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与传统斜视矫正术相比,探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斜视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探究2022年1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斜视治疗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前后顺序进行抽签分为2组,2组取名为对照(传统斜视矫正术)、研究(显微镜斜视矫正术),对两组不同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讨论。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显然没有研究组好,两组结果的差异(P<0.05)。结论:斜视治疗患者经过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后有效改正患者症状,其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治疗。

  • 标签: 传统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 标签: 斜视,复杂性 手术,调整缝线式,手术显微镜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斜视(XT)和间歇性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

  • 标签: 外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歇性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远期正位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间歇性斜视96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并分析远期正位率。结果96例斜视患者中,术前无远立体视52例,占54.17%;无同时视26例,占27.08%。术后第1d正位86例,过矫7例,欠矫3例。术后远期眼位正位74例,过矫5例,欠矫17例,正为总有效率为77.08%。术前远立体视、术后眼位是影响远期正位率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术前远立体视、术后眼位为0~10°的患者行间歇性斜视手术的远期正位率更高。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正位率 效果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小儿间歇性斜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间歇性斜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三棱镜、感知觉训练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三棱镜治疗)各50人。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好、视觉感知不适症状低、临床症状及斜视度数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三棱镜 感知觉训练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小儿斜视的疗效。方法此次选取40例斜视患儿进行研究,均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过治疗,分为两组研究,对照组20例常规肉眼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实验组20例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8d后,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95.0%,对照组75.0%。且实验组仅1例(5.0%)出现并发症,对照组3例(15.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小儿斜视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采用。

  • 标签: 显微镜 斜视矫正术 小儿斜视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斜视度≤+25△)的间歇性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2的残余内斜视,每2个月复查,根据眼位情况调整压贴三棱镜度数,斜视度≤+5△并稳定3个月后可去除压贴三棱镜。自使用压贴三棱镜起随诊1年观察眼位正位率(百分比)、斜视度、远近立体视觉。各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压贴三棱镜治疗2个月正位率为5%(2/38),治疗6个月正位率为45%(17/38),治疗1年正位率为71%(27/38)。压贴三棱镜治疗6个月后近立体视正常率较戴镜前提高(χ2=3.75,P=0.029)。压贴三棱镜治疗1年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χ2=14.53,P=0.025;χ2=15.57,P=0.022)。结论:4~8岁间歇性斜视儿童术后出现>+5△~≤+25△的内斜视时,使用压贴三棱镜有助于眼位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过矫 正位率 立体视觉 压贴三棱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小儿间歇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1月小儿间歇性斜视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单一手术组给予单一手术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组则给予手术联合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小儿间歇性斜视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眼位正位率。结果双眼视觉训练组小儿间歇性斜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手术组,P<0.05;治疗前两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相近,P>0.05;治疗后双眼视觉训练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优于单一手术组,P<0.05。双眼视觉训练组眼位正位率高于单一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联合术后双眼视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斜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眼位正位率,改善静态立体视功能和动态立体视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双眼视觉训练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 应用效果
  • 简介:斜视”是指人或动物用眼睛斜着看,在上古(包括先秦两汉)汉语中,人们用10个词项、三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义位。通过对“斜视”概念场各成员在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上古前期未出现)的使用情况的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后期存在消长更替等变化情况。变化的原因有主体方面的,也有语言方面的。

  • 标签: 上古 斜视 概念场 演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特殊类型斜视临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垂直分离性斜视平时无明显交替上斜现象,只在检查时暴露者可保守治疗。有明显代偿头位者或受累眼有明显旋转斜视者,可以手术切断上斜肌反转腱以解除上斜肌机械性粘连,或行上斜肌反转腱延长术。

  • 标签: 特殊类型斜视 治疗
  • 简介:宝宝为什么会歪头看东西呢?好像眼睛有点像斗鸡眼,是怎么了呢?6月6日爱眼日,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朱莺来给父母讲讲斜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斜视 上海市 爱眼日 治疗方法
  • 简介:在医院眼科门诊,常见一些父母带着五六岁的孩子向医生诉说,孩子看电视时老是歪着头,眼睛斜斜地看着电视屏幕。纠正后不一会儿,又斜眼看电视。经检查,孩子因长时间看电视用眼不当,已形成斜视

  • 标签: 看电视 电视屏幕 孩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引入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训练系统,评价该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预测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状况的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共同性斜视且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在术后1周接受视感知觉可塑性评分检查。采用秩相关分析手术年龄、病程时长、术前斜视角度、术后1周斜视角度等因素与可塑性评分相关性。所有患者均从术后1周开始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制作ROC曲线,评价可塑性评分对术后不同时间点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预测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Delong test将可塑性评分以及传统临床指标对半年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间歇性斜视患者109例(80.2%),恒定性斜视27例(19.9%)。可塑性评分分别与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病程、斜视类型、术后1周斜视度相关(r=-0.3、-0.2、-0.3、0.4、-0.3,均P<0.05)。可塑性评分在术后半年内不同时间点对立体视功能均具有预测能力,其中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均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均>0.7,P<0.001。传统临床指标中,术前近立体视功能对术后半年近立体视功能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3<0.7,P=0.009);术前看远斜视角度对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功能能否完全恢复正常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AUC=0.66<0.7,P=0.02),但这些指标与可塑性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4,P>0.05)。结论: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中,可塑性评分可以有效地预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恢复状况,为术后患者制定进一步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立体视 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系统 可塑性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导致的知觉性斜视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外斜视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伴有知觉性斜视的37例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视力、眼位、复视和双眼视功能情况。分别对术前双眼视力差距、白内障患病时间、术后视力及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的有35例,其中≥0.5的有32例。37例患者术后1~3个月斜视眼眼位均得到矫正,因双眼视力差距较大双眼立体视功能无法统计。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视消失。单纯白内障所致知觉性斜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提高、眼位纠正、复视消失。结论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所致的知觉性斜视,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术眼的斜视可以得到纠正。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知觉性外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近视合并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8例近视合并斜视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双视眼、斜视角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治疗后患者的屈光度、视力以及眼轴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其数据结果对比差异,存在较高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近视合并斜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好,并且手术层次比较清晰,手术的成功率更高,值得临床应用的推广。

  • 标签: 后巩膜加固 斜视矫正术 近视合并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