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王红秋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 机构:〔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也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工具。教师指导学生在知识面前自己动手去做,动脑去思考,进而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大大的增强了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当中变得积极主动。这样,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文章当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思考。
  • 简介:《教师教育研究》和《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是中美两国教师教育领域的顶级期刊,通过对2000-2015年二者所刊载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公立师范院校和公立综合型院校分别是中、美两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中美两国教师教育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都比较密切,但美国学者间的合作呈现跨校、跨学科特点,而我国以校内、同事间合作为主;中国高影响力学者分布比较集中但之间的连接性较弱,而美国分布比较分散但相互之间的连接性较强;中美两国教师教育研究热主题都包括职前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但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农村教师教育、师范生是中国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趋势,而美国为城市教师教育和职前教师教育

  • 标签: 21世纪 教师教育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 简介: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能源的竞争、贸易的竞争、技术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齐人才的教育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筹码。提高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升教育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是扩大教育开放,

  • 标签: 教育国际化 创新研究 辽宁省 国际竞争 教育竞争力 政策
  • 作者: 余姣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及素质,其中就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与应用者,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仅有少数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多数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现有的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创作学》(或译为《诗学》),是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础,全书讨论悲剧创作相关的形式与实质的条件,为悲剧与其他文类创作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与其师柏拉图贬抑诗人与艺术的立场相左,主张以一种客观超然的眼光来看待诗人与剧作家的角色,把文艺创作,尤其是古希腊流行的悲剧,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定义:悲剧是透过戏剧行动的模拟,表现戏剧行动者的崇高品格,以完整的布局,宏伟的体裁,让每个组成部分,分别运用令人玩味的语言,以表演而非叙述的方式,透过哀怜与恐惧的受难事件,完成情绪与情感的发散与净化。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最重要的功效是具有的疗愈与净化心灵的功能。悲剧反映的人性真实面,因悲剧行动事件所引发的哀怜与恐惧,彰显了真正英雄人物的高贵品格,让人的情感与灵魂获得共鸣,并使观众的心灵获得进一步的净化与提升。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能弥补其伦理学在道德品格教育上无法达成的目标。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创作学 悲剧美学 净化作用 模拟
  • 作者: 魏静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4-14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 机构:〔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体制改革,当前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高中时期是一个学生心智和心理都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学生还要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以及沉重的学业负担,继而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鉴于此,笔者从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其实施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讨论研究。
  • 简介:本文梳理近三十年中日教育交流史研究成果,总结特点,探讨研究方向。近三十年成果虽多,但研究史料仍需搜集,国外研究著作仍需翻译;研究需扩大和深化,视角要下移;对日教育影响类成果少;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展望未来,留学教育、侵华教育史或仍将是较长时段内研究热点;更全面系统的通史类著作有待出现;个案、地方性研究有待增多;研究队伍可能会扩大化,专业化;口述史等新研究方法有待被进一步应用;国外研究译著仍待增多。

  • 标签: 教育交流史 中日 研究状况
  • 简介:质量与公平是学前教育的永恒话题。为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如何评价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

  • 标签: 教育政策 学术研讨会 评价 学前教育 教育改革 质量
  • 作者: 吴慧颖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 机构:〔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数学教育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定理——例题——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式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走出课堂后便不知道学数学干什么。自从“素质教育”这一新词提出,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新时代开始,它符合国情,适应时代潮流,所以得到教育界的全面支持。从此,我们数学教育也被贯以“素质教育”的定义,而中学数学教师自然而然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课堂上作为我们的教育目的。
  • 简介: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要高标准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引领作用,即创业文化培育的引领、创业成功的示范引领、创业环境营造的引领、创业政策落实执行的引领、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引领和产业反哺教育引领等作用。要发挥大学科技园应起的引领作用,必须加强政策的引导,转变大学科技园的关注重点,设立专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创业教育项目风投基金,改革学校有关创业教育师资的人事制度等。

  • 标签: 大学科技园 创业教育 引领作用
  • 简介:2016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前夕,由教育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教育信息化国家战略、政策和领导力”高层对话于6月21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出席论坛并致辞。

  • 标签: 国家战略 高层对话 教育管理信息 国际教育 副校长 技术能力培训
  • 简介: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及历史背景。重视教育、教化作用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国内外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刺激下的民族觉醒,西方国家重视教育实现强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国人对国内已尝试救国方案失败的深刻反省等共同促成了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救国思潮形成于洋务运动晚期,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进入勃兴和高涨阶段,回落和转型于抗战爆发后,经历了萌发和形成、勃兴和高涨,回落和转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教育救国思潮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也是无可争辩的。“教育救国”,与今天我们提倡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以及“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有着天然内在的逻辑关系。全面考察教育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不仅有学术价值,也不无现实意义。

  • 标签: 教育救国 教育兴国 教育强国 民族复兴
  • 简介: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信息资源缺乏准确的质量评价方法。基于网络平台的专家标注可以扩大评价主体范围,节约评价成本,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确定了影响资源质量的指标,构建了专家评价标注模型;利用数学方法处理专家标注结果,以优化评价结果;借助MATLAB进行模拟仿真,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资源质量,不仅能为资源开发企业提供合理反馈、促进资源质量的改进,而且能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布之后为用户选择资源提供参考。

  • 标签: 教育信息资源 社会标注 资源评价
  • 简介:列奥·施特劳斯对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古典作家作品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苏格拉底问题"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苏格拉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然哲人苏格拉底向政治哲人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向的问题。基于这一分析,"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在于,应从教育对象上区分"精英"和"大众",从教育方式上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从教育目的上区分"善人"和"好公民"。"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

  • 标签: 苏格拉底问题 自由教育 现代性 列奥·施特劳斯
  • 简介:儿童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未来新国民”、“独立完整的人”、“小战士”或“小英雄”、以及“社会主义新儿童”的多重形象变迁。儿童自五四时期“被发现”以后,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的“教”、“养”、“救”等方面的关注。作家通过对现实儿童的观照和理想儿童的形塑,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对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脉络,儿童与国家、社会、家庭之间复杂关系,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张力等方面的梳理,以增进对中国近代儿童史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儿童 近代中国 儿童文学 研究述评
  • 作者: 曹鹏飞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 机构:〔摘要〕高中阶段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它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方向,因此,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本文结合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先分析了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原则及重要性分析,之后提出了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 作者: 蔺立强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现象进行解释,进而提升学生自身应用以及思维能力。文章对分层教学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实际应用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成效。
  • 作者: 尹传喜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初中数学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整体教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实践中,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
  • 作者: 吕琪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均获得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