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量营养素及锌补充对儿童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的促进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儿童则及时补充相应的锌与微量营养素,对照组则并未补充任何微量元素。观察两组的IQ指数、目标追踪时间、键盘击打命中数以及膝高增长情况。结果进组4个月后,观察组儿童IQ指数、目标追踪时间以及目标追踪时间比对照组优,且P<0.05;观察组儿童的膝高增长值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及时帮助其补充适量的锌与微量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有有效避免出现发育延迟的情况。

  • 标签: 微量营养素 生长发育 智力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婴幼儿实施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后,幼儿生长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共88名,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保健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4名幼儿。对比两组幼儿生长状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婴幼儿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婴幼儿实施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幼儿生长状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 婴幼儿体格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婴幼儿实施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后,幼儿生长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共88名,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保健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4名幼儿。对比两组幼儿生长状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婴幼儿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婴幼儿实施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幼儿生长状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性儿童保健护理 婴幼儿体格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幼儿生长发育中儿童保健综合服务的应用效果。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医院接受保健护理的幼儿12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检,观察组应用儿童保健综合服务,观察护理效果。观察组身高、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常见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婴幼儿时期,开展儿童保健综合服务,可明显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减少生长发育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效果理想。

  • 标签: 儿童保健综合服务 婴幼儿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GraF法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早期诊断及疗效。方法:2022年10月-2023年1月由全西城区各社区医院阳性病例转诊至我院以及我院分娩的婴幼儿共计318例,均行超声GraF法检查,分析诊断结果与治疗效果。结果:318例婴幼儿超声GraF检查结果显示22例异常(6.92%),其中Ⅱa为15例、Ⅱb为3例、Ⅱc为1例、Ⅱd为2例、Ⅲ为1例;统计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性别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男性占比为4.19%,女性占比为9.93%,统计学分析差值有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好发于女婴、左侧髋关节处,早期超声GraF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对该情况进行纠正治疗,保证患儿骨骼正常生长发育

  • 标签: 婴幼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超声GraF 诊断结果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个月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中应用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超声科内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的1~6个月婴儿250例(500个髋关节)作为研究对象,1~4个月的婴儿(200例,400个髋关节)进行超声Graf法检查,5~6个月的婴儿(50例,100个髋关节)则同时行超声Graf法检查与X线检查,分析纳入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筛查结果。结果:超声Graf法筛查结果为,婴儿髋关节阳性率为6.80%(34个髋关节),其中男婴髋关节5个(14.71%)、女婴髋关节29个(85.29%),女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高于男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 1~6个月婴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早期筛查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们早期曾报道应用半球窝状多孔涂层髋臼假体,连续对20例高选择性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或完全脱位患者施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7年的结果报道。此文是对这些髋关节在其后9年,即术后平均随访16年(范围,11.5~19年)的结果报道。在我们早期报道后,有2个髋臼壳行翻修术,其中1个由于无菌性松动,另1个由于聚乙烯衬垫在固定齿片未破裂情况下脱落。其余髋臼壳固定良好。X线片未见骨盆骨溶解,聚乙烯衬垫平均磨损率为0.09mm/年。髋臼壳的无菌性松动定义为失败,术后平均16年髋臼壳的生存率为92%。我们认为本组经严格选择的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患者,经长达16年的随访髋臼杯的固定极好。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 髋关节发育不良 完全脱位 治疗性 术后 随访
  • 简介:背景:对于成人CroweⅢ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考虑到臼杯骨覆盖率和翻修时骨质缺损的风险,在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利用植骨提升骨储备量是明智的。目的:探讨成人CroweⅢ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利用自体颗粒骨结合骨泥打压植骨治疗髋臼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45髋)成人CroweⅢ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男8例,女32例,年龄31-68岁,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过程中,全部采用于真臼处加深髋臼、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的方法,利用自体颗粒骨结合骨泥打压植骨技术修复髋臼缺损。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长度、旋转中心位移、假体覆盖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随访32.7个月,所有患者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接近)正常,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假体稳定,骨性覆盖良好,植骨处可见骨整合、骨质硬化带消失,未见螺钉断裂、假体周围透亮线等,患髋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患侧肢体长度平均延长(2.31±0.18)cm,假体覆盖率为78.1%,治疗后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明显低于治疗前(P=0);结果表明在成人CroweⅢ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骨泥打压植骨修复髋臼缺损,可有效恢复髋臼覆盖率,维持臼杯初始稳定性并增加骨储备量,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人工假体 自体颗粒打压植骨 骨泥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B超引导下改良中线导管在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 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晚期肿瘤患者50例,全部应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中线导管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98.00%,49例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但剩余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反折现象,不过,通过二次置入时,以放射方式进行定位,患者则依旧置管成功。统计导管留置时间,时间在11-50d之前,平均留置时间为(16.52±2.15)d,比常规操作下的留置时间更长(常规留置针一般留置72h左右)。在留置导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0%,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静脉炎。结论 在B超引导下改良中线导管,能够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升,定位更加准确,操作更方便,导管也能更长时间留置,对相关不良反应也有一定积极的预防效果。

  • 标签: 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 晚期肿瘤患者 静脉输液 不良反应 穿刺成功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旋转铰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 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股骨远端 18例,胫骨近端 14例,分别是骨肉瘤 17例,骨巨细胞瘤 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3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 1~ 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 3~ 4个疗程正规化疗。观察术后 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 12~ 36个月(平均 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 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 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 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 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 24.1分。 结论 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关键词 ] 骨肿瘤;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样本来源: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接受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治疗的患者,共 90例,按照奇偶法将样本均分为切除组和剥离组,剥离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 ESD),切除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 EMR),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指标。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少于剥离组,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剥离组( P< 0.05);切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4.44%)显著低于剥离组( 33.33%)( X2=12.2562, P=0.0004)。结论:为平坦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实施 EMR,患者术后恢复快,虽然住院时间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