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文化心理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实践理性 儒家学说
  • 简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特点  新中国建国50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断发展,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形势相适应,中外文化交流表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创和逐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交流工作是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对文化交流工作有过许多重要而具体的指示,而且还经常亲自审查出国艺术团的演出节目,会见外国来访的文化艺术团组,观看他们的演出。在此期间,政府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

  • 标签: 对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合作协定 文化艺术 文化市场 文化霸权
  • 简介:<正>在现代,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道德需要重新赢得继承主体——现代中国人的现代价值认同,即经过依据现代利益需要的价值尺度对传统道德重新审视、衡量、选择,从而对其仍具有的现代价值形成肯定性的共同认识。这是关系到传统道德能不能在现时代得到切实继承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出现,商品意识、个体意识、利益和价值意识同步兴起,致使道德价值观念及义利取向、行为规范都发生了背离传统的迅速转换。其实,道德本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 价值认同 继承传统 现代价值 政治道德 毛泽东
  • 简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色彩、质感、形制、装饰图案等方面具有自然美特征;同时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即调和对比美、单纯齐一美、对称均衡美、多样统一美.其审美观主要源于自然崇拜和源于生活.研究它,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和创新发展民族原生态文化,开发民族服饰商品及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品,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广西 少数民族 传统服饰文化 自然美 形式美 艺术美
  • 简介: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工业革命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国形成了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的对外观念,诸如'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封闭自足的经济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对外认知观念等.这种传统的对外观念体系在地理大发现、西力东侵,人类文明格局剧变的形势下,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延缓了清王朝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发轫产生了巨大的滞阻效应.

  • 标签: 对外观念 华夷观念 早期现代化
  • 简介: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是计算机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即数字博物馆就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以特定方式(数字传输处理技术)对馆藏文物和/或待收藏潜在文物进行组织、交流和利用的动态机制或系统。其概念的引入和研究的思路,是受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导向的(至少在目前是如此)。

  • 标签: 中国 客家文化 数字博物馆 传统文化
  • 简介:中国地方志协会1993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使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组织到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方志理论稿件。这次入选年会的论文共24篇,是全国提交的86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方志理论界较高的水平。限于篇幅,对于这些优秀论文,我们不可能全部刊登。周永光《胡乔木关于地方志若干基本观点的学习体会》,李明、薛兴祥《试析良志标准》,何培金《要能“取信于天下后世”——也谈志书的质量问题》,郭凤岐《试论志书的记述深度》等论文已在近期的《中国地方志》上发表,我们就不重复刊用了;即使是选登的几篇,也作了较多的删减。在编辑中,我们力图保留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有特色的部分,一些文章中广征博引的论据、丰富的例证等等也无法全部保留了。但限于编者水平,所选文章或对一些文章的删减,难免会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此恳请广大作者和读者谅解。

  • 标签: 中国地方志协会 郭凤岐 薛兴祥 广征博引 胡乔木 修志
  • 简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能自立于世界国家民族之林,是由于他有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传统。如果这特有的文化传统不存在了,这个国家民族也就不存在了。但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而应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发展。这发展一是自身文化的演进,一是吸收他人于我有利的优秀文化的促进。无论是自身的演进还是外力的促进,

  • 标签: 茶文化 保健饮料 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当我们沿着现存古籍去探寻中国古代社会的踪迹时,至少在学术思想领域,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实在是过于单调和乏味,跳入眼帘的全是儒学的六经和道貌岸然的孔孟说教,对经书的不厌其烦但多是千篇一律的注疏,更是使人趣味索然。但事实上,这是历代统治者对典籍禁毁、篡改而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其实,就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实际状况而言,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令人目不暇接的,其中,与正统儒学针锋相对的异端学术思想,屡经历代统治者禁毁而不绝,可谓学术思想领域的奇葩,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学术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 异端 正统儒学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中国古代社会
  • 简介:主流文化也称主流意识形态,或称"文化-意识形态".中国近代"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根源于社会转型、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它滥觞于明清之际,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是在学术蜕变、儒学瓦解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曲折进行的;三、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和时代主题下完成的;四、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并没有终止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主流文化完成了二千多年最伟大的一次转换,但这种转换不仅没有中断传统,传统仍在不断秉赋新质和创意.转型不是固型,任何主流文化都要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中日臻强化和完善自身.

  • 标签: “文化—意识形态” 明清之际 转型 儒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正>读完《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不由想说几句话,这不仅因为它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还因为它填补了历史学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文化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风貌。然而这么一个重要的领域,建国以后,非但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沉寂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史研究 学术界 历史学 重要组成部分 通史
  • 简介:增进了解,促进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目的中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光荣传统。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显示其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自我更新的勃勃生机。中华民族以坚定的自信,坚守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她又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不断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将自己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为促进世界发展的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起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人们自然会想起丝绸之路。汉唐时,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在吸收前人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这条联结东西方的纽带和桥梁,逐步融汇了来自阿拉伯、地中海、印度等地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

  • 标签: 对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外交政策 毛泽东 人类文明 基本原则
  • 简介: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 标签: 生态文化 孔子思想 中国 内心情感 孔子学说 人格塑造
  • 简介:<正>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一股“文化热”。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问题的研究、对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注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国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它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国际的原因。它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一个方面。它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变动的深度和广度。不管人们对这种情况是欢欣赞助,是漠不关心,还是鄙弃排拒,它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和巨大的影响。这股“文化热”兴起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于它被许多人所关注,已经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新的,有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但是,就是后者,因为它

  • 标签: 中西文化关系 中国近代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革命实践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正>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创造总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抑或是负面。

  • 标签: 文化发展 历史人物 中华文化史 人民群众 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