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CD147和E—cadherin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CD147和E.cadherin在117例甲状腺病变组织(甲状腺癌82例,良性病变35例)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癌CD117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68.3%)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分别为14.3%,82.9%)和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0.00%,100%),均P〈0.01。甲状腺癌中CD147和E-cadherin在不同的病理类型、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有无转移者中阳性表达程度不同,均P〈0.01。CD147和E—cadherin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CD147和E.cadherin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程度与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CD147和E—cadherin表达情况,可预测甲状腺癌的浸润和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CD147 E—cadherin免疫组化
  • 简介:<正>前列腺癌是男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绝大多数是腺癌,而间质来源的仅占恶性前列腺肿瘤的0.1%~0.2%[1]。1998年,Gaudin等以特殊前列腺间质增生伴有或不伴有良性前列腺上皮成分为特征,根据间质细胞的特点、有丝分裂的特点、坏死及增生的程度,将前列腺间质肿瘤分为两类: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tumorofun-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间质肿瘤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间质细胞 有丝分裂
  • 简介:目的探讨直径〉2e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病理特点,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1例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51例LST进行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问、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采用K系数检验分析LST亚型一致性。结果151例患者中,结直肠LST分布依次为:直肠58例、升结肠47例、盲肠15例、横结肠14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4例。病变直径为(3.4±1.2)em。颗粒型结直肠LST105例,其中结节混合型75例,颗粒均一型30例;非颗粒型结直肠LST46例,其中扁平隆起型31例,假凹陷型15例。两型型一致系数K为0.87,四亚型型一致系数K为0.80。腺瘤伴有低级别瘤变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黏膜下癌11例。腺瘤中管状绒毛状腺瘤58例、管状腺瘤33例、绒毛状腺瘤3例、锯齿状腺瘤2例。整块切除率为98.01%(148/151),完整切除率为94.70%(143/151),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73%(137/151)。手术时间为(52±31)min,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97%(6/151),穿孔发生率为3.31%(5/151)。平均随访时间为28.6个月,复发率为0.66%(1/151)。结论直径〉2cm的结直肠LST病变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结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患有四肢骨肿瘤的患者进行切除术后软组织修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3月于我院进行微波灭活治疗的50例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修复的患者,对其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专科护理,回顾性分析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软组织缺损修复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患者的游离植皮、转移肌瓣及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均完全成活,同时通过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患者心理情况较好,状态稳定。50例患者移植皮瓣均得到良好成活。结论针对四肢肿瘤切除后软组织修复患者,于早期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并对皮瓣移植情况进行严密观察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皮瓣移植的成活,为患者成功保肢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 标签: 四肢骨肿瘤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经尿道膀胱肿瘤行电切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行综合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围手术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15.9%)明显少于对照组(51.1%),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经尿道膀胱肿瘤行电切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行综合护理临床效果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和作用,评价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华立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07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观察组患者52例,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对其加强肠内营养(EN)支持;同时选择55例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对其加强肠外营养(PN)支持,并对两组进行记录,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及生化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9%,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痊愈患者32例,其百比为61.5%,对照组痊愈患者为20例,其百比为36.4%,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上,很值得推广。

  • 标签: EN (肠内营养 ) PN(肠外营养) 胃肠道肿瘤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多西他赛联合阿霉素及环磷酰胺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4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多西他赛75mg/m2,d1;阿霉素50mg/m2,d1;环磷酰胺500mg/m2,d1;q3W。在多西他赛给药前12、6小时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mg,2次/天,连续3-5天,21-28d为一周期,2个周期后对患者病情进行一次评估。结果48例患者中CR5例(10.42%),PR19例(39.58%),SD20例(41.67%),PD4例(8.33%),总有效率50%;缓解期为(4.5±2.9)月,1年生存率58.33%(28/48)。该药物组合的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阿霉素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疗效好,副作用小,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多西他赛 阿霉素 局部晚期乳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50ml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12~15天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后回输患者体内,并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标记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肿瘤标记物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P<0.05);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毒副反应轻微。结论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恶性肿瘤 CIK 细胞 过继免疫治疗
  • 简介:股骨下段内侧入路进行骨肿瘤保肢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下段保肢术的一个常用入路。其目的是:第一,避免肿瘤继续发展造成合并症;第二,让患者能够继续行走、保证生活质量;第三,控制疼痛。(一)骨肉瘤的解剖部位完整切除肿瘤,包括15~20cm股骨下段、胫骨上端以及部分相邻的股四头肌。通常经膝关节内切除。(二)体位和切口患者仰卧位,患侧臀下垫个沙袋准备取髂骨。备皮、消毒整个患侧下肢以及腹股沟和骨盆,铺单。暴露腹股沟以备

  • 标签: 人体解剖学 保肢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大肠平坦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即PPH组采用PPH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确切,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黏膜环切术 大肠平坦型肿瘤 临床
  • 简介:【目的】研究18F—FDGPET与CT对兔肝VX2肿瘤模型放疗后疗效评价的差异。【方法】48只肝右叶荷VX2肿瘤的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5H,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非放疗组)、10、15和20Gy放疗组,所有试验兔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7、14d行18F—FDGPET/CT扫描,测定肿瘤体积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放疗前各组肿瘤体积及SUVmax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后对照组肿瘤的体积及SUVmax均持续上升。3个放疗组放疗1d后SUVmax均较放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放疗组放疗7d后SUVmax及肿瘤体积均较ld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放疗组放疗14d后SUVmax均较7d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体积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VX2肿瘤放疗后1d时18F—FDGPET检查即可出现SUVmax的显著下降,可在肿瘤体积改变之前早期评估其对放疗的反应。

  • 标签: VX2肿瘤模型 18F-标记-脱氧葡萄糖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50ml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12~15天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后回输患者体内,并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标记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肿瘤标记物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P<0.05);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毒副反应轻微。结论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恶性肿瘤 CIK 细胞 过继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科手术在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内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4例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内肿瘤的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治疗后效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结果4例患者因肿瘤过大且出血较多手术终止,余20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后病理活检示17例为良性肿瘤,3例为恶性神经鞘瘤。17例良性肿瘤患者出院后未出现肿瘤复发,身体状况良好,3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后肿瘤在随后1年内未复发,身体状况良好。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Ⅰ型神经纤瘤伴椎管内肿瘤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该病的最佳治疗手段。

  • 标签: 手术 Ⅰ型神经纤维瘤 椎管内肿瘤
  • 简介:化疗是乳腺癌主要辅助治疗措施之一,但其所引起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CINV)是肿瘤化疗中引起患者不安的最常见副作用。作者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者首次行AC方案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并与使用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针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化疗患者 格拉司琼 AC方案 乳腺癌 地塞米松针 止吐
  • 简介: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TSS1)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候选基因之一,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MTSS1蛋白的概况、表达与调控机制、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着重对MTSS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由于MTSS1蛋白一抗厂家的不同,研究者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MTSS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抑制蛋白质类 基因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B-celllymphoma/leukemia-2,Bcl-2)、细胞周期素A2(cyclinA2)和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Bcl-2、cyclinA2和P13K在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组织(58例)、乳腺正常组织(14例)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正常组织相比,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Bel-2表达降低,而cyclinA2和P13K表达增高(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Bcl-2在TNM分期Ⅲ期、组织学分级Ⅲ级和出现转移复发的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P〈0.05),但其表达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yclinA2在转移复发的患者中显著高表达(P〈0.05),但在不同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状态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13K在有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期的患者中高表达(P〈0.05),但其表达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以及是否转移复发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低表达、eyclinA2和P13K高表达可能与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 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2基因 细胞周期素A2 磷酸肌醇3激酶 实时聚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组织学发生机制。方法总结CFT患者13例资料,通过分析其组织学形态特点与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来进行探讨。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增大的肿块,均为单发性肿块且手术切除后无复发。影像学结果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无包膜肿块(实质内散高密度的钙化灶现象),肿瘤直径范围1cm-15cm,肿瘤切面存在淡黄色斑点形状的钙化灶(有沙粒感)。免疫化学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内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仅有1例表达CD34),与炎性组织不同的是CFT组织中lgG和lgG4被显著性表达(lgG4+/lgG+>50%),而lgG1和lgG3表达的细胞比较少见。结论CFT患者肿块的病理学特征比较突出,该类肿瘤可能是lgG4硬化性疾病中一种新的独立实体。CFT发病的重要诱因是随炎性病变或者创伤。

  • 标签: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病理学特征,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