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疗法(BF)对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分别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60岁及以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7例,采用自愿选择入组方法分成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53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34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治疗组有3例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最终完成治疗者为31例。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肌纤维肌力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和舒适度评价。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会阴BF组患者漏尿量(4.65±2.33)g、评估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ⅡQ-7)评分(4.34±2.66)分,较治疗前(11.02±4.85)g、(7.96±5.11)分显著改善(t=8.62、4.58,均P<0.001);阴道BF组患者漏尿量(3.85±1.89)g、ⅡQ-7评分(3.81±1.23)分,较治疗前(12.43±3.96)g、(8.29±5.01)分显著改善(t=10.89、4.84,均P<0.001)。两组患者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通过治疗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会阴BF组:(3.93±2.77)级比(2.98±2.10)级,阴道BF组:(4.51±3.38)级比(3.07±2.02)级,t=1.99、2.04,P=0.056、0.05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漏尿量、盆底肌力分级和Ⅱ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会阴BF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1.13%(43/53),与阴道BF组有效率为83.87%(26/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0);但阴道BF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4、20.59%)显著高于会阴BF组(1/53、1.89%)(χ2=8.68,P=0.003),治疗中的舒适度(VAS)评分(8.11±2.93)分也显著低于经会阴治疗组(9.88±2.48)分(t=2.95,P=0.004)。经阴道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或不适、阴道出血和阴道分泌物增多。结论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方法在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面同阴道内BF方法有类似的临床疗效,且治疗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物理疗法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120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凝血功能未见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信封法分成3组(n=40):基础预防措施组(A组)、弹力袜组(B组)和SEP监测组(C组)。B组术前1 h穿弹力袜,C组术中进行SEP监测,电流刺激强度25 mA。术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前1 d、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超声诊断术中和术后24 h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术中下肢DVT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SEP监测作为脊髓电生理监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脊椎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 标签: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深静脉血栓形成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安全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却依旧存在着诸多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还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的处理好突发事件刻不容缓, 120调度则能对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高效的协调和处理。本文从入院前需进行急救突发事件、病重患者突然发病事件以及 120调度中人员的岗位职责入手,对突发事件中 120调度所起到的协调作用进行了分析。

  • 标签: 120调度 突发事件 协调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7月 96件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及对策。结果:跌倒32.29%、攻击行为 21.88%、冲动伤人 18.75%、医疗设施损坏 14.58%、外走 9.38%、食噎 3.13%;原因为护理不当 36.46%、环境因素 23.96%、设施设备缺陷 20.83%、沟通不足 8.33%、违规操作 5.21%、遵医嘱不当 3.13%、服务态度不好 2.08%。 结论: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并进行积极预防,可提高患者安全性。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方法:针对我院儿科在 2018年 10月到 2019年 10月期间内接受的 50例患儿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个组别平均各要 25例患者,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针对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对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潜在原因进行有效探究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防范对策。结果:通过研究能够看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根源主要体现在:在服药的过程中不够科学得当,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了解,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风险防范意识,护理人员的资源,专业度不够完善,并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配合等等。通过对比能够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等相关指标,都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儿科疾病患者而言,在护理实践中有效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使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有效降低,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服务,这样可以使患儿的护理满意程度充分提升,使其尽快恢复,这种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应对对策。方法:从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儿中选取 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39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 39例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科室管理及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患儿 安全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 180 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新护士、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由于责任意识不强,执行制度不严谨,或违反操作规程等等。【结论】加强护士综合素质培训,尤其重视年轻护士低年资护士的安全意识培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防范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 细节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卫生与教育的联防联控、信息互通,提高学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能力,确保学校的传染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尽力从源头堵住疫情,及早尽快控制并消灭疫情。方法:对某街道2014年-2019年网络报告患传染病学生的资料(以风疹为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有效预防措施和处置对策进行整理总结和讨论研究。结果:以监测学校风疹疫情为例,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科对某校高三7班风疹疫情初现事立即开展处置,并针对学校传染病防控薄弱环节提出专业性建议,有效地扑灭了疫情。结论:学校疫情苗头事件预防与处置中,尽早选择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对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学校 疫情苗头 预防 处置 对策研究
  • 简介:【 摘要 】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与护理有关的伤害,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起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新生儿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不良事件在中国时有发生。本文对新生儿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改善我国新生儿儿科护理的现状。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地防范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 124 例不良事件,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有效分析,达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结果: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给药错误、违规操作、转抄、执行医嘱错误,且上述不良事件大多发生于工作年限 0-3 年护理人员中。 结论: 针对儿科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为了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医院以及科室都需要工作流程优化,对护理人员展开分层培训,进行医院信息系统完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等相关措施,进行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医院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出台二胎鼓励性生育政策后,社会各界对产科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在分析不良事件的成因和解决对策后,帮助有效规避纠纷,进而提升患者对医护工作服务的满意率。探讨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年 1月 至 2019年 12月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对策。结果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有护士沟通方式单一,欠缺技巧、评估不足、沟通不良、管理不当、违规操作、护士能力不足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等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而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科室通过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有效的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 标签: 产科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监测至关重要,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由于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使监测不能进行而限制其使用。应用小剂量肌松药实现不完全的肌松程度以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文章综述肌松药对MEP监测的影响,详细阐述肌松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在不同肌松药使用方法下MEP监测情况。应用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TOF)监测下小剂量的肌松药达到不完全肌松程度能为MEP监测提供良好的监测条件,并提高麻醉与手术的安全性。如何合理应用肌松药实现稳定的不完全肌松程度还需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

  • 标签: 肌肉松弛药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外科 肌松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声刺激对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回路。方法给予对侧和同侧声刺激,记录左侧下丘单个神经元特征频率(CF)和最低阈值(MT)。对侧刺激即为右侧单耳声刺激,同侧即为左侧单耳声刺激。设置声刺激频率为CF-对侧,声音幅度为MT-对侧以上10 dB或20 dB,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下丘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同侧耳、对侧耳声刺激的单侧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下的整合反应,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95个双耳兴奋性神经元,在双耳声刺激下可产生抑制、易化和无整合3种不同效应,其比例分别为37.9%(36/95)、21.1%(20/95)和41.0%(39/95)。在抑制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12.37±7.3)mV和(6.54±5.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降低21.4%~89.8%,平均降低49.1%。在易化组中,单耳对侧-EPSP和双侧-EPSP波幅分别为(7.32±4.3)mV和(11.77±6.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EPSP比较,双侧-EPSP波幅增高20.8%~179%,平均增高56.8%。在无整合组中,对侧-EPSP与双侧-EPSP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整合可能发生在上橄榄核复合体,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下丘神经元双耳特性的形成。

  • 标签: 下丘 双耳神经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 标签: 脑肿瘤 监测,手术中 诱发电位,视觉 鞍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及KATP通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SD大鼠心室肌细胞(n=6)。采用给药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先给予单纯台式液灌流2 min,随后依次给予含CGRP 10-10 mol/L、CGRP8-37 10-9 mol/L和Glibenclamide 10-5 mol/L的台式液灌流2 min,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APD和确定KATP通道电流密度,并计算APD90。结果与单独台式液灌流比较,给予CGRP后心室肌细胞APD90缩短,KATP通道电流密度升高(P<0.05);与给予CGRP后比较,给予CGRP8-37或Glibenclamide后APD90延长,KATP通道电流密度降低(P<0.05)。结论CGRP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缩短大鼠心室肌细胞APD,KATP通道激活参与了这一过程。

  • 标签: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肌细胞,心脏 动作电位 KATP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表示,其余资料以(±s)表示。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