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闭环管理理念在核酸采集工作中的应用来杜绝新型冠状病毒在核酸采集人员及被采集人员中的传播方法: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等相关要求去执行院内定点核酸采集、终末消毒、标本转运、自我管理。结果:在标本采集工作中,参与采集的工作人员和被采集的人员新型冠状病毒零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标本采集 闭环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术中温度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肾输尿管结石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我院88例患者,采用随即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分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护理肾输尿管结石期间,采用术中温度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肾输尿管结石 术中温度管理 心理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药品的稳定性成为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带来潜在威胁。本文分析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药品持续稳定性考察试验中温度超标的具体评估方法,为药品稳定性考察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建议。

  • 标签: 温度超标 持续稳定性 控制 试验 方法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温度对重组大肠杆菌生长及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也会影响外源蛋白的表达。此外,低温可以改善外源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本研究旨在为重组大肠杆菌的优化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大肠杆菌 温度 外源蛋白 表达水平
  • 简介: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以改进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的采集质量.方法分析40例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合格率显著提高,并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提高了小儿24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质量,有效保证了临床检验、诊断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24h尿蛋白 标本采集
  • 简介:基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标本馆馆藏的湖北省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分析建立腊叶标本的数字化资源库的意义,提出资源库构建的思路,分别从前台后台详细说明需要实现的功能,以实现对所收集的腊叶标本的动态管理和提供远程信息服务。

  • 标签: 药用植物 腊叶标本 数字化资源库 远程信息服务
  • 简介:目的:了解南阳市5家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南阳市市区5家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资料,对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5089份血培养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968株,阳性率为11.8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9.80%(1775/2968),革兰阴性杆菌占32.78%(973/2968),真菌占7.41%(220/296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分离菌首位,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3.02%(158/298)和77.99%(879/112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合计为42.04%(280/66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呋喃妥因、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结论: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血液感染菌株的分布特点,并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血培养 病原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痰标本病原菌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漱口后直接咳痰留取标本,研究组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阳性率、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病原菌阳性率、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标本病原菌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过程中,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的方式更佳,应该在临床上多加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痰标本 病原菌 阳性率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化分类管理模式在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至12月间我院手术患者病理标本88份为本研究资料,根据入院奇偶号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4份,两组分别应用常规管理模式与三维细化分类管理模式,比较至本研究结束时两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机率、手术科及病理科对病理标本管理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常规组15.91%(7/44)>研究组的4.55%(2/44),这一计数指标的组间差异经x2检验得P

  • 标签: 手术病理标本管理 三维细化分类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息肉切除术后放置曼月乐环对预防复发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接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先统一进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然后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预防(术后口服孕三烯酮),研究组则给予术后放置曼月乐环预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防复发效果、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性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时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2个月以及第24个月的复发率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相较于术后1、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还有增厚趋势。手术前,两组患者的FSH、E2、LH水平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 研究组的FSH 、E2、LH等性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息肉切除术后放置曼月乐环,不仅能切实减少患者术后的远期复发率,控制子宫内膜厚度,还能有效维持机体性激素水平,建议在妇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息肉切除术 曼月乐环 复发 子宫内膜厚度 性激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的干预方法及实施价值。方法:在2020.12-2021.12期间院内进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标本中选取150份进行分析,此阶段开展常规检验管理,为常规组。在2022.01-2023.01期间院内进行微生物标本检验的标本中选取150份进行分析,此阶段开展规范化检验管理,为规范组。比较不同管理的效果。结果:经过管理后,规范组的管理服务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规范组的检验准确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开展规范化检验管理,能够检验准确率得到提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值得借鉴。

  • 标签: 微生物标本检验 规范化检验管理 管理服务水平 检验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总结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我院在2018年月份至今一共出现150例不合格标本,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思考标本不合格的发生原因、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并计算不合格标本所占的比例。结果在这些不合格标本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痰标本82例(54.60%),20例尿标本(13.30%),12例血标本(8.00%),21例分泌物(14.00%),9例粪便(6.00%),6例无菌体液(4.00%)。其中,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取样的过程不够规范、送检过程不规范、检验过程中标本受到污染。结论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包括不规范的采集方式,送检不够及时、样本污染等,同时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加强检验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微生物标本的不合格率。

  • 标签: 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原因分析 检验科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时段下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选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制作的14820例临床标本,并检验所有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结果分别对比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与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的呼吸道标本和血培养标本、大便及尿液标本和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标本、其他标本和总计阳性率,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2015年1月至12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不同时段下,微生物标本检验阳性率具有一定差异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以实际检验结果为指导。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 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在采取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时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术后标本病理诊断,对照组采取术前胃镜活检,对比数据差异。结果 观察组胃癌确诊率为97.50%,参照组为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胃癌 超声引导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法在降低新生儿血培养标本污染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1年4月的2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采血培养233次作为PDCA循环法实施前,选取2021年5月到2021年10月的3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共采血培养390次作为PDCA循环法实施后,比较实施前与实施后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结果:PDCA循环法实施前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2.57%,PDCA循环法实施后血培养标本污染率降至0.51%,实施PDCA循环法后血培养标本污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血培养标本污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法 新生儿血培养 污染率
  • 简介:目的研制以普朗尼克F127为主要基质的喷昔洛韦制剂,以提高其眼部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将HPMCK4M或卡波姆934P与普朗尼克F127复合使用,制备了喷昔洛韦的温度敏感原位凝胶。以胶凝温度、流变学、药物释放特性、药代动力学及眼部刺激性等为指标进行筛选,得到最优化处方。结果使用HPMCK4M或者卡波姆934P均能降低凝胶的胶凝温度,略微增加其粘度,延缓体系中药物的释放速率;药物释放为非Fick扩散;所有处方均未表现出眼部刺激或对角膜的损伤;含卡波姆934P和普朗尼克F127的凝胶体系的眼部生物利用度最高。结论含普朗尼克F127的喷昔洛韦制剂能够以滴眼液的形式给药,而达到眼部温度时可形成凝胶;体内外评价结果表明,含有HPMCK4M或卡波姆934P以及低浓度普朗尼克F127(12%)的喷昔洛韦制剂,提高了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眼部给药系统。

  • 标签: 喷昔洛韦 温度敏感原位凝胶 普朗尼克 流变学 药物释放 眼部刺激
  • 简介:过氧乙酸是一种广谱、低毒的化学灭菌剂,易分解,不易贮存,保质期短,稳定性差.为了研究、探讨诸多因素对过氧乙酸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温度、稀释溶媒、稳定剂等因素进行考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氧乙酸 稳定性 稳定剂 溶媒 温度 化学灭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