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腰痛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脊柱领域的权威杂志《Spine》在1996将腰痛列为关系人类健康的世纪难题——8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腰痛。据保守估计,美国每年用于腰痛的医疗支出约900亿美元。腰痛因其巨额的医疗支出引发经济压力而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临床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外基质 分子生物学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退药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门诊药房的药单4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退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药物存在着不良反应,用药不合理等,在退药最多的药物中其中以眼科用药最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抗菌药物为β-内酰胺类最多。结论针对退药问题,要对药师诊疗水平进行提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退药机制,防止退药情况的发生。

  • 标签: 门诊药房 退药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退药现状和原因,探讨减少退药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2021年1月 1日至 12月31日内产生的退药数据,统计各科室退药医嘱数和医嘱种类,并对退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21年1月到12月PIVAS收到的医嘱总数是53462帖,退药医嘱数量5994帖,退药率 4.18% ,肠外营养用药退药数最高,然后是细胞毒性药物,占比最低是普药。“停医嘱/改医嘱”、“患者提前办理出院”“患者中断用药”等是退药的主要原因。结论 退药是PIVAS不可避免的工作,工作人员应调整心态,积极沟通,针对性采取措施,跟病区作有效沟通,减少退药数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静脉配置中心 退药分析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区药房退药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21.6-2022.6期间病区处方2369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分析退药发生率与发生原因,并针对发生原因,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2369例各个科室处方中,退药发生率为3.97%(94/2369),发生原因中,主要为医嘱更改、录入错误、患者临时出院与转科。结论:退药是病区药房较为常见的现象,但该情况会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应重视该情况发生,深入探究导致退药情况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 标签: 病区病房 退药 原因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群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肌和背伸肌群(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肌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肌、背伸肌群和椎旁肌群(包括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肌和竖脊肌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肌和背伸肌群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肌和椎旁肌群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肌群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肌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肌、背伸肌群、椎旁肌群CDI和背伸肌群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肌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肌群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肌群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群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肌和背伸肌群(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肌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肌、背伸肌群和椎旁肌群(包括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肌和竖脊肌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肌和背伸肌群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肌和椎旁肌群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肌群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肌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肌、背伸肌群、椎旁肌群CDI和背伸肌群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肌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肌群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肌群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与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裂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多裂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与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4例患者多裂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裂肌萎缩值与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的多裂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的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多裂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腰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的健康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症主要CT表现为多元性退变、轻度前滑脱和椎管的明显狭窄。滑脱L4的IAD为17.02mm,FJA为22.3o 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临床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能够显示多征象,小关节发育缩窄可能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文献1 63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39篇)。从手术固定融合范围、长节段固定融合上下端椎的选择、微创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矢状位平衡尚可的相对年轻且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宽/长指数小于0.36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可行的。对于严重或进展较快的矢状位和/或冠状位失平衡、旋转畸形、腰椎滑脱或不稳的僵硬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开放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是必要的,合并发生腰椎后凸者还需要考虑进行截骨。对于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变性侧凸患者,上、下端椎的选择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目前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治疗多为中心报道,疗效满意,但是微创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长期疗效以及翻修情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观察。结论尽管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患者的治疗仍然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综合满意度为首要原则,适当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脊柱侧凸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诊药房退药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和方法。方法调取门诊药房2017年7月1日—12月31日的479例退药案例,按退药的科室、退药的原因分别进行分类及统计。结果患者原因是最主要的退药因素,占退药比例的45.30%。其次为医师因素导致的退药,占27.35%。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退药占14.82%。结论改进医院HIS系统,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规范的开具处方,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减少退药的主要因素。通过具体的措施,为患者制定更准确适当的治疗方案,使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升。

  • 标签: 患者 退药 合理用药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生理性退化病变,其发病几率在近些年来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在该病症发生早期如果能够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并辅之以良好的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能够准确揭示病变部位组织形态、结构、周围神经根及椎管的病变等信息,引起了临床的高度关注。关于其研究进展同样成为了临床新兴研究课题。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根据我国药品的暂行条例,住院药物一旦发出,不允许退换。但是目前住院药房中,患者退药的现象较为严重。本文通过阐述住院病房退药的不良影响,指出当前住院病房退药的一些原因,主要有医嘱的更改、相关科室沟通不畅以及患者拒绝用药等原因,从而提出通过加强对医师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培训和监督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感,确保医院临时出院制度严格执行等对策,实现对药品的有效管理。

  • 标签: 住院药房 退药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减少退药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门诊退药处方291例,进行分析。结果退药原因按所占比例依次为药物不良反应、病情发展或改变、不合理用药等。结论完善退药制度,制定相应措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减少不必要的退药。

  • 标签: 门诊退药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退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方法统计门诊2011年3-9月的退药处方54张,按退药原因进行分类。结果造成退药的原因很多,但是经过良好的医患沟通,有三分之一的退药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结论通过分析退药的弊端,建立、完善退药制度,加强门诊医患沟通,加强处方查对制度,加强医师、药师的责任感,减少门诊退药,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退药原因,建立规范,为加强药品管理,减少退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0月~11月的退药处方进行统计,按照退药原因和所退药品类别进行分析。结果退药原因比例较大的是患者家有备药的有78张处方,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8张处方,占32.37%与19.92%。退药类别以输液为居首。结论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规范退药行为,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 标签: 门急诊药房 退药 分析
  • 简介:颈椎病是因颈部椎间盘、椎体、关节及韧带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感受风寒湿邪、咽喉部感染等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骨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脊髓、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 标签: 中医药疗法 颈椎间盘退变 骨伤科 颈椎病 病因病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药房工作中退药的现状。方法对2016年7月1日—2016年9月1日期间每日登记的退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产生退药的原因,总结常见的退药差错,并且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原因,减少了退药造成的差错。结论药师应当重视退药差错问题,规范住院药房退药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以控制临床用药风险,保证广大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引产术后乳房胀痛的护理及退奶相关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名引产术后乳房胀痛的患者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患者每组100人,观察组应用硝芒外敷的护理方法,一次外敷20分钟,一天四次。对照组应用普通护理的方法来对引产术后乳房胀痛患者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远远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引产术后乳房胀痛患者应用硝芒进行护理有明显效果。

  • 标签: 引产术后 乳房胀痛 护理 退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