定儿童创作目标,即"以标导学"。

  • 标签: 诗歌创作 小学生 儿童 导课 教学意识 导学
  • 简介:赵炳龙把诗经体和楚辞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骚体,这是他能写得好、超越前人的地方。仔细阅读赵炳龙这首,每一首,既有《诗经》的特点,又有《楚辞》的特色。清末丽江著名李玉堪所言:“渊原忠孝,取法骚,欲言难言之隐,以可解不可解之辞出之,黍离麦秀之悲,香草美人之旨,旷代以来,当与杜子美、元微之相视而哭”,可谓独步于其所处的时代。

  • 标签: 诗歌创作 杜子美 渊原 香草美人 黍离 人之云亡
  • 简介:中国微型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微型诗作品,对中国当代商业和公益广告语创作形成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成为当代广告语创作的重要影响源,催生出一些优秀的具有"另类"微型倾向的广告语作品。

  • 标签: 微型诗 广告语创作 中国当代 诗化创作
  • 简介:,原名刘施,中国内地女演员,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2006届本科班、2004年,因为出演《月影风荷》中的女一号叶风荷而踏入演艺圈;2006年,因出演出《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而广受关注。

  •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 《射雕英雄传》 中国内地 女演员 芭蕾舞
  • 简介:新生代女性诗人是中国女性诗歌史上的一次反叛与突破,以前所未有的创作向世人阐示女性的存在与力量。

  • 标签: 新生代 女性诗人 诗歌创作主题
  • 简介:1997年4月21目,《陕西日报》发表了一首《病榻二百字·兼劝探视诸君带回礼品》(后又称作《病榻吟》、《病榻》、《病榻二十韵》等),编辑部特意为其加按语道:“……澄合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耀武……捧读之,感慨不已,于是冒昧荐给省委书记安启元,希望在陕西日报刊登,其意自明。百忙中的安启元书记,阅后即批转本报。……今天我们将此诗原文刊出,但愿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陕西电视台随即对此作了报道。《陕西日报》、《渭南日报》、《党风与廉政》等报刊也相继发表署名文章,评论此诗此事,赞扬作者“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行为和精神。月八、申志刚、王天性、郭崇智、张耀武等人也纷纷发表了有关此诗的感赋诗

  • 标签: 王志伟 诗词创作 陕西 当代作家
  • 简介:宫体的源头之一是咏物,不论是描摹器物还是吟咏女性,宫体都呈现出明显的体物特征,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在~些闺怨题材的宫体诗中,对女性闺中寂寞、思念远人等情貌的刻画流露出言情倾向,显示出体物性相言情性相融合的趋势,然而具体到女性宫体诗人的创作中,这种趋势并不突出。本文拟简单阐述宫体的体物特征和当时宫体诗人对女性的审美趣味,进而说明诗人在以女性为观察对象时已不自觉地流露情感。男性写宫体表现女性,女性也用宫体的形式表达自我,但这些女性在创作时并不能更多地观照自身而使诗作的情感特质更为明显,时代的限制所造成的女性自主意识的缺乏,让女性诗人的官体创作形态几乎与男性诗人的创作别无二致.

  • 标签: 宫体诗 女性 体物性 言情性 闺怨
  • 简介:儿童诗歌创作不仅可以丰富的学生的语言,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因此,文章在探索儿童诗歌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从“欣赏”美文起步,到“模仿”,最终在“创作”中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求给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童年,培植他们诗意的人生。

  • 标签: 儿童诗歌 创作 美育
  • 简介: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人们以为渠道,传递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歌看似由简单的字符组成,却具有无穷的力量。诗歌往往给人灵魂上的震撼与启迪,让我们心灵不死,精神永驻。在语文教材之中,诗歌所占篇幅不断提升,也体现出教育界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在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儿童教学备受关注。语文教师需发挥儿童的重要作用,以儿童浸润小学生的心灵,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 标签: 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儿童诗创作 实践策略
  • 简介:曹勋是宋代“补乐府”创作观念的重要实践者。乐府文学发展至宋代,很多旧题乐府的题材内容已经在历代传写中大致定型,创作方面继续发挥的余地不大。因此“补乐府”便代表了宋代文人乐府创作的一种开拓性尝试,他们不再一味沿袭旧作题材,也不依据兴之所至而随意命笔,而是注重考证、学养、思致等方面,在纵览前代乐府源流的基础上,秉持儒学传统,关注社会现实,深追古意,力求新变。观诸曹勋在“补乐府”观念下进行的乐府创作,旧题乐府方面重视其题目本意和文本传承,兼及道德内蕴发原;在另立新题方面则注重歌辞性题的选择,并在题材选择中突出其强烈的民生关怀和理想寄托,现实意义极强。这种创作观念具备相当的开拓性,对宋代乐府题材的拓展和思想内蕴的丰厚都有促成之功;而它不重视音乐源流而重视文本内涵的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宋代乐府进一步走向全面徒诗化的变革趋势。

  • 标签: 宋代 乐府诗 补乐府 曹勋 松隐集
  • 简介:在中国古代,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保持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互相渗透,由此产生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诗赋作家,他出身江南华门望族,在梁朝官高宦显。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因文学才名被扣留长安,先后仕于西魏、北周,终生未能南返。在北朝他“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周书》本传)。庾信文才高瞻,诗赋兼擅,北周宇文说他“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庾信集序》)。从创作艺术看,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是庾信诗赋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赋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方家。

  • 标签: 诗化现象 诗赋 赋化 创作艺术 诗歌 乡关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