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刑法乃规定犯罪与刑罚之法律。良好的刑法,既是保障犯罪人权利的大宪章,也是保障一般国民权利的大宪章。宪法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必然对刑法作原则性规范。宪法制约刑法,有刑法宪法化和宪法刑法化两种基本模式,我国实行宪法刑法化模式。我国宪法自1982年通过以来,30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修订,体现出市场导向、法治导向和人权导向等基本价值取向。当下,社会转型日趋激烈,时代法治精神不断强化,为此,直接关涉公民财产、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刑法应遵照宪法并不断革新,以严格贯彻罪刑法定,提升刑法领域的人权保障水平。

  • 标签: 刑法宪法化 宪法刑法化 罪刑法定
  • 简介:阿列克西的宪法权利理论是有关公民宪法权利规范司法适用的理论,是有关公民之间宪法权利冲突与权衡的理论,因此该理论必然是有关宪法权利规范在公民之间进行司法适用的水平效力理论。因此,为使该理论能够成立,阿列克西一定要对其宪法权利规范水平效力的途径、内容、程度与合理性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建构。他的宪法权利规范水平效力建构的"三层次"说,是在德国的司法实践和学界的"客观价值辐射理论"和"三种模式"建构基础上所进行的整合与重构,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涵盖性与合理性。

  • 标签: 阿列克西 水平效力 第三人效力 客观价值 客观原则
  • 简介:我国将“忠诚”价值观作为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有宪法依据和基础。“忠诚”价值观首先要求明确必须是对人民忠诚、对宪法忠诚。其次,“忠诚”价值观要求只能以宪法作为确定是否符合“忠诚”的根本标准。再次,“忠诚”价值观贵在实践。既要在思想观念上坚持宪法至上,又要允许政法干警适当行使批评权,还要政法机关处理好相互关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政法干警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何以宪法指导其执行法律,避免简单地从字面上执行法律。

  • 标签: 政法干警 忠诚 价值观 宪法
  • 简介:陈斯喜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现行宪法的时代化中国化特征》认为,我国现行宪法之所以顺利走过30年历程,主要因为宪法自身较好地解决了时代化和中国化问题。一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超越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新理论,现行宪法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的,是其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

  • 标签: 中国化问题 现行宪法 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传统社会主义 西方自由主义
  • 简介:公民社会权的实现必须有国家的积极作为。宪法文本对公民社会权的制度供给,如果欠缺相对应的国家义务制度反馈,则公民社会权的实现便会缺乏必要的权利救济。社会权的实现程度检验着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促使社会权的实现的途径法治化、完整化,调和权利与义务之间出现的失衡状态,从权利与义务结构——功能的角度而言,不仅对于公民有尊严的生活,而且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权利义务 结构功能 社会权
  • 简介:如今受高等教育权属于一项基本人权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及诸多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所认可并保障。受高等教育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不言而喻。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导致受高等教育权与其说是一种社会权,毋宁将其视为一项平等权。受高等教育权能否获得平等保护对于此权之实然享有至关重要。

  • 标签: 受高等教育权 宪法权利 平等保护
  • 简介:宪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换研究范式。宪政理论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两种范式转换:近现代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和当代新宪政主义模式。特定的语境和历史场境赋予了西方宪政概念及其理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特定的理论定位和功能。宪政理论要想成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必须完成其概念和理论范式的转换。宪法秩序概念及理论涵盖了宪法运作现象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是对整个宪法运作现象和事实的全局性理论把握和综观性理性反映。它能够克服西方宪政理论的不足,体现中国宪法学对这种不足的回应,是宪政理论和概念范式转换的一种尝试。

  • 标签: 范式转换 自由主义宪政 新宪政主义 宪法秩序
  • 简介:宪法上的社会权,是指基于社会国家(福利国家)思想,为特别保护社会上的经济弱者,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而由宪法所保障的人权。作为20世纪之后兴起的第二代人权,它不同于18、19世纪时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只在消极地排除国家对个人生存及权益的侵害,即“自由权的基本权”,而要求国家积极地作为,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并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使人民能享有符合人性尊严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进而能够追求其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 标签: 社会权 宪法 比较法 福利国家 社会福利制度 人民权利
  • 简介:对于宪法解释的概念、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不约而同地对宪法解释提出了现实的担忧和完善的渴望。从逻辑的思维路线,应对宪法解释的含义出发,通过思考宪法解释主体和客体的维度,来限定宪法解释的概念;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的实践与否、实践的次数进行整理,来分析我国宪法解释缺失的原因;通过总结我国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完善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制度。目前,我国宪法解释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良性的思索可以从层层浓雾中透出一丝希望的光芒。

  • 标签: 宪法 宪法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会
  • 简介:本文总结并评论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查国会贸易权力的系列判决中使用的司法标准。本文发现,以1937年为界,该判决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州际贸易性质"和"实质性影响"先后两种审查标准,这两种标准是对州际贸易条款完全不同的解读。虽然"实质性影响"标准遭遇一些批评,但笔者基于两个原因认可联邦最高法院的转向。一是同联邦最高法院一样,笔者认为面对经济大萧条与政治机构的强烈反应,不得不确信当时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联邦政府的调控,不能满足这种迫切需要的标准应当让步;二是州际贸易条款的确为最高法院的转向提供了空间,"实质性影响"标准是贸易条款无法剥离的含义,而且未从根本上违背联邦主义原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一项"应然性"启示是,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死守一条想象中的僵化的界线,而应该尊重立法实验的结果。

  • 标签: 中央与地方关系 审查标准 立法实验
  • 简介:法律体系是指在宪法统率下,以各基本法为主要框架,由各种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宪法发挥着立法依据作用,制定法律必须要以宪法为依据,必须从宪法中寻求合法性来源。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法律文本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表述。

  • 标签: 法律体系 宪法 有机联系 立法依据 法律文本 基本法
  • 简介:随着国有资产收益的日渐膨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分配国有资产收益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如果认真分析当前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就会发现,无论是国有资产收益分享的"全民狂欢式",还是国有企业的"独享式",都不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解决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问题不仅关涉到政府与国企间关系的定位和改革,而且还关涉到央地间财政关系的重塑。

  • 标签: 国有资产收益 路径依赖 契约
  • 简介:<正>目次一、引言二、宪法规范与私法规范之间的关系(一)问题之构造(二)民法学者的认识三、经济秩序中的自由之特性(一)民事诉讼中的经济活动自由之限制(二)消费者法及投资者法中的自由四、结语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很多有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研究论述,但因其研究背景及研

  • 标签: 经济活动自由 私法规范的合宪性 消费者保护 规制放松
  • 简介:土地补偿款作为土地财产的转化形式属于集体财产因而不能被分割,但其产生的收益是可分的。因其不是劳动所得无法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能基于成员们的平等身份实行平均分配的方式。由于成员资格的变动原因,公平的方案要求实行与资格变动相适应的定期分配制度。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性质决定了其成员必须是该组织的劳动者,这是确定成员身份的必须要素。另外,土地的集体财产性质使其不是承包人的财产,因此不存在与承包人分割补偿款的问题。但其收益损失应受补偿,而青苗补偿等正是其他损失的补偿而不属于土地补偿,所以应归相关人所有。

  • 标签: 土地补偿款 补偿款收益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成员资格
  • 简介:一、宪法上人的形象法律上的人的形象(dasBilddesMenschen),就是法律对人的想象和设想,即“呈现在法律上的、准备加以法律规定的”人的形象,它决定了法律如何对人起作用。[1]具体而言,法律对个人赋予权利、设定义务,鼓励人们从事一些行为,禁止从事另外一些行为,它规定各种程序、设立各种机构和制度,使得公共生活有章可循。

  • 标签: 形象变迁 宪法 部门法 法律规定 人的形象 公共生活
  • 简介:从1993年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及布什政府的项目评估定级工具(PART)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惯例,两者的目的均在于促进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实务的发展。但从绩效信息的使用方面来看,两者所做出的努力都极其有限,即一旦考虑其它因素,机构雇员不论是否参与PART评审,是否参与GPRA的实施进程,他们几乎都没有影响到绩效信息的使用。本文采用顺序Probit回归模型,通过对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基于1996、2000、2003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调研,最终得出依赖于难以观测的官僚行为来实现的政府改革是具有局限性的以及在政府绩效改善的过程中绩效信息使用的重要性。对数据的深层分析还揭示了一系列影响绩效信息使用的组织因素,这包括领导对结果的承诺、监管者引导学习惯例、工作动机的性质、将测量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能力、管理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冲突。

  • 标签: 绩效管理 改革 GPRA PART 参与 惯例
  • 简介:翻译导言:2002年,台湾地区在'刑事诉讼法'讯问证人规定上引进'视讯讯问',刑事追诉机关遇有证人不能到场或其他必要情形时,得以声音及影像相互传送之科技设备直接讯问证人,并要求确保被告等相关人的参与权利①(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二)项至第(四)项)。从卫星到网络传输的视讯讯问,运用在刑事程序本来是偏重保护证人身心状况②及'避在押

  • 标签: 国外证人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裁判
  • 简介:宪法是近现代国家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宪法以极具根本性的条文与结构形式,为国家政权规定一整套根本性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国家特定的政体与国家结构、选举与议会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地方制度等。宪法还规定公民的地位,规定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 标签: 1982年宪法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国家法律体系 行政管理制度 运行规则 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