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监控、诱导凋亡及突触的成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创伤脑损伤(TBI)作为一种病理损害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能够改变其病理进程,在损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笔者就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TBI后的病理作用作一综述,为TBI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脑损伤 细胞生理过程 预后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急性创伤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后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发生普遍、时间紧迫、程度严重等特点。急性创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兴奋等因素使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而传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使创伤疼痛的控制仍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为代表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在治疗慢性偏头痛、纤维肌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下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有文献报道tDCS对缓解急性创伤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tDCS治疗急性创伤疼痛的可能机制、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创伤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创伤 急性疼痛 脑功能调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 标签: 大鼠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微粒皮浆 慢性创面 微血管密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移植进行创伤主要肌肉缺损功能重建的可行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病院急诊收治股外侧肌浅区重建动力肌肉缺损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机器挤压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车祸伤1例。前臂Gustilo ⅢB型损伤5例,其中屈指肌群缺损2例,伸指肌群缺损2例,掌背侧屈指肌和伸指肌同时缺损1例,左侧2例、右侧3例;右第1掌骨缺损伴皮肤及鱼际肌缺损1例;右臂完全离断及肌皮神经自肱二头肌抽出1例;右小腿Gustilo ⅢC型损伤伴长伸肌和趾伸肌缺损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0.0 cm×8.0 cm~36.0 cm×11.0 cm,切取皮瓣面积12.0 cm×6.0 cm~38.0 cm×12.0 cm,切取肌肉体积为18.0 cm×9.0 cm×1.5 cm~10.0 cm×2.0 cm×1.0 cm,采用肌骨B超测量健侧相应缺损的主要肌肉解剖横截面积、长度;在股前外侧设计嵌合移植组织瓣,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根据肌肉缺损情况在股外侧肌浅区设计并切取相应的皮瓣和1个或2个肌肉组织块,覆盖创面的同时行肌肉动力重建。随访方法为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内容是通过肌骨B超、肌电图和肌力等动态观察、随访评估并记录。结果本组所有病例移植肌肉及皮瓣均Ⅰ期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10~32个月,平均19.6个月。按肌力M4强度定义方法进行肌力评定,肌力恢复M4及以上的7例,可以提、钩或推移5~30 kg的物体,关节活动自如;1例肌力恢复M3+。肌骨B超于术后2~4个月可见移植肌肉收缩,其中5例收缩与静息状态横截面积比值为1.45±0.42。肢体外形双侧对称,供区及膝关节均无不适感。皮瓣质地柔软有光泽,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急诊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移植进行创伤肌肉缺损的功能重建是可行的,并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股外侧肌浅区 肌肉移植 肌肉动力 外伤性肌肉缺损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创伤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的功能独立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四川省9所医院骨科、康复科接受治疗的161例创伤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脊髓独立评定量表(第三版)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61例创伤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的中文版脊髓独立评定量表(第三版)总分为(60.93±18.87)分,其中自我照顾、呼吸和括约肌管理及移动维度得分分别为(14.65±4.81)、(29.71±7.70)、(16.57±9.2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程度、病后职业状态、家庭结构是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功能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功能独立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可根据其影响因素,积极鼓励患者进行职业康复,使其尽快回归到工作状态,以提高患者功能独立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脊髓损伤 功能独立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创伤(TBI)开颅术后感染发热的原因,探讨其诊治措施。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行TBI开颅术后感染发热的2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热原因及相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TBI开颅术后23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热,其中吸收热3例,中枢发热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无菌脑膜炎7例,皮下积液2例,假性囊肿1例,脑脊液漏3例,药物源发热2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TBI开颅术后感染发热的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 标签: 颅脑创伤 开颅手术 非感染因素 发热
  • 简介:摘要对抗性体育运动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和大脑健康有益。但体育运动与风险伴行,头颅、躯干等可能发生撞击的对抗性运动可导致严重创伤。近年来,与运动相关的创伤脑损伤(TBI)特别是轻型TBI(mTBI)日益引起关注。反复mTBI可产生持续的认知、行为和精神障碍,导致慢性创伤脑病(CTE),引起神经变性和神经退化。笔者围绕对抗性运动导致mTBI进而诱发CTE及CTE的病理特征及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对抗性运动与CTE的相关及CTE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该病、研发疾病生物标记、探索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运动损伤 颅脑损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神经缺损的有效。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 标签: 人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 神经移植 神经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创伤颅脑损伤小鼠神经功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C57BL6小鼠60只,体质量27~32 g,4月龄,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可控皮层撞击(CCI)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电针组造模后第1日,取小鼠"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治疗,1次/d,至动物处死。在造模后第1、5、10日在电针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SS)方法分别对各组实验小鼠进行评分。在造模前1日及造模后第1、5、10日电针治疗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海马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小鼠各时间点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与模型组造模后第1日NS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在造模后第5、10日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与模型组造模后第1日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第5、10日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计数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针持续刺激能降低创伤颅脑损伤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减轻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反应,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电针 脑损伤,创伤性 星形细胞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钙血症在老年创伤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中老年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入院24 h内首次动脉血气分析(Ca2+、K+)、静脉血生化电解质(Ca2+、K+、Na+)、凝血谱[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 FIB)]、血制品使用、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费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血钙水平等相关风险因素在老年TIC早期诊断中效能。结果371例老年创伤患者年龄(72.5±6.8)岁,其中男性248例(66.8%)。TIC组ISS评分高于TIC组[25(20,34)分vs. 21(16,29)分];TIC组中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和四肢损伤发生率均高于TIC组,而头颈部损伤发生率低于TI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C组静脉血生化血钙水平低于TIC组[(1.97±0.19)mmol/L vs. (2.15±0.16)mmol/L,P<0.001],而动脉血气分析中钙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C组凝血谱中APTT值[(47.6±21.8)s vs. (33.8±4.1)s]、PT值[(18.0±3.9)s vs. (13.7±0.8)s]明显高于TIC组,FIB值则明显低于TIC组[(1.7±0.8)g/L vs. (2.8±0.9)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血制品使用率、总费用高于TIC组,而预后好转率低于TIC组(69.8% vs. 86.4%,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钙血症是老年创伤T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0,95%CI: 3.295~10.314)。生化血钙与老年创伤TIC相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 0.728~0.831),最佳截断值为2.06 mmol/L。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早期生化血钙水平降低是发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纠正老年TIC有助于不断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老年创伤 创伤性凝血病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AH)常继发于复苏或严重创伤脑损伤(TBI)后,致死、致残率高。其特点是CT扫描可见对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目前对PSAH的检查方法以CT为主,治疗方式以降颅压为主。但其CT征象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故单一CT检查对PSAH的确诊阳性率较低;单纯降颅压治疗对PSAH患者预后改善作用也有限。临床上对PSAH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出现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笔者就P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增加临床医师对PSAH的理解,以便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脑损伤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创伤脑损伤(TBI)后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因集,并明确其涉及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为TBI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大鼠TBI基因表达谱数据GSE2871,将全部47个大鼠脑组织样本的8 799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WGCNA分析;计算选择β加权软阈值后,对全部基因构建无向加权基因网络,识别具有高度绝对相关的基因集;从数据库中获取样本信息并计算样本特征与模块间的相关,选取与损伤程度及取样部位相关的模块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从而获悉上述关键模块中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计算关键模块内基因的模块相关度和性状相关度,进而遴选关键模块中的核心基因。结果将GSE2871表达谱数据库中的所有大鼠脑组织样本和基因纳入WGCNA,共得出22个模块,分别标记为模块A~V。其中模块E、G、T、U与取样部位显著相关,模块E和模块G同时与损伤程度显著相关;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提示,与损伤程度和取样部位均显著相关的模块E、G中的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迁移、细胞趋化及各种免疫反应调控等相关生物学过程,涉及抗原处理与呈递、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等信号通路。与取样部位显著相关的模块T、U主要参与低氧反应、细胞代谢、细胞膜离子通道调控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信号通路、核糖体、自噬、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Tuba1b/1c、Ifitm3、Cebpd、Nfkbia、Serinc3、Pmpcb、Cyp4a8等为上述关键模块的核心基因。结论与大鼠TBI显著相关的基因主要参与免疫激活、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异常、钙离子通道失调、自噬异常及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环节。

  • 标签: 颅脑损伤 免疫 炎症 能量代谢 自噬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GAP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mREMS)三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脑损伤(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156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5例,女411例;年龄18~100岁[(59.9±15.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5分[15 (9,15)分]。以24 h内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87例)和生存组(1 069例)。所有患者在入急诊室时记录生命体征及一般资料并计算MGAPS、RTS和mREMS评分。比较两组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及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差异。分别以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的连续变量和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种评分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阈值及约登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MGAPS分值[17(12,19)分]和RTS分值[5.0(4.1,6.0)分]显著降低,而mREMS分值[9(7,12)分]显著升高(P均<0.01);死亡组MGAPS的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及RTS和mREMS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1)。三种评分各自具体分值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REMS的AUC最高(0.88),高于MGAPS(0.86)和RTS(0.86);三者的敏感度类似,分别为80.5%、86.2%和82.8%;mREMS的特异度最高(83.4%),高于MGAPS(82.3%)和RTS(78.0%);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分、20分和6.08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64、0.64和0.65。三种评分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GAPS的AUC最高(0.84),RTS次之(0.70),mREMS最低(0.59);MGAPS的敏感度最高(92.0%),高于RTS(47.1%)和mREMS(18.4%);mREMS的特异度最高(98.8%),RTS次之(93.7%),MGAPS最低(68.8%);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2分、4分和13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61、0.41和0.17。结论MGAPS、RTS和mREMS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均有预测价值,当以各自具体分值评估时mREM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6分;当以伤情严重程度等级评估时,MGAP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22分。

  • 标签: 颅脑损伤 预后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简介:摘要重度创伤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去骨瓣减压术是sTBI的首选治疗方法。去骨瓣减压术一般选择反问号切口,也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三叶草切口及Kempe切口。以上切口尽管疗效显著,但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切口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提出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该切口通过新型皮瓣保留血液供应,可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笔者针对耳后切口方法、适应证及其与其他切口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选择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A型肉毒毒素(BoNT-A)治疗脑卒中或创伤脑损伤(TBI)后下肢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方法检索PubMed ,EBSCO host, OVID Medline,以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月使用BoNT-A治疗脑卒中和TBI后下肢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Stata 15.0版软件和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脑卒中和TBI患者共13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BoNT-A第4、8、12周后,BoNT-A组肌张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NT-A组注射第4周后,主动踝背伸的改善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Fugl-Meyer评分、步行速度和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或TBI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且安全较好。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痉挛 下肢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创建兔膝关节创伤滑膜炎动物模型,应用中药四妙散对其干预,探讨四妙散对兔膝关节创伤滑膜炎的疗效机制。方法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2月12日,将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简单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6只。从造模开始的第一天起,空白组及对照组均予以生理盐水灌服,实验组予以四妙散(药液浓度为1 g/ml)灌服,给剂量为4.7 ml/kg,2次/d,共10 d,随后处死动物提取关节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兔膝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钙黏蛋白11(Cadherin-11)及IL-1β和TNF-α含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经灌胃10 d后ELISA检测实验组兔膝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17.56±3.01、13.32±3.30,空白组兔膝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15.15±2.10、11.58±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L-1β=0.407,tIL-1β=-1.601;FTNF-α=0.023,tTNF-α=-0.885,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IL-1β(24.05±3.80)和TNF-α(25.07±9.48)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L-1β=0.183,tIL-1β=-3.280;FTNF-α=4.878,tTNF-α=-2.870,P<0.05)。IL-1β、TNF-α、Cadherin-11 mRNA PCR表达对照组检测(2.67±0.82、12.14±2.39、8.27±2.50)较实验组(4.10±1.96、16.58±5.30、12.59±4.6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L-1β=1.466,tIL-1β=1.653;FTNF-α=4.194,tTNF-α=1.872;FCadherin-11=1.520,tCadherin-11=2.004,P<0.05)。结论四妙散能显著降低IL-1β、TNF-α及Cadherin-11的表达。

  • 标签: 四妙散 滑膜炎 钙黏蛋白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R-HS)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8例创伤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前内侧压缩,即关节盂后缘撞击肱骨头前侧形成R-HS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44.5±12.3)岁(范围,30~70岁);左侧2例,右侧6例;急性损伤7例,陈旧损伤1例;4例合并肩袖损伤,包括全层撕裂1例和部分撕裂3例。1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 20%,且未合并肩关节其他损伤者,在臂丛麻醉下行闭合复位,肩关节外展枕制动;7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在20%~40%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经前入路修复后盂肱关节仍有后脱位趋势,加用改良Judet入路);4例因复位困难选择改良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因合并肩胛盂后下方骨折而选择改良Judet入路。7例手术患者中,4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PHILOS钢板固定,2例采用单纯空心螺钉固定,1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McLaughlin手术锚钉修复。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7例手术患者中,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肱骨近端骨折均骨愈合;1例于术后2周确诊肩关节感染,行肱骨头切除及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等待行肩关节置换,切口二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8.4)个月(范围,9~3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23.8°±30.1°(范围,90°~180°),外展124.4°±34.2°(范围,80°~180°),外旋(中立位)36.9°±20.9°(范围,0°~70°),内旋(中立位)58.8°±10.9°(范围,50°~80°)。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83.5±12.1)分(范围,70~95分);VAS评分,其中7例为0~3分,1例为4~6分。1例手术患者术后9个月随访时CT检查虽显示肱骨头部分缺血性坏死征象,但肩关节活动良好,故未予以处理。8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肩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创伤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R-HS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对缺失面积< 20%者可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治疗,对缺失面积20%~40%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 标签: 肩关节 肩脱位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评估TEVAR治疗创伤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4例创伤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2岁(范围:31~82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3例,高处坠落伤1例。4例患者均出现胸腔积液,其他临床表现有四肢骨折3例,双侧多发肋骨骨折3例,肱二头肌肌腱撕裂1例,眼球破裂1例。发病至住院中位时间8.5 h(范围:5~11 h)。结果4例患者均行TEVAR手术,术后均未见心肾功能衰竭、脑梗死、截瘫等并发症,术后1周顺利出院。出院3个月后复查CTA,均未见内漏、支架移位、夹层进展等并发症。结论TEVAR治疗创伤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创伤性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损伤,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