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就诊时间 疾病谱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儿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4 h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下简称为24 h-LDH水平),对其疾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4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PICU住院治疗的326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住院时间、24 h-LDH水平、感染性原发性疾病的受累器官和(或)系统、器官损伤、出院转归等临床病例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患儿年龄、住院时间、24 h-LDH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24 h-LDH水平分别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和出院转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脓毒症患儿24 h-LDH水平预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SS)、MODS及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24 h-LDH水平,对预测严重脓毒症、SS、MODS及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预测上述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脓毒症、严重脓毒症、SS患儿发生MODS发生率分别为27.5%(30/109)、68.8%(121/176)和78.0%(32/41),死亡率分别为0、8.0%(14/176)和22.0%(9/41)。②脓毒症、严重脓毒症、SS患儿24 h-LDH水平中位数分别为718 U/L(560~976 U/L),871 U/L(666~1 972 U/L)和1 588 U/L(799~2 150 U/L),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5,P=0.008)。发生MODS患儿的24 h-LDH水平中位数为713 U/L(571~967 U/L),显著低于未发生者的1 002 U/L(706~2 150 U/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5,P<0.001)。痊愈、好转、放弃和死亡患儿24 h-LDH水平中位数分别为712 U/L(584~945 U/L)、824 U/L(605~1 200 U/L)、1 311 U/L(716~2 150 U/L)和2 150 U/L(1 380~2 150 U/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5,P<0.001)。③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 h-LDH水平分别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MODS呈正相关关系(rs=0.290、0.319,P<0.001),24 h-LDH水平与脓毒症患儿出院转归呈负相关关系(rs= —0.387,P<0.001)。④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LDH水平预测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SS、MODS及死亡的ROC-AUC分别为0.658(95%CI:0.598~0.719,P<0.001),0.671(95%CI:0.583~0.759,P<0.001),0.685(95%CI:0.628~0.742,P<0.001)和0.788(95%CI:0.698~0.879,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患儿发生上述4种情况时,血清LDH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 294.0 U/L、1 307.0 U/L、1 318.5 U/L和1 323.0 U/L(血清LDH水平正常参考值上限为618 U/L),此时对于预测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MODS和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9.2%、63.4%、43.7%和82.6%,87.2%、74.7%、78.2%和73.9%。⑤24 h-LDH水平>1 236 U/L的脓毒症患儿的MODS发生率,是24 h-LDH水平≤1 236 U/L者的4.565倍(OR=4.565,95% CI:2.662~7.830,P<0.001)。⑥患儿出院转归情况为死亡、放弃、好转的与痊愈发生可能性比较,24 h-LDH水平>1 236 U/L患儿,分别较24 h-LDH水平≤1 236 U/L者增高25.175倍(OR=25.175,95%CI:7.741~81.875,P<0.001),增高5.979倍(OR=5.979,95%CI:3.142~11.380,P<0.001),增高1.619倍(OR=1.619,95%CI:0.824~3.182,P=0.162)。结论脓毒症患儿24 h-LDH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MODS及出院转归情况均有关,尤其是24 h-LDH水平>1 236 U/L,可考虑作为预测脓毒症患儿发生MODS风险及判断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脓毒症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乳酸脱氢酶类 休克,脓毒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 转归 ROC曲线 Logistic模型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干预儿科病房护理管理期间,予以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诊治200例患儿参与分析,以时间为节点分组,研究组2022年3月~2023年3月予以PDCA管理。对照组2021年2月~2022年2月予以基础管理,每组100例,分析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家属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比较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对比,对照组质量管理较差。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100.00%)比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2.00%)较高,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干预儿科病房过程中,予以PDCA循环管理,能够提高家属满意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儿科病房;满意;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侯马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角膜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暴发的原因,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侯马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9年3-4月角膜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暴发流行。结果该院神经外科ICU短时间内有4例患者发生角膜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患者共采集8份标本分离到10个菌株,均鉴定为角膜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结果完全相同,5-氟胞嘧啶最低抑菌浓度(MIC)≤4 mg/L,两性霉素B MIC≤0.5 mg/L,氟康唑 MIC<1 mg/L,伊曲康唑MIC≤0.12 mg/L,伏立康唑MIC≤0.06 mg/L。未从环境中检出目标菌,但采取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监督及环境彻底消毒等综合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角膜假丝酵母菌感染病例。结论神经外科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及环境消毒不彻底可能是导致该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角膜假丝酵母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暴发 医院感染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锁骨下静脉置管 血培养 手卫生 环境卫生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OR=1.52,95%CI 1.04~2.22,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OR=2.55,95%CI 1.12~5.80,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OR=2.50,95%CI 1.50~4.17,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OR=1.05,95%CI 1.03~1.08,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OR=1.04,95%CI 1.02~1.06,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婴儿,早产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探讨该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住院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ICU 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随机抽取数据集中的病例(占70%)作为训练集用于建立模型,其余30%的病例作为验证集。使用XGBoost模型集成相关参数,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风险,预测能力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降钙素原(PCT)等对比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发生AKI 153例,未发生AKI 150例,AKI发生率为50.50%。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乳酸(Lac)水平更高,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剂量更大,机械通气比例更高,入ICU时心率更快。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风险的XGBoost预测模型中,排名前10位的特征分别为入ICU时血肌酐(SCr)水平、是否使用NE、饮酒史以及白蛋白、血钠、C-反应蛋白(CRP)、Lac、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尿素氮(BUN)水平。XGBoost模型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AKI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敏感度为73.3%,特异度为71.7%,准确度为72.5%,模型预测能力较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等明显提升。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XGBoost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其他各项评分(校准曲线得分最小,为0.205)。结论与临床常用评分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AKI发生风险的XGBoost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风险,有助于在预测患者预后的同时,恰当地制定诊断、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95 μl动脉血在危重患儿的血气分析检测中与195 μl动脉血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儿,采集动脉血标本0.6 ml,使用雷度ABL-835型血气分析仪进行195 μl和95 μl不同进样量检测,分析两种进样量血气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进行ICC 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获得150例患儿的入院首次动脉血样本,不同进样量检测结果显示pH值、PaCO2、PaO2、K+、Ca2+、GLU、BE、HCO3-一致性>0.950;Na+、Cl-一致性>0.900;Lac一致性>0.850,即血气分析11项数值检验一致性好。结论采用95 μl动脉血进行血气检测可提供与195 μl动脉血检测一致性较好的结果,适用于体重小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可减少因采血量不足产生的废血或反复穿刺。

  • 标签: 血气分析 一致性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作者: 严瑞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西院病区,山东济宁272000
  •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心理护理针对重症监护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和影响。方法:研究时间选择2020.01-2021.0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重症重症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注重应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负性情绪状态等。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指标,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等负性情绪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监护重症患者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危重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而存活新生儿所面临的脑损伤相关后遗症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各项神经重症监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领域各项脑功能监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新生儿 神经监护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2011年1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患者中有2 264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其中159例发生CRBSI [男131例、女28例,年龄43(1,79)岁],收集CRBSI患者从外周静脉血及中心静脉导管血/中心静脉置管前段标本初次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以下回顾性分析。采用API微生物鉴定试剂盒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或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5种抗真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等37种抗细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改良Hodge试验进一步确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D试验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情况。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各年度CRBSI发生率,CRBSI患者病死率,CRBSI例次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与置管持续时间,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检出情况,常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1)8年间,CRBSI发生率为7.0%(159/2 264),其中2014、2017年CRBSI发生率略高,分别为13.6%(30/221)、11.1%(24/217)。CRBSI患者病死率为7.5%(12/159)。(2)CRBSI例次发生率为14.9%(338/2 264);感染部位以股静脉为主,共271例次(80.2%),该部位置管持续时间为9(2,25)d。(3)8年间,共检出病原菌5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3株,占65.0%;革兰阳性菌140株,占25.8%;真菌50株,占9.2%。检出率居前3位的病原菌从高到低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2%(126/543)、17.1%(93/543)和15.7%(85/543);真菌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占98.9%(92/93)、MSSA占1.1%(1/93)。(4)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多黏菌素B、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为80.1%~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对奈替米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8.7%和92.6%,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4.5%~62.7%。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不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28.9%(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株均经改良Hodge试验进一步确认,9株阳性),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40.9%~95.2%。MRSA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MSSA。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复方磺胺甲唑、替加环素不耐药,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9%和62.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91.5%。MSSA除对青霉素G、四环素完全耐药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不耐药。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现象。真菌对两性霉素B不耐药,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为4.2%~6.2%。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患者CRBSI发生率及其所致病死率均较高,感染部位以股静脉为主;CRBSI患者病原菌种类繁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出率居前3位的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

  • 标签: 烧伤 感染 细菌 真菌 抗药性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期新生儿肠道细菌定植影响因素及抗生素耐药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采集自北京妇产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生后第5~7天的粪便进行培养,采用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根据胎龄、分娩方式和是否使用抗生素将新生儿分为8组,比较各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572例新生儿的粪便,分离出大肠埃希菌328株、肠球菌243株、肺炎克雷伯菌70株,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68.3%(136/199)和76.1%(185/243)。足月顺产无抗生素组(77例)、足月剖宫产无抗生素组(30例)、早产剖宫产无抗生素组(28例)、早产顺产无抗生素组(16例)、早产顺产抗生素组(53例)、足月顺产抗生素组(155例)、足月剖宫产抗生素组(99例)、早产剖宫产抗生素组(114例)大肠埃希菌定植率为别为85.7%、66.7%、64.3%、62.5%、60.4%、56.1%、46.5%、43.0%,肠球菌定植率分别为20.8%、33.3%、28.6%、31.3%、47.2%、45.2%、52.5%、50.0%,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分别为18.2%、13.3%、10.7%、12.5%、20.8%、9.7%、11.1%、8.8%。同胎龄同分娩方式抗生素组与无抗生素组比较、足月剖宫产无抗生素组与足月顺产无抗生素组比较,大肠埃希菌定植率明显下降,肠球菌定植率明显升高(P<0.05);各组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肠道定植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多重耐药严重,细菌定植受抗生素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肠球菌 肺炎克雷伯菌 细菌定植 药物敏感性
  • 作者: 李梦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江口县中医医院,贵州江口554400
  • 简介: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重症监护室中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2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6)和研究组(n=36),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SAS、SDS评分、ICU住院时间、呼吸支持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护理前,研究组和常规组SAS、SDS评分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0.15±4.49)、(30.42±3.85),常规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8.96±5.16)、(40.36±4.26),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4.70±1.82)d、呼吸支持时间为(3.08±0.56)d,常规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5.98±1.84)d、呼吸支持时间为(4.74±0.85)d,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支持时间,重症护理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室;重症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以来,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尤其在湖北省现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儿童感染例数并不少见,如何规范收治患儿,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湖北省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总结目前工作经验,参考《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COVID-19防控方案》等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文献,重点就COVID-19疫情期间儿科病房管理、预防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及消毒等方面提出建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病房 管理
  • 简介:摘要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聚焦于危重新生儿的脑保护,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建立集监测、支持、治疗和随访为一体的临床管理模式。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医工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对新生儿学与神经科学产生深远影响,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在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正逐步朝着智慧化的方向迈进。

  • 标签: 重症监护,新生儿 神经监护 多学科团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钠血症患者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高钠血症患者5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纳入常规组(共25例),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纳入试验组(共25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钠水平为(140.5±4.2)mmol/L,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55.5±4.2)mmol/L(t=8.75,P=0.00)。治疗后试验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评分为(13.5±3.2)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9.5±3.2)分(t=8.99,P=0.00)。试验组症状消失时间为(5.0±0.8)d、治疗时间为(7.5±1.2)d,显著短于常规组的(5.7±1.1)d、(8.5±1.4)d(t=8.00,P=0.00;t=9.99,P= 0.00)。结论连续血液净化可明显改善ICU内高钠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高钠血症 连续血液净化 临床症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综合ICU病区的ARDS合并AKI并行CRRT患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资料,按照本次住院最终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定义为病情稳定并好转出院,死亡定义为在ICU治疗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并在后续随访中确认死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和CRRT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死亡90例(68.2%),男性84例(63.6%),中位年龄为59(45,73)岁。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合并恶性肿瘤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器官功能障碍数和72 h累积液体正平衡比例均较高,入ICU至开始CRRT时间用时较长,平均动脉压最低值和氧合指数均较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382,95%CI 1.543~12.440,P=0.006)、器官功能障碍数多(OR=1.863,95%CI 1.109~3.130,P=0.019)、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高(OR=1.231,95%CI 1.067~1.420,P=0.004)及入ICU至开始行CRRT时间用时长(OR=1.224,95%CI 1.033~1.451,P=0.020)是ARDS合并AKI患者行CRRT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氧合指数高(OR=0.992,95%CI 0.986~0.998,P=0.01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ARDS合并AKI患者行CRRT后病死率仍较高,年龄≥60岁、器官功能障碍数多、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高及入ICU至开始行CRRT时间用时长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氧合指数高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急性肾损伤 肾替代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 标签: 皮肤疾病 危重病 药疹 结缔组织疾病 皮肤疾病,水疱大疱性 感染 死亡原因 合并症 并发症 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