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预防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的形成率,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得临床护理实践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方法:抽选10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施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预见性护理方法,预防脑血栓下肢静脉的形成,进行临床护理效果、下肢静脉形成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统计分析,相关结果均作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实验组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极佳,护理服务满意度普遍高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有效降低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率的关键在于,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服务理念的全面渗透。护理人员深入研究预见性护理策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地服务脑血栓患者,有效预防了下肢静脉的形成,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将加快医院的整体发展进程,可谓一举数得。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形成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03-2021.03期间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周径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周径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是对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骨科病人70例。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试验过程中,在对患者用药和日常护理方面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对两种护理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护理方法是否会导致下肢静脉的发生。结果干预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从下肢静脉损伤发生的概率来看,护理干预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概率
  • 简介:摘要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在静脉形成(DVT)中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DVT组的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IL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D-二聚体(DD)以及患肢周径差均呈负相关(P<0.05),而DBIL仅和DD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IL是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当TBIL诊断临界值为8.2 μmol/L时,诊断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0%和65%。TBIL在DVT患者中明显下降,通过动态监测TBIL对于诊断DVT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胆红素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静脉(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以住院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根据术前血栓发生的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其他骨折、血小板、血清学指标等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术前DVT发生率为39.0%(103/264),以远端静脉为主。血栓组103例,男55例,女48例;年龄(54.00±11.12)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7例、Ⅱ型37例、Ⅲ型2例、Ⅳ型11例、Ⅴ型29例、Ⅵ型17例;非血栓组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48.57±13.25)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76例、Ⅲ型2例、Ⅳ型10例、Ⅴ型33例、Ⅵ型1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的年龄(t=3.451,P=0.001)、骨折Schatzker分型(χ2=8.314,P=0.004)、D-二聚体(χ2=18.552,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2.869,P=0.004)、血清白蛋白(t=2.292,P=0.023)和血红蛋白(t=1.983,P=0.048)与非DV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33,95%CI(1.009,1.058),P=0.007]、骨折Schatzker分型[OR=1.829,95% CI(1.014,3.299),P=0.045]和D-二聚体[OR=1.914,95% CI(1.057,3.464),P=0.032]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远端静脉。骨折分型、年龄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胫骨骨折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静脉形成是发病率第3的血管性疾病,在全世界成年人中的年发病率大于1/1 000,是一类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经济负担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鲜有关于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急性静脉形成的文献报道,我们收治1例1岁3个月的女性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急性静脉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伤性骨折是骨科疾病中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年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其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严重的骨折性疾病急诊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在外伤后精神及机体均受到创伤性打击,加之手术的治疗,患者处于严重的系统性应激状态。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初期即可激发无菌性炎症反应,该反应不仅加重局部组织水肿,同时对静脉系统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下肢外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发生下肢静脉形成(D(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人数比例较高,其发生率甚至高于38%。严重的DVT可直接导致肺栓塞引起死亡,因此在预防DVT的临床治疗及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均作为常规应用项目。但是其临床发生率仍较高,是危害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因此在围手术期通过分析临床常用指标来筛选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分析其预测价值,以期为预防DVT提供依据。

  • 标签: 骨科术后卧床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气压治疗后对预防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遴选时间段在2019年08月—2020年08月之间,抽选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分成对比组和研究组,每一组均有40例患者,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加以气压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比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组患者生活质量略差于研究组,组间数据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即P<0.05。结论:采用常规治疗与气压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静脉的发生率,减少患者骨折后的并发症,可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气压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 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颅脑手术较为常见,患者在手术之后通常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在此过程当中,患者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这其中静脉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静脉形成的原因,并且针对性的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求对于更好的降低颅脑手术之后患者静脉的发生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颅脑手术 深静脉血栓 形成原因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对颅脑术后预防静脉的效果。为颅脑术后患者如何预防静脉提供护理参照。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将其按手术日单双号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单号定为常规组,双号定为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神经科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新型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常规组和研究组均予护理干预至出院。术前、术后3天,一周,两周,对比常规组和研究组在本次住院期发生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1)研究组患者静脉率及并发症率均低于常规组;(2)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均高于常规组,符合(P

  • 标签: 循证护理,颅脑手术,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全方面护理干预对在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某医院骨科手术后需要卧床康复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全方面护理干预,通过观察统计来对比两组患者在卧床康复中下肢静脉发生的几率,以及对患者在此过程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全方面护理干预下下肢静脉发生率为零(P

  • 标签: 全方面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卧床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预防静脉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预防静脉护理。比较两组静脉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静脉发生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 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预防静脉护理,效果理想,可降低静脉发生率。因此,预防静脉护理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骨盆骨折 预防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病例,信封法随机纳入干预组与普通组(n=34)。普通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例下肢静脉形成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普通组下肢静脉发生5例,干预组无病例出现下肢静脉,普通组的下肢静脉形成率较高(x2=5.397,p=0.02)。护理后干预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普通组,且干预组NIHSS、Fugl-Meyer分数更优,与普通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预防脑卒中偏瘫病患下肢静脉的形成,改善其肢体与神经功能状态,适合临床使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措施。方法: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观察组患者,选择同一时期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家族史以及疾病史等资料。结果:收集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家族史以及疾病史等资料,并将其进行对比,进而探究两组患者的发生下肢静脉的病因,通过对比,发现在外科手术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创伤与骨折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静脉内留置管道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糖尿病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TT与高血压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的原因可能有糖尿病,静脉内留置管道,创伤与骨折史,外科手术以及输血。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分析 护理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对产妇下肢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抽样法,对于接受了剖宫产的产妇,做统计分析,每组之中的共有50例产妇,针对对照组之中的产妇实施常规的护理,而实验组则进行围产期的护理模式,对于发生不良事件概率进行统计。结果: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中的不良事件概率进行统计,实验组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剖宫产的产妇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还可以降低纠纷事件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通过。

  • 标签: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 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5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92%)较高,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6.15%)较低(P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多模式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6月到2020年9月中的38例剖宫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与2021年1月到2021年3月的38例剖宫产孕产妇作为实验组进行比较,对照组行常规快速康复指导,实验组行多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应用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下肢静脉形成(DVT)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护理工作中应用多模式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产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方案在骨科病房中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40例骨科病房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按照双盲对照原则对所选患者进行分组,通过一般护理干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实验组则在一般护理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建立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方案,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预防静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静脉出现情况,并实施分析比较。结果:(78.2±2.5)分及(91.5±2.3)分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预防静脉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分析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所选70例患者中共计6人出现静脉,占组内所选患者人数的比例为8.57%,实验组对应人数为0人,占比为0.00%,分析两组患者静脉出现概率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方案在骨科病房中有着不俗的表现。

  • 标签: 骨科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一般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