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8家族成员A1(ALDH18A1)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3型的基因型及表型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本文报道的患儿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对该患儿进行高精度PLUS临床外显子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基因型和表型谱的关系。结果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9个月龄男性患儿,因"生长发育落后9个月,咳嗽3 d"入院,伴皮肤松弛、特殊面容、骨骼畸形、气管型支气管、腹股沟疝、胃食管反流、掌纹浅乱等。通过高精度PLUS临床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儿10号染色体chr10:97402778上存在ALDH18A1新发杂合突变c.274C>G(p.Leu92Val),结合患儿代谢组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3型;复习文献提示,目前已报道的ALDH18A1不同位点突变所致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主要以全身皮肤松弛皱褶、面部改变为特征,同时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关节、神经肌肉等系统发育畸形。结论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此类疾病的患儿,需定期随访其临床表现及代谢指标,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疾病的分子基础。

  • 标签: 皮肤松弛症 全面发育迟缓 乙醛脱氢酶18家族成员A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典型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108例初诊BCR-ABL阴性MPN患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9例]与疾病相关的127个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08例MPN患者中,100例(92.59%)检出32种基因共211个突变,人均检出(1.96±1.32)个突变。85.19%(92/108)的患者检出驱动基因(JAK2、CALR、MPL)突变,其中69.56%(64/92)的患者至少检出1种附加基因突变。按突变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激活信号通路基因(42.2%,89/211)、DNA甲基化基因(17.6%,36/211)、染色质修饰基因(16.1%,34/211)。PV、ET、PMF三组间激活信号通路基因、表观遗传调节基因、剪接体和RNA代谢基因突变个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F附加基因平均突变数目高于ET及PV患者(1.69±1.39、0.67±0.70、0.87±1.22,χ2=13.445,P=0.001)。检出≥3个突变基因患者MPN总症状评估量表(MPN 10评分)(P=0.006)、骨髓纤维化程度(P=0.015)均较检出<3个突变基因患者高,且HGB水平更低(P=0.002);26例(24.1%)患者检出高危基因突变(HMR),HMR突变的患者具有更低的PLT(P=0.017)和HGB水平(P<0.001),更高的骨髓纤维化程度(P=0.010)、MPN10评分(P<0.001)。PMF患者ASXL1突变频率高于PV患者(37.9%对4.2%,P=0.005),ASXL1突变的PMF患者具有更低的PLT和HGB水平(P=0.029、0.019)。结论近七成MPN患者检出至少1种附加基因突变,24.1%检出HMR突变,各亚组有不同的基因突变模式;PMF患者附加基因平均突变数目更多,ASXL1突变频率更高。ASXL1突变的PMF患者PLT和HGB水平更低。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二代测序 驱动基因 JAK2 ASXL1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经典型枫糖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特点。患儿,男,出生7 d出现不明原因拒奶,反应差,口吐白沫,同时出现脑病症状。血串联质谱提示总亮氨酸浓度异常升高,尿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提示2-羟基异戊酸、2-酮-异戊酸、2-酮-3-甲基戊酸、2-酮-异己酸均明显增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CKDHB基因c.1028delC(p.S343Lfs*9)纯合突变。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基因突变特点,有助于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以最大程度改善该疾病的预后。

  • 标签: 枫糖尿症 基因突变分析 BCKDHB基因 遗传代谢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4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部分患者同胞和父母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检测。结果2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45个ATP7B基因突变(93.75%),14例检测到纯和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6例仅检测到杂合突变,4例未检测到突变;共检测到24种基因突变,14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包括8种新突变:c.251C > A,c.121A > C,c.2945C > A,c.2194C > T,c.2947T > C,c.3626T > A,c.3662_3664del,c.3557G > T。最常见的突变为c.2621C > T(p.A874V)[16.7%(4/24)]和c.2333G > T(p.R778L)[12.5%(3/24)]。共诊断出4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新疆地区ATP7B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常见基因突变不同,汉族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R778L,维吾尔族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11号外显子是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个基因突变热区,是筛选肝豆状核变性疑似患者时优先检测的外显子之一。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DNA突变分析 ATP7B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病理性突变的发生特征。方法收集105例原因不明、非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17例听力正常者,实施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采用Iontorrent半导体测序方法,检测GJB2、GJB3、GJB6、KCNQ4和SLC26A4基因的全外显子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2个突变位点。结果①本组105例患者中48例(45.7%,48/105)检测到病理性耳聋基因突变,其中62.5%(30/48)为GJB2基因突变,31例(64.6%,31/48)为单位点纯合或双位点杂合突变,17例(35.4%,17/48)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②23例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中16例(69.57%,16/23)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其中10例为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3例为GJB2c.235delC纯合突变、3例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③43例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22例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51.16%,22/43),其中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12例(27.91%,12/43),2例(4.65%,2/43)为双基因单位点杂合突变,7例(16.28%,7/43)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④39例单侧极重度、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10例(25.64%,10/39)检出病理性突变;其中24例单侧极重度耳聋患者中7例(29.17%,7/24)检出病理性突变,15例单侧重度耳聋患者中3例(20%,3/15)检出病理性突变。结论GJB2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是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超过半数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可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单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病理性基因突变检出率超过1/3。

  • 标签: 耳聋 感音神经性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EGFR突变在 NSCLC患者胸水中的检出率及突变与 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收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 5月至 2019年 11月 NSCLC患者送检的胸水 113例, ARMS PCR检测 EGFR基因状态。 结果 NSCLC胸水标本中驱动基因突变率为 58.41%, EGFR-TKI敏感突变为 53.10%,其中 19-Del突变率为 28.32%, L858R突变率为 19.47%, T790M突变率为 3.54%。 结论 NSCLC胸水标本的 EGFR基因突变检测可以用于临床指导 NSCLC的靶向治疗。

  • 标签: 胸水 非小细胞肺癌 ARMS PCR EGFR
  • 简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临床特征是癫痫、智能减退、面部血管纤维瘤及各系统的错构瘤。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由TSC1或TSC2基因突变引起。TSC1编码错构瘤蛋白(hamartin),TSC2编码马铃薯球蛋白(tuberin)。这两种蛋白质在组织中广泛表达,于体内形成Hamartin-Tuberin复合体,若TSC1或TSC2基因发生突变,则影响Hamartin-Tuberin二聚体功能,使mTOR复合物1(mTORcomplex1,mTORC1)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导致结节性硬化症的发生。目前研究证实该病与TSC1或TSC2基因突变有关。该文就结节性硬化症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 TSC 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个PTPN11基因突变的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病因。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就诊的3个耳聋家系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评估,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颞骨CT检查,之后取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耳聋基因高通量测序,并针对变异位点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结果3个家系中先证者均有耳聋表型。家系1先证者合并多痣,特殊面容,生长迟缓,鸡胸,皮肤弹性异常,隐睾等表现;家系2先证者合并特殊面容,生长迟缓及心脏异常;家系3先证者合并生长迟缓和心电图异常。对3个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发现PTPN11基因3个杂合突变:c.1391G>C(p.Gly464Ala)、c.1510A>G(p.Met504Val)和c.1502G>A(p.Arg501Lys)。3个位点均为错义突变,且突变位点在多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综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1诊断为多痣Noonan综合征,先证者2、3诊断为Noonan综合征。结论PTPN11基因的错义突变可能是3个耳聋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PTPN11基因临床表型和突变谱。

  • 标签: 基因,PTPN11 多痣Noonan综合征 Noonan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7例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以癫痫起病的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筛选出7例CDKL5基因突变阳性患儿,并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明确来源,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例确诊为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5,起病年龄为出生15 d至5个月;临床表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发作、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部分应用生酮饮食有效。CDKL5基因突变位点均为新生突变,分别为NM_003159:c.772_776del(p.K258Efs*10)移码突变、NM_003159.2 (外显子:9~15)杂合缺失、CDKL5半合子缺失、NM_003159:c.268(外显子5)G>T(p.E90*,941)和NM_003159:c.2578C>T(p.Q860*,171)无义突变、NM_003159:c.211A>G(p.Asn71Asp)和NM_001323289:c.545T>C(p.L182P)错义突变。其中c.772_776del(p.K258Efs*10)、c.268(外显子5)G>T、c.2578C>T(p.Q860*, 171)尚未见报道。结论CDKL5基因相关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是一种起病较早的癫痫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癫痫发作形式不一,脑电图特征早期呈严重异常脑部放电,病情进展呈多种形式演变,头颅磁共振成像无特异性改变。不同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及预后差异,多种抗癫痫治疗效果差,部分对生酮饮食有效。

  • 标签: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 CDKL5基因 难治性癫痫 生酮饮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中心2017年9月收治的1例由细丝蛋白A(FLNA)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2岁,临床表现为面容特殊、生长发育落后、反复肺部感染、反复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PAH。基因检测:FLNA突变(exon34:c.5417-1G>A),为新发致病突变。FLNA突变导致的PAH报道较少,本研究新发1例因FLNAc.5417-1G>A复合杂合剪切突变所致的PAH,扩展了FLNA基因突变谱,同时提示基因检测是排查PAH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FLNA突变 儿童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1976年Nowell将CTC的定义修正为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获得脱离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EGFR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EAC)中EGFR的基因突变因素及影响。方法选取105例EAC及BE的患者标本,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患者标本,采用EGFR抗体和其突变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IHC)用突变特异性抗体检测这些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变,并对突变特异性抗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探讨食管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的转变过程中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在105例EAC及BE标本中,11例IHC染色阳性。在这些阳性标本中,6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5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21的L858R发生替代突变。阳性检出率为10.5%。30例ESCC患者标本未发现EGFR基因突变。结论部分EAC及BE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可能在EAC早期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EGFR基因突变特异性抗体作为一个预测性的生物标记物,评估食管上皮异型化与腺癌发生的风险,并指导食管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病例选择。

  • 标签: 食管腺癌 Barrett食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中国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当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通过染色体点突变、缺失、重排或基因扩增等方式,使原癌基因异常活化,抑癌基因表达缺失,最终引起肿瘤发生。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白血病预后基因被发现,并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治疗、评估预后及复发治疗中。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KRAS、NRAS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