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早期活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17日。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包括床上被动或主动辅助活动、坐于床边、床旁站立、转移至床旁椅和辅助步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分析文献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0项RCT研究,共1 32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60例,试验组663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7项研究为A级,3项研究为B级,提示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活动不会增加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优势比(OR)=0.92,95%可信区间(95%CI)为0.75~1.13,P=0.449〕;亚组分析显示,早期活动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病死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病死率:OR=1.02,95%CI为0.74~1.40,P=0.927;6个月病死率:OR=0.95,95%CI为0.70~1.27,P=0.712;12个月病死率:OR=0.60,95%CI为0.33~1.10,P=0.101)。漏斗图显示,纳入文献分布不完全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出院后的病死率,且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由于纳入文献较少、样本量较小且各研究早期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存在差异,仍需要开展大量的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早期活动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病死率 Meta分析
  • 作者: 赵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远安县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444200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护理模式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随机抽选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安全护理模式。结果:在血气分析结果方面,实验组在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在氧分压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事件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应用安全护理模式,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安全护理模式;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术后中重度操作性疼痛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ICU收治的380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患者术后操作性疼痛调查问卷、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发生中重度操作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380例外科ICU患者术后中重度操作性疼痛的发生率为72.63%(276/380),其中52.17%(144/276)的患者积极报告中重度操作性疼痛,47.83%(132/276)的患者选择隐瞒或忍耐中重度操作性疼痛。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3.763,P<0.01)、慢性疼痛史(OR=2.363,P<0.05)、引流管数量(OR=1.297,P<0.01)、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OR=4.137,P<0.01)是外科ICU患者术后发生中重度操作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论外科ICU患者术后中重度操作性疼痛的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发生操作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外科 术后 操作性疼痛 现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母乳喂养管理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菏泽市立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通过微信对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并定时给早产儿播放录制的母亲声音;两组均定期随访母乳喂养情况,校正6月龄时采用贝利婴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婴儿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结果观察组109例,对照组118例,观察组早产儿出院、校正3月龄、校正6月龄时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88.1%(96/109)比61.0%(72/118)、90.8%(99/109)比67.8%(80/118)、88.1%(96/109)比61.9%(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校正6月龄时MDI和PDI均高于对照组[(106.2±10.7)分比(101.9±11.4)分、(103.4±13.7)分比(99.5±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NICU母乳喂养管理有助于提高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有益于早产儿神经发育。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母乳喂养 管理 神经发育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对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 128例重症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1 063例)。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 128例重症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65例,发生率为5.76%(65/1128)。65例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7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04%(34/79);其次为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25.32%(20/79)和24.05%(19/79)。两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及24 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及合并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0.443,95%CI:0.228~0.860)、侵入性操作(OR=1.613,95%CI:1.163~2.104)、留置导尿管时间(OR=2.719,95%CI:2.314~4.106)、24 h尿量(OR=4.362,95%CI:1.974~10.915)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时间等。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

  • 标签: 泌尿道 导管,留置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量化脑电图(qEEG)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月龄至11岁的62例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入院24 h内NicoletOne脑功能仪床旁监测,记录qEEG参数,包括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相对α变异(RAV)、相对频带能量(RBP)和光谱熵(SE),监测前完成改良儿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PGCS)。以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为出院后1年结局判断依据,将患儿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变量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对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62例患儿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12.0(5.8,24.0)月龄,结局良好组50例(81%),结局不良组12例(1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95%CI 1.001~1.074,P=0.041)、重度异常aEEG(OR=128.000,95%CI 10.274~1 594.656,P<0.01)、RAV(OR=0.877,95%CI 0.810~0.949,P=0.001)、SE(OR=0.892,95%CI 0.814~0.978,P=0.015)和MPGCS(OR=0.511,95%CI 0.349~0.747,P=0.001)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重度异常aEEG(OR=315.692,95%CI 6.091~16 362.298,P=0.004)和RAV(OR=0.808,95%CI 0.664~0.983,P=0.033)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aEEG和RAV预测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95%CI 0.735~0.927,P<0.01)和0.847(95%CI 0.733~0.926,P<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重度异常和38%,灵敏度分别为67%和83%,特异度分别为98%和8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和5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和95%,约登指数分别为0.647和0.673。aEEG+RAV联合指标预测不良结局的AUC增加至0.974(95%CI 0.898~0.998,P<0.01)。结论aEEG和RAV是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不良结局可靠的预测因子,aEEG+RAV联合指标可提高预测效能,qEEG客观性好,可作为结局评估的常规方法。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意识障碍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或疑似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入院后24 h内所检测的最差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pSOFA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rm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评分进行诊断,纳入符合pSOFA≥2分及SIRS评分≥2分的病例。并对符合的病例分别进行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P-MOD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2,PELOD-2)、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以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判断预后,分析pSOFA和SIRS不同评分时的死亡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感染及疑似感染的病例共755例,其中符合SIRS评分或pSOFA≥2分的患儿303例,单独符合SIRS≥2分165例,单独符合pSOFA≥2分为85例,两者都符合53例。pSOFA评分2分、3分、4分、5~6分及7~9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97%、15.38%、26.09%、57.34%及100%,随着pSOFA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升高;SIRS评分2分、3分及4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64%、12.64%及4.76%。pSOFA预测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2-0.86),明显高于其他4种评分。临界值为4分时,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82%。结论与SIRS评分、P-MODS、PELOD-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相比,pSOFA预测PICU感染儿童的住院病死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的使用现状及单位间差异,为探讨输注合理性与规范性提供证据。方法基于CHNN大规模极早产儿队列数据库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生后24 h内收入CHNN 57家NICU治疗、出生胎龄<32周且接受完整治疗的6 598例早产儿。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描述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血小板、血浆、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冷沉淀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使用率及次数。输注过至少1种非红细胞血制品即为输注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进行输注组和非输注组组间比较。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单位间输注率和单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 598例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0(28.7,31.0)周,出生体重为(1 353±312)g,女2 877例(43.6%)。2 816例(42.7%)早产儿为输注组,输注次数为3(1,6)次。与未输注组相比,输注组患儿出生胎龄更小(Z=17.62,P<0.01),出生体重更低(t=18.64,P<0.01),小于胎龄、多胎以及产房高级复苏比例均更高(χ²=31.06、12.82、287.52,均P<0.01),女婴比例以及本院出生比例则均更低(χ²=10.68、78.23,均P<0.01)。总研究人群中,使用率高的非红细胞血制品依次为白蛋白25.4%(1 674例)、人免疫球蛋白21.5%(1 417例)、血浆18.9%(1 245例)。901例超早产儿中,60.4%(544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4(2,8)次;5 697例极早产儿中,39.9%(2 272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3(1,6)次。病情危重和非危重组中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分别达62.2%(1 693/2 723)和29.0%(1 123/3 875),输注次数分别为4(2,7)次和2(1,4)次。57家NICU中,调整与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相关的因素后,各单位间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²=153.48,P<0.01)。结论2019年中国NICU救治的极早及超早产儿中,接近半数曾接受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各单位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率存在巨大差异。

  • 标签: 婴儿,早产 白蛋白类 免疫球蛋白类 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²=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²=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住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指征、早期镇痛镇静和抗癫痫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医院基本特征、院前及急诊救治、住院治疗、神经重症和康复等方面,通过网络或邮件调查中国参与欧洲创伤性脑损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的18个省市37家医院NICU,整理并分析NICU收住TBI患者的指征,早期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类别、使用频率,早期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类别、使用频率和使用指征。结果在收住TBI患者的指征方面,30家(81.1%)和24家(64.9%)NICU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TBI术后作为主要指征;而收住GCS 9~12分、GCS 13~15分的患者时,大部分NICU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在早期使用的镇痛镇静药物方面,13家(35.1%)NICU常规使用(即使用频率70%~100%)芬太尼镇痛,24家(64.9%)NICU和18家(48.6%)NICU常规使用咪达唑仑和α-2受体激动剂镇静。在早期使用的抗癫痫药物方面,35家(94.6%)NICU常规使用丙戊酸钠。而对于抗癫痫药物的使用指征,35家(94.6%)、21家(56.8%)和20家(54.1%)NICU分别在伤后2 h内发作癫痫、贯通性脑损伤、皮质挫伤的情况下常规使用抗癫痫药物。结论重型TBI、TBI术后是NICU主要的收住指征,收住中型、轻型TBI患者时则会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芬太尼、咪达唑仑和丙戊酸钠分别是NICU收住TBI患者早期最为常用的镇痛、镇静和抗癫痫药物;伤后2 h内发作癫痫、贯通性脑损伤、皮质挫伤则是主要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指征。

  • 标签: 脑损伤,创伤性 重症监护病房 镇痛药 癫痫,创伤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 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 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护士 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 护理床头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或疑似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入院后24 h内所检测的最差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pSOFA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rm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评分进行诊断,纳入符合pSOFA≥2分及SIRS评分≥2分的病例。并对符合的病例分别进行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P-MOD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2,PELOD-2)、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以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判断预后,分析pSOFA和SIRS不同评分时的死亡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感染及疑似感染的病例共755例,其中符合SIRS评分或pSOFA≥2分的患儿303例,单独符合SIRS≥2分165例,单独符合pSOFA≥2分为85例,两者都符合53例。pSOFA评分2分、3分、4分、5~6分及7~9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97%、15.38%、26.09%、57.34%及100%,随着pSOFA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升高;SIRS评分2分、3分及4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64%、12.64%及4.76%。pSOFA预测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2-0.86),明显高于其他4种评分。临界值为4分时,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82%。结论与SIRS评分、P-MODS、PELOD-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相比,pSOFA预测PICU感染儿童的住院病死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过程中伪差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PICU进行aEEG监测的126例患儿,记录其在进行aEEG监测时伪差的发生概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护理对策。结果126例患儿中,出现伪差共计97例,发生概率为76.98%,其影响因素包括操作干扰、电磁干扰、电极松脱、心电伪差、电极位置不当及电极线断裂,且以操作干扰为主,占其全部的39.18%,之后为电磁干扰,占其30.93%。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患儿进行aEEG监测时,伪差产生的影响因素众多,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专业的护理,尽可能地降低脑电图监测过程中产生的伪差,从而更好地提高aEEG监测的准确性,更准确地判断出患儿脑损伤类型。

  • 标签: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振幅整合脑电图 伪差 电极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改变和优化临床实践,减少临床可避免的不良事件(如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质量改进可降低早产儿严重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疾病相关的病死率及疾病负担,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救治质量的有效方法,已逐渐在发达国家临床上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内NICU早产儿数量多,救治存活率已提高,但严重疾病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需要针对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NICU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以改善早产儿预后。本文对持续质量改进的产生、国外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学及效果,以及中国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现状、挑战及展望进行综述。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质量改进 婴儿,早产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亲在母婴分离期间泌乳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早产儿(n=371)母亲的泌乳日志信息。根据产后2周内每日泌乳量是否达到800 ml分为实现目标奶量组(n=289)和未实现目标奶量组(n=82),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未实现目标奶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实现泌乳目标奶量的早产儿母亲占77.9%(289/371)。相邻2次泌乳总量差异大(≥50 ml)、单次2侧泌乳量差异大(≥50 ml)的比例在实现目标奶量组与未实现目标奶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6.3%(47/289)与41.5%(34/82);专科及以上:83.7%(242/289)与58.5%(48/82);χ2=23.77]、吸奶器的泵型[隔膜泵的比例:34.9%(101/289)与51.2%(42/82);活塞泵的比例:65.1%(188/289)与48.8%(40/82);χ2=7.14]、孕前体重指数[<18.5 kg/m2:3.5%(10/289)与4.9%(4/82);≥18.5~<24.0 kg/m2:90.7%(262/289)与61.0%(50/82);≥24.0 kg/m2:5.9%(17/289)与34.1%(28/82);χ2=40.89]、开始接受泌乳指导的时间[产后7 d内:77.2%(223/289)与45.1%(37/82);产后7~14 d:22.8%(66/289)与54.9%(45/82);χ2=31.2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纳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4.279,95%CI:2.253~8.126,P<0.001)、吸奶器的泵型为隔膜泵(OR=2.352,95%CI:1.309~4.226,P=0.004)、孕前体重指数≥24.0 kg/m2(OR=9.352,95%CI:4.389~19.928,P<0.001)、产后7~14 d开始接受泌乳指导(OR=3.654,95%CI:2.043~6.535,P<0.001)是未实现目标奶量的危险因素。结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早产儿母亲应加强母乳喂养指导;选择活塞泵吸奶器、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尽早接受泌乳指导有助于实现泌乳目标奶量。

  • 标签: 泌乳 乳,人 母乳喂养 婴儿,早产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进行尿液代谢物检测的疾病诊断和监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中代谢病高危患儿利用尿素酶预处理GC-MS法进行尿液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多元醇、嘌呤和嘧啶等成分分析的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 208例新生儿,包括足月儿1 224例,早产儿984例,共507例(23.0%,507/2 208)存在代谢异常。确诊包括甲基丙二酸尿症、丙酸尿症、尿素循环障碍、枫糖尿症、戊二酸尿症、苯丙酮尿症、异戊酸尿症、羟脯氨酸尿症、焦谷氨酸尿症和酪氨酸血症在内的10种先天性代谢异常74例(3.4%,74/2 208),其中足月儿69例(5.6%,69/1 224),早产儿5例(0.5%,5/984)。足月儿最常见的先天性代谢异常为甲基丙二酸尿症(71.0%,49/69),早产儿为苯丙酮尿症(2/5)。诊断继发性代谢紊乱433例(19.6%, 433/2 208),其中足月儿232例(19.0%,232/1 224),早产儿201例(20.4%,201/984)。NICU中足月儿常见代谢紊乱为乳酸尿伴酮体增加、乳糖尿、酮尿,早产儿为非酮性双羧酸尿、乳酸尿、N乙酰酪氨酸增高及4-羟基苯乳酸增高。结论GC-MS技术是诊断和监测遗传性或继发性代谢紊乱的有力工具。

  • 标签: 气相色谱-质谱法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先天性代谢异常 代谢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耐药菌协作管理方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ICU和神经外科ICU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其中2018年入住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 076例,采用一般耐药菌防控模式,2019年入住ICU患者为干预组,共1 237例,推行针对CRE的MDT防控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RE感染发现率、CRE检出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防控措施落实的依从性。结果采取MDT防控模式干预后,急诊ICU和神经外科ICU的CRE感染发现率分别由3.45%(14/406)和3.58%(24/670)下降至1.65%(9/547)和2.32%(16/690),CRE检出率分别由66.21%(96/145)和57.72%(86/149)下降至41.11%(51/124)和33.06%(40/121),病原菌均以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为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65.00%(78/120)显著提高至92.73%(319/344)(χ2=55.382,P<0.05);且干预组在单间隔离落实率、专组化护理率、物表清除率以及医疗用品专用率上较对照组有所提升(χ2=21.646、18.116、39.869和19.713,P<0.01)。结论通过构建基于MDT模式的耐药菌多部门协作防控能有效提升ICU内CRE的防控成效,降低CRE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多学科诊疗模式 医院感染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就诊时间 疾病谱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