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标签: 创伤性骨髓炎 骨折,开放性 交通伤 金黄色葡萄球菌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脊髓损伤患者。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99∶1。中国2018 年创伤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人次/100万人(95%CI 50.122~50.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人次/100万人(95%CI 53.217~54.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22%、30.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四肢瘫(55.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57%)的比例最高。32.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我国创伤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3 ± 12.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骨不连29例,萎缩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0~5.8 cm[(4.2 ± 0.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缩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缩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5 ± 10.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愈合时间9~20个月[(14.5 ± 3.8)个月]。EFI为1.2~1.9个月/cm[(1.5 ± 0.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率27 %);骨断端愈合不良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缩1.8 cm、2.0 cm。末次随访时WBC[(6.0 ± 1.4)× 109/L]、CRP[(6.8 ± 1.7)mg/L]、ESR[(10.5 ± 6.1)mm/h]较术前[(9.2 ± 2.2)× 109/L、(31.7 ± 22.1)mg/L、(45.8 ± 31.3)mm/h]明显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1%。结论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并促进骨愈合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感染 伊利扎罗夫技术 不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和有效。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 7.76, 2.83;均P<0.05)。结论对于创伤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化氢对创伤颅脑损伤大鼠行为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创伤+生理盐水组和创伤+硫氢化钠组,使用颅脑损伤撞击器制备创伤颅脑损伤大鼠模型,通过抓绳测试和转棒测试评价运动功能以及莫里斯水迷宫测试评价空间认知功能,采用干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水含量,进行脑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病理观察,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抓绳测试评分为(1.95±0.21)分,低于假手术组[(4.12±0.19)分],但高于创伤组和创伤+生理盐水组[(1.13±0.23)分和(1.34±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980,P<0.05);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转棒测试跌落时间为(148±27) s,低于假手术组[(276±18) s],但高于创伤组和创伤+生理盐水组[(72±14) s和(78±24)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8.552,P<0.05);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逃离时间为(51±5) s,高于假手术组[(36±7) s],但低于创伤组和创伤+生理盐水组[(71±3) s和(82±5)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7.903,P<0.05);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通过频率为(8±2)次,低于假手术组[(13±2)次],但高于创伤组和创伤+生理盐水组[(4±1)次和(5±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672,P<0.05);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脑含水量为(72±3)%,高于假手术组[(68±5)%],但低于创伤组和创伤+生理盐水组[(86±4)%和(8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55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创伤组、创伤+生理盐水组的大鼠脑组织表现出严重的病理变化,创伤+硫氢化钠组大鼠的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结论硫化氢可改善创伤颅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空间记忆缺陷以及脑病理学变化和脑水肿。

  • 标签: 颅脑损伤 硫化氢 运动功能 空间记忆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相应解决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截肢患者的家庭照顾者6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负担水平量表对研究对象负担水平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身体负担维度平均分为(21.35±5.06)分,经济负担维度平均分为(13.12±2.26)分,心理负担维度平均分为(9.46±2.12)分,社会负担维度平均分(14.05±2.33)分,疾病观负担平均分(6.46±0.87)分,负担总平均分为(64.44±12.54)分,整体负担呈中度水平;截肢部位、家庭年均收入、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态、治疗费用来源、社会支持度、照顾者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况、照顾者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况、照顾者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照顾者的负担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创伤性截肢患者 家庭照顾者 负担水平
  • 作者: 赵楚南 张景宇 戴双双 刘阳珷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学员四大队13队,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创伤脑损伤(TBI)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TBI的病理过程,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TBI的病理过程与脑肠轴内菌群、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神经体液改变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深入地揭示了TBI对脑肠轴的作用方式,也为进一步改善TBI救治率和恢复水平提供了新靶点。但脑肠轴精细而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及TBI患者基础情况的异质,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及临床转化。笔者就TBI对脑肠轴的影响及脑肠轴在TBI病理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脑肠轴与TBI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 标签: 脑损伤 病理过程 脑肠轴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在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及调节神经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抵抗酶的降解,性质较稳定,且可完整通过细胞及血-脑屏障。本文重点针对miRNA在创伤脑损伤(TBI)诊断及分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脊髓损伤(TSCI)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损伤,具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特点。椎管内压力(ISP)监测是通过前/后入路椎板或椎体切开减压术后在脊髓损伤最严重部位的硬脊膜下放置压力感应探针,通过压力传感系统动态实时客观地监测ISP数值。近期研究发现其在TSCI的临床管理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ISP监测在TSCI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TSCI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创伤性脊髓损伤 椎管内压力监测 临床管理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手足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软组织缺损部位:手4例,足11例。记录每例的手术时间及发生血管危象的病例数,根据术后存活情况分为两类:完全存活皮瓣,部分坏死皮瓣。在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末次随访的临床数据:供区的切口愈合评分、术后手功能评价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足功能评价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本组15例超薄股游离前外侧皮瓣全部存活,平均手术时间为(5.1±0.6)h,皮瓣的平均厚度为(6.2±1.1)mm,皮瓣面积大小为8 cm×5 cm~22 cm×10 cm。1例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创口拆线清除压迫皮瓣蒂部的血肿后存活。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1例皮瓣供区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闭合。12例供区一期闭合,愈合评分(HWES评分)为1.1±0.6;3例植皮修复供区愈合评分(VSS评分)为4.1±0.7。11例足部患者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86.16±3.59,优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4例手部患者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良3例。结论与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相比,超薄股前外侧皮瓣具有厚度更薄、与手足供区皮肤匹配程度更高、无需二次整形手术等优点,患肢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手足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超薄股前外侧皮瓣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和有效。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椎动脉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在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及调节神经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抵抗酶的降解,性质较稳定,且可完整通过细胞及血-脑屏障。本文重点针对miRNA在创伤脑损伤(TBI)诊断及分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主动脉损伤(T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05年8月至2021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明确诊断为TAI且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25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入院24 h内行TEVAR的患者为急诊TEVAR组(14例),入院先行外科手术或骨折复位固定等处理严重合并伤,24 h后行TEVAR的患者为择期TEVAR组(1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住院时长、胸腔闭式引流比例、腹部脏器修复比例等。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术后1年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学随访,记录患者是否死亡、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外伤恢复情况。结果25例TAI患者年龄(41.4±14.4)岁,其中男性20例(80.0%)。21例(84.0%)持续胸背痛,17例(68.0%)胸腔积液,5例(20.0%)纵隔血肿。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ISS更高[(24.9±14.4)分比(35.5±9.3)分,P=0.044],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1.0±0.0)d比(3.4±0.9)d,P<0.001]、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1.0±0.0)d比(11.5±13.8)d,P=0.030]及住院时长[(6.1±2.3)d比(26.8±7.7)d,P<0.001]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比例更低[9例(64.3%)比2例(18.2%),P=0.042],接受腹部脏器修复比例更高[0例比4例(36.4%),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随访(84.0±30.5)个月,患者无死亡,均完成术后1年CTA复查,无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外科手术未遗留后遗症,骨折及脏器伤愈合良好。结论严重TAI的临床特征为多发急性外伤伴有持续胸背痛、胸腔积液、纵隔血肿,需及时明确诊断。多发伤处理应选择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严重TAI首选行TEVAR治疗策略,安全可行。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 临床特征 治疗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创伤脑损伤(TBI)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0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43例;年龄18~93岁[(50.8±18.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4(3,6)分]。95例发生VTE(血栓组),85例未发生VTE(无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及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是否气管插管、是否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是否入住ICU、是否使用呼吸机、药物预防、是否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是否气管切开、肺炎、应激性溃疡、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等与发生VTE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TT、FIB、D-D)、气管插管、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入住ICU、使用呼吸机、入院3~5 d 血液检验指标(PLT、TT、FIB、D-D)、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气管切开、肺炎、输血、住院时间与发生VTE有一定的相关(P<0.05或0.01)。而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Hb、PLT、抗凝血酶Ⅲ、PT、APTT)、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Hb、抗凝血酶Ⅲ、PT、APTT)、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与发生VTE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FIB(OR=1.27,95%CI 1.04~1.56,P<0.05)、气管插管时间≥7 d(OR=2.98,95%CI 1.40~6.33,P<0.01)、气管切开(OR=2.49,95%CI 1.11~5.60,P<0.05)、输血(OR=2.75,95%CI 1.25~6.06,P<0.05)、住院时间>14 d(OR=3.05,95%CI 1.36~6.85,P<0.01)与发生VTE显著相关。结论入院时FIB高、气管插管时间≥7 d、气管切开、输血、住院时间>14 d是重型TBI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脑损伤(TBI)患者去骨瓣术后行聚醚醚酮(PEEK)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5例TBI去骨瓣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7~70岁[(40.8±15.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15分[15(13,15)分]。患者均择期行PEEK颅骨修补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评估预后情况。排除术前GOSE为8分的33例患者后,针对修补前GOSE<8分的52例患者进行GOSE改善程度分析。术后6个月采用电话随访评估患者对PEEK颅骨修补的满意度。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6,7)个月]。患者术前GOSE为6(5,8)分,术后3个月为6(5,8)分,术后6个月为7(5,8)分。术后3个月GOSE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3个月时,10例GOSE较术前轻度改善,42例GOSE未改善;而术后6个月时,4例GOSE较术前明显改善,17例GOSE轻度改善,31例未改善(P<0.05)。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43例,比较满意33例,一般7例,不满意2例。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伤口感染1例,新发癫痫1例,硬膜外出血8例,修补部位皮下积液13例,严重感染、皮下积液和材料外露1例,严重感染、新发癫痫和皮下积液1例。2例因并发多种并发症取出材料。其余患者并发症经治疗后明显好转,未影响日常生活。结论TBI去骨瓣术后行PEEK颅骨修补,患者预后得到改善,满意度高,术后感染和材料外露发生率低。

  • 标签: 脑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减压术,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聚醚醚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瓣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皮瓣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移植 儿童 软组织损伤 手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外伤导致的创伤掌指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9例外伤导致的创伤掌指关节炎早中期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直观了解掌指关节病变,同时清理关节面增生的骨赘、关节内游离体、滑膜炎。术后指导患者渐进性功能锻炼,随访患指关节活动度,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短期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和疼痛不适等症状,关节屈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手指屈伸功能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测定标准:术前良1例,中5例,差3例;术后优6例,良2例,中1例。结论对于早中期掌指关节创伤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病变,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准确和针对较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改善手功能、减轻关节疼痛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掌指关节 治疗结果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镜
  • 作者: 徐珑 李凯 陈玉 陆朋玮 范艳竹 赵元立 刘伟明 刘佰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7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颅内出血患者治疗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2例单纯创伤颅内出血(排除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胸部螺旋CT断层扫描评估临床高危或高度疑似VTE的患者,并分为无VTE组和VT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TE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362例单纯创伤颅内出血患者中,共有160例发生VTE,总体发生率为4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59岁,OR=5.316,95%CI: 2.322~11.173;≥60岁,OR=11.221,95%CI:4.935~25.518)、输血治疗(OR=2.396,95%CI:1.413~4.063)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362例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不同的预防VTE措施:其中158例(43.7%)主动或被动活动,104例(28.7%)穿戴弹力袜,100例(27.6%)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OR=0.245,95%CI: 0.132~0.452)是预防VTE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创伤颅内出血患者的VTE发生率较高,是重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患者年龄≥40岁、经输血治疗更易发生VTE,尽早使用下肢机械间歇气泵预防,可显著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出血,创伤性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