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张艺谋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民俗电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的一个象征符号。在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中,浓郁的民俗色彩成为它的标识特征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自《英雄》开始,张艺谋将几乎一直着眼于中国广大农村的镜头转向了武侠领域,淡化了时空环境的建构,对视觉化效果的追求日臻极致,与之前朴素深沉的乡土影片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 标签: 民俗色彩 张艺谋 呈现策略 电影 早期 《大红灯笼高高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者是德里达在《胡塞尔,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责胡塞尔,本体论差异激发德里达以这样一种方式思考基础(即存在)

  • 标签: 历史语境 德里达历史 支援背景
  • 简介:1906年,后世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1881—1936)从医学专门学校退学,回到东京,开始着手研究文学并撰写五篇较长的文言论文。论文的复古文体受反主流的反清语言学家章太炎(章炳麟,1868—1936)在其主持的《民报》上发表的文章的影响。鲁迅在1936年仍曾公开表达对章太炎的敬仰之情,主要缘于章直面当时的中国强权,始终坚持毫不妥协的反对立场。

  • 标签: 论文 鲁迅 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 反应 学术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当“身体”不再被否定和忽视,而终于与“心灵”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达到了“过度关注”的程度,这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身体”真正变成敞开的,不再是遮蔽的,其重要推手之一就是近代早期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放映与传播。好莱坞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它所带来的以身体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成为中国都市现代性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身体 美学 好莱坞电影 消费文化
  • 简介:戈特弗里德·本恩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提到本恩的名字,仍会令人感到陌生。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在希特勒执政时期与纳粹党徒的暧昧关系。基于此,他背负了种种骂名。

  • 标签: 早期诗歌 赏析 贝尔 青年 武器 艺术
  • 简介:在穆旦的写作生涯中,早期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所谓“早期写作”主要指从最初写作到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之前的写作。这一期的写作并不多,仅10多篇,包括诗歌、散文、论述文和“评鉴”文章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初创期写作,语言词汇多质朴,艺术水准也较稚嫩,不如后来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学资源之后那么“现代”,那么富有艺术冲击力,也没有如后来那样诞生若干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是在这一阶段,穆旦初步确立了写作的基本路向,即在表现对象上,以小人物为主,借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即是“小人物之歌”;在表现视角上,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评判或审视的意味——因为诗人本人即是一个“小人物”,这种审视同时也是自审。

  • 标签: 穆旦 现代文学 中国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

  • 标签: 朱昌鼎 《格致公例》 《(中东战纪本末)序》 知人论世 红学语境
  • 简介:在为数众多的日本作家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独树一帜。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麒麟》围绕历史事件“子见南子”展开,塑造了在卫国传道而失败的孔子形象。谷崎熟悉中国历史典故,将“大逆事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恐怖感投影在了南子这一人物上,《麒麟》作为早期“中国趣味”的作品,与《刺青》一脉相承,展示了谷崎文学中“恶女崇拜”的创作动机与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道德观。

  • 标签: 谷崎润一郎 麒麟 子见南子 中国趣味 女性跪拜
  • 简介:鲁迅与周作人早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兄弟二人共同选择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们相信文学能改变国民精神,译介国外先进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抨击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相关联,表现出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 标签: 鲁迅 周作人 文学救国 人生道路 人性
  • 简介:尼采作为一个独标异格的哲学家,其思想学说自二十世纪初传人中国后,以其批判性的特质和冲击力量,震撼激动了许多中国士人的心,从而渗透参与到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艰难变革之中,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当我们跨越一个世纪的时间距离,对“尼采与中国”这一课题进行梳理时,王国维鲁迅早期对尼采的介绍与理解格外值得重视,因为起点时的接受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标签: 鲁迅 王国维 广泛 尼采 传人 时间距离
  • 简介:在中国话剧史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自1930年代中后期起为更多人知晓,他在中国声誉日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后来还一度发展成为支配性的存在。两相对比,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的另一位俄苏舞台艺术家梅耶荷德的形象,则要黯淡许多。不仅译介文字相当零星,追摹的实践似乎也尤其稀少。

  • 标签: 梅耶荷德 左翼文学 声誉日隆 中国话剧史 中文译本 俄苏
  • 简介:<正>田间,原名童天鉴,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由于时代色彩浓,战斗性强,曾被人们誉为“时代的鼓手”、“战斗的号角”.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身价大跌,有人从“主体性”出发说他的诗早已陷入“危机”,“越写越黯淡无光”.诗歌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不足怪,笔者也无意去辩白其中的是非曲直.不过,我倒乐意既顾及诗人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又顾及创作主体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全面把握他在各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 标签: 早期诗歌 农民 田野 牧歌 中国诗歌会 叙事诗
  • 简介:在中西文化发生急遽碰撞的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思潮挟带着逼人的气势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内湖,并很快影响到那些时代的弄潮儿。历史为每一个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的机会。当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陶醉于雪莱、拜伦、歌德、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风中时,尼采、柏格森、弗洛依德以及象征主义、表现

  • 标签: 现代主义思潮 中国现代作家 象征主义 文学创作论 二十世纪初期 中国民族文化
  • 简介:早期澳大利亚文学在实质上是白人创作的英语文学,土著人的形象完全取决于白人的阐释。白人与土著人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决定了土著人的形象不可能得到公平、真实的描写。早期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形象折射出欧洲人在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土著人形象
  • 简介:本文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之早期传教士译本《马赛勒斯》作为研究宗教与翻译文学关系的模板,以此考察传教士翻译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译者亮乐月受制于美以美会传教士的身份.通过改写、增删、刻意误读等方式强化作品的基督教色彩.与原著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大出入,体现了宗教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译者甚至不惜为抬高自身所属差会地位,进行与原著背道而驰的改写。该译本还对儿童给予了女性特有的关注.显示了性别意识与宗教因素对翻译的双重干预。译著凸显了女婴的形象及其对灵魂的救赎作用,以基督教的儿童观重新定位儿童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儿童观念的转变。译著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言性质,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它反映了近代来华传教士试图借助文学翻译传播宗教思想.对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近代社会进行基督教的引导,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促使其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 标签: 《织工马南》 翻译 基督教 《马赛勒斯》
  • 简介: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早期小说中蕴含的“成长”主题,表现出作家对父母与孩子乃至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未成年人通往成人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家庭”代表着秩序与规范。然而,成长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家庭的扭曲失衡、父母的缺失变形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自我身份的确立。在这种境况下,个体逐渐丧失自我,陷入成长的困惑与迷雾中。

  • 标签: 早期小说 家庭 变形 麦克 “成长” 未成年人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新历史主义 边缘话语 中心话语 创作倾向
  • 简介:摘要《我友诗话》是民国学人王易早年撰写的一部诗话。其中包含了有关王易生平及诗学理论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考探,得以较完整地梳理了王易早年的部分行迹,理清了王易与汪辟疆及其他京师大学堂诗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并根据诗话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对王易早期的诗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我友诗话》 王易 汪辟疆 诗论
  • 简介:我们对郭沫若自叙传小说的研究,一般都从小说的社会学内涵或叙事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实际上这些“幻灭浪漫主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并不只是一个诗学问题,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作者的“心灵”找寻相应的“形式”进而实现“真实的生命”的问题。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作为生命救赎的重要形式,承负起伦理关怀的神圣使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导致小说象征性的消失,形式化解为一连串模糊的、无结构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反思,心理分析取代了可以感知的、意味深长的故事。解读这些与郭沫若心灵如此一致的小说,使我们更具体地、更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人格特征,进而重审郭沫若早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自叙传小说 幻灭浪漫主义 现代性 伦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