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200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肾免疫儿科收治并随访至2020年3月的1例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染色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检测结果及家系调查进行分析。先证者,女,11个月以肾炎型肾病综合征起病,表现为激素耐药,环孢素口服及环磷酰胺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发病2年完善肾组织活检,光镜示肾小球节段系膜增生性病变,Ⅳ型胶原染色α3肾小球基底膜(GBM)、肾小管基底膜(TBM)缺失,α5 GBM缺失;电镜示GBM不均一,基膜致密层明显分层、撕裂,呈"花边状"改变,节段基膜内皮下疏松、增宽。其父在患儿起病10年后才出现镜下血尿,祖母在患儿诊断Alport综合征后发现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基因检测:患儿COL4A4基因c.1715delG杂合变异(p.G572Vfs*81),其父、祖母该位点为杂合变异,其母及妹妹无变异。提示染色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表现高度临床异质性,其发病率可能高于传统认知。

  • 标签: Alport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OL4A4基因 肾病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个骨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方法对1个来自江苏省家系中的6例患者和6名健康家庭成员进行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检测,并摄胸腰椎正侧位片、颅骨正侧位片、骨盆平片,同时对致病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5, LRP5)进行Sanger测序,通过SWISS-MODEL网站预测分析LRP5蛋白构象的变化。结果4例成年患者(1例男性和3例女性)身材高大,均出现下颌骨增大,并且在下颚中央可见腭隆凸。4例患者均未发生过骨折。头颅、下颌骨和骨盆摄片可见颅板增厚,蝶鞍扩大,下颌骨增大和长骨骨皮质增厚。所有患者腰椎、股骨颈以及总髋部的骨密度绝对值相对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均显著增高,不同部位的Z值分别为腰椎2~4 (6.31±4.03) SD、股骨颈(6.56±2.36) SD、总髋部(7.19±2.03) SD。基因测序结果表明,6例患者均携带LRP5基因2号外显子p.Asp111Tyr(c.331G>T; D111Y)的杂合突变,而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野生型(c.331G>G; D111D)。突变蛋白构象预测结果显示,此突变位于LRP5基因2号外显子的氨基末端,即LRP5蛋白的第一个β螺旋发生区域。结论LRP5基因的D111Y突变导致了以良性骨密度增加为特征的临床表型,不增加骨折风险。此突变可能通过改变LRP5蛋白的空间结构激活下游的Wn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导致骨硬化症的发生。

  • 标签: 骨硬化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 功能获得性突变 Wn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Alport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法检测先证者COL4A3、COL4A4、COL4A5基因,并在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对照进行Sanger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双胞胎弟弟COL4A4基因均存在c.4953G>A(p.Trp1651*)和c.4623C>A(p.Tyr15411*)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c.4953G>A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携带c.4623C>A杂合变异。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出这两个变异,经文献检索也未见相关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标准与指南,COL4A4基因c.4953G>A(p.Trp1651*)变异和c.4623C>A(p.Tyr1541*)变异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1)。结论COL4A4基因的c.4953G>A和c.4623C>A复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COL4A4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Alport综合征 COL4A4基因 基因变异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染色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中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为染色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DNA突变分析 皮肤表现 基因,TERT
  • 简介:摘要对2例罕见的婴儿染色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及其家系遗传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患儿均为散发,分别为6个月、3个月男婴,均因"咳嗽后发现心影大"入院,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双肾超声提示"双肾明显增大",其中病例1双肾B超可见多发性囊肿。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PKHD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既往未见染色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报道,心肌病是否为PKHD1基因突变表型的一部分有待更多的病例研究及功能验证。

  • 标签: 心肌病 多囊肾 基因突变 PKHD1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染色显性非综合征型语后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位点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个与非综合征型染色显性耳聋15(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5,DFNA15)相关的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该家系中的其他4例患者(包括先证者的母亲、弟弟、二姨和外祖父)均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听力正常人员未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PM2+PM5+PP1+PP3+PP4)。结论该家系为一种罕见的由POU4F3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DFNA15型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染色显性遗传,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是一个新发现的变异,在该家系中与耳聋表型共分离,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以根据该变异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及再发风险评估。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 非综合征型耳聋 POU4F3基因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ZBTB18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落后患儿,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ZBTB18基因变异。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落后、身材矮小、癫痫发作;脑电图示睡眠期右侧中央区尖(慢)波多次发放,睡眠期额、右侧后颞区尖波偶见发放;头颅MRI示未见明显异常。全外显子测序显示ZBTB18基因(OMIM: 608433)存在杂合变异c.1282_1283del(p.Phe428LeufsTer72),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282_1283del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VS1_Moderate+PM2_Supporting)。对目前报道的28例ZBTB18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及癫痫3类临床表型在ZBTB18基因移码/无义变异,错义变异两组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BTB18基因c.1282_1283del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为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移码/无义变异较错义变异可能更容易出现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

  • 标签: 癫痫 全面性发育落后 ZBTB18基因 外显子测序
  • 作者: 周柳新 朱志军 孙丽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肝脏移植中心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50,北京市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00,首都医科大学儿童肝脏移植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本综述系统性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各中心在染色隐性多囊肾病(ARPKD)受者的临床表现、分型和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的肝胆相关并发症问题,以及行肝肾联合移植的经验,论述肝肾联合移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讨论现存的技术及手术指征判断等难题,以期为临床医师对手术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肝移植 肝肾联合移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 免疫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河南地区2018年127例外周血染色易位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统计染色易位在河南地区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易位类型及分布情况,从而探讨染色易位对人类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影响。方法从2018送检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做外周血染色核型分析的13 235例标本中筛选出127例染色易位患者,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核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在13 235例做外周血染色核型分析的标本中,共检出染色易位127例,检出率为0.94%,其中女性易位患者73例,占57.48%;男性患者54例,占42.52%;相互易位83例,占65.35%,罗伯逊易位44例,占34.65%,类型有14种。结论在127例染色易位患者中,易位类型以染色相互易位多见,且随机性较大。罗伯逊易位类型共有14种,以非同源易位der(13;14)(q10;q10)核型最多见,占罗伯逊易位的40.90%。

  • 标签: 核型分析 易位 细胞遗传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个染色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中国汉族染色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2例患者及其他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他们的外周血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然后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对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功能预测。结果2例患者均在LIPH基因存在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这2个突变分别来自患者父母,而100例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此2种突变。物种间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IPH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第177位亮氨酸和第246位半胱氨酸均属于高度保守的序列,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突变均为有害变异位点。结论LIPH基因的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可能为引起该家系羊毛状发患者临床表型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序列分析,DNA 突变,误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 LIPH基因
  • 简介:目的分析1个染色显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AD-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调查1个中国AD-FSGS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其中尿液筛查异常的2个家庭7名成员进行ACTN4、TRPC6和INF2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WT1基因外显子8和9直接测序。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27名成员,现有成员23名。发病者5例,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26.9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AD-FSGS诊断。7名成员中未发现ACTN4、TRPC6基因所有外显子和WT1基因外显子8、9有致病性突变,其中5例发病者INF2基因外显子8均有纯合缺失突变,缺失的碱基为CCCCACCCCCAC(c.1249delCCCCACCCCCAC,P.T420_P423del),缺失在外显子8第274-285位点,该位点突变既往未见报道。c.1249delCCCCACCCCCAC位于1NF2表达分子invertedformin重要的Diaphanous抑制结构域(DID)编码区。结论INF2基因外显子8上的杂合缺失突变可能是该家系AD-FSGS患者的致病原因,c.1249delCCCCACCCCCAC是引起AD-FSGS的一种新型突变。

  • 标签: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缺失 测序 INF2基因
  • 简介:对研究饲养动物的选择的遗传学基础理论来说,家蚕是一种很方便的动物。虽然传统的对数量性状的选择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本文只论述在染色水平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加蚕丝产量的问题。亦即根据一定的设计重建个别染色,并通过某些基因

  • 标签: 染色体工程 非减数分裂 雄核发育 致死因子 基因工程手段 遗传学基础
  • 简介:【摘 要】基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中染色变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链接呈现的难点,文章从染色结构变异的来源清楚地解释了各种染色结构变异的不同,并通过采用同源染色对比图示直观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染色结构变异,便于理解。

  • 标签: 染色体变异 缺失 重复 易位 颠倒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女,27岁。孕1产0,于孕40d左右时,胎停育1次,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妻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对夫妇双方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制片,Giemmsa显带,计数并分析50个中期细胞分裂相,女方核型为46,XX,inv(10)(p12;q22),其丈夫染色核型正常,家系中其他成员的核型不详。

  • 标签: 染色体臂间倒位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染色体核型 细胞遗传学检查 病例摘要 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