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旋转定位方法。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内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两组均行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定位A组解剖标志为胫骨结节中内l/3线,B组解剖标志膝内翻≥20°为胫骨结节中内1/3线、10-1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0-9°为胫骨结节内侧缘。两组术后均测量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结果A组内旋(5.5±2.9)°,其中膝内翻≥20°为(0±2.4)°,10-19°为(3.4±2.8)°,0-9°为(8.3±3.9)°;而B内旋(0±1.8)°,其中膝内翻≥20°为(0±1.6)°,10-19°为(0±1.9)°,0-9°为(0±2.0)°,两组间对比、A组内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B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旋转定位较为理想的方法即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内l/3线区间的中线,且需根据膝内翻畸形程度选择线性定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假体 旋转定位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在白内障人工晶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采取人工晶状植入术的80例白内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仅作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白内障人工晶状植入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围手术期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脊柱转移瘤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病患90例,共165个椎,所有病患均采用骨水泥椎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病患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及ECOG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0例病患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患未见死亡病例,本组病患的ECOG分级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有65个病患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在脊柱转移瘤病患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成形术能够有效减少椎前路开放或者是置换手术对病患造成的创伤,同时更加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Frankel分级 ECOG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周围骨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 选取 48例因股骨头坏死或股骨颈骨折接受 THA,术后发生 PFF患者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24人,对照组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根据 Vancouver分型的不同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法。结果 : 实验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 Harris评分( 78.14±6.24),患肢负重恢复时间为( 4.58±1.35)个月,术后患侧肢体与对侧相比缩短( 0.58±0.32) c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讨论 : 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周围骨折致病原因和患者自身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会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治急性胼胝梗死患者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在T1W1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1上及轴位自由水抑制上均呈高信号,轴位eP1序列弥散成像上呈高信号,T2W1矢状位病灶最清晰,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

  • 标签: 急性胼胝体梗死 核磁共振 影像学资料,表现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刀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PKP术后下腰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调查。方法抽取我院80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PKP术后下腰痛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管理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管理组患者予以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结果管理组患者治疗后3天疼痛评分为(15.2±2.8)分、治疗后1周疼痛评分为(22.4±2.8)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为(17.6±6.2)ng/L,C反应蛋白水平为(3.1±0.7)mg/L,P<0.05。结论针刀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骨质疏松性椎骨折PKP术后下腰痛患者病情。

  • 标签: 针刀 骨质疏松 PKP 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骨质疏松型椎压缩骨折(OVCF)的治疗,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收集国内外OVCF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方法通过知网万方数据、pubmed、Springer等网站“经皮椎成形术,经皮椎后凸成形术,针灸”等关键词搜索,纳入26篇文章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PKP、PVP结合针灸治疗OVCF更好提升疗效,进一步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结论PVP、PKP术基础上对OVCF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传统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颗粒凝集试验(TPPA)三种方法对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取的72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比较。结果RPR检测阳性标本60例,检测率为83.33%;ELISA70例,检测率为97.22%;TPPA阳性65例,检测率为90.28%。ELISA法敏感性最高、TPPA特异性最高。结论ELISA法具有试剂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是大批量样本筛查的理想方法,应作为目前临床诊断的首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梅毒检测方法 梅毒螺旋体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护理干预在小儿慢性扁桃炎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慢性扁桃炎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儿的人数均为35例。对照组应用了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了疼痛护理干预。结果应用了疼痛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在疼痛指数、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满意程度达到了94.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方法,在对小儿慢性扁桃炎术后的恢复环节中,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疼痛护理干预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骨折手术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滑脱及椎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患者,观察组为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丁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率与对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骨折手术中,对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选用。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 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牙牙髓疾病时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6月收治的 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重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进行麻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起效时间以及知觉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总起效率为 95.56%( 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33%( 33/45),同时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知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治疗牙牙髓疾病时选择复方盐酸阿替卡因麻醉的效果更加突出,术后患者知觉恢复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体牙髓病 复方盐酸阿替卡因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专病一化护理在 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本院为单位,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选取 2型糖尿病患者 60例,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均分成两组,均给予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观察组 30例基于此,开展传统护理,观察组 30例则实施专病一化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6.67%)较对照组( 76.67%)偏高( P< 0.05)。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针对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开展专病一化护理,能提高疗效,强化疾病认知,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专病一体化护理 疾病知识掌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牙牙髓疾病时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重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进行麻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起效时间以及知觉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总起效率为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同时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知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牙牙髓疾病时选择复方盐酸阿替卡因麻醉的效果更加突出,术后患者知觉恢复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体牙髓病 复方盐酸阿替卡因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胸外科患者的手术康复,应用医护一化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选A医院心胸外科在2015-2017年接诊的180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分两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以及医护一化模式护理,各组人数均为90,分别为常规护理组和医护一化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疼痛评分、睡眠指数评分以及切口的愈合情况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护一化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疼痛评分和睡眠指数评分都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反之,其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也要比常规护理组更加良好。结论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过程中,应用医护一化模式来展开护理工作,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切口恢复状况良好,疼痛感比较低,睡眠质量较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心胸外科 术后护理 医护一体化模式 切口愈合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植入术后关节腔内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方法:将 30只新西兰兔随机按膝关节左右分成 AL、 AR、 BL、 BR、 CL、 CR小组)每小组 10膝),将合金棒植入股骨髁间骨隧道,缝合关节囊。各组分别于术后第 2、 4、 6、 8、 10、 12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实验液,其中 AL且为生理盐水, AR、 BL、 BR、 CL、 CR组分别为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微粒悬液,第 14周处死动物,检测假周围骨溶解情况 ,分析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 AL组假未见骨溶解现象, AR、 BL、 BR、 CL、 CR组可见不同程度骨溶解现象。从 AR、 BL、 BR、 CL、 CR组,假周围界膜组织内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总个数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高而增多) P<0.01);从 AL组到 CR组,假周围最大溶骨宽度及溶骨面积随聚乙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 AR组和 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L、 BR、 CL、 CR组之间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 AR组到 CR组, TNF-α 及 IL-1的含量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其中 AR组和 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L、 BR、 CL、 CR组之间区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存在正比例计量关系。

  • 标签: 关节冲洗 聚乙烯微粒 关节松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梅毒螺旋颗粒凝集试验 (TPPA)三种方法对我院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期间收取的 72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RPR检测阳性标本 60例,检测率为 83.33%; ELISA70例,检测率为 97.22%; TPPA阳性 65例,检测率为 90.28%。 ELISA法敏感性最高、 TPPA特异性最高。结论: ELISA法具有试剂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是大批量样本筛查的理想方法,应作为目前临床诊断的首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梅毒检测方法 梅毒螺旋体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D-二聚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8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 5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经内镜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道息肉患者共 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 24 h内 D-二聚、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在剔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 D-二聚、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入院后 24 h内检测两组 D-二聚、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其中只有观察组 D-二聚水平高于正常值。在去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D-二聚、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水平差异仍显著 (P<0. 05),同样只有 D-二聚水平高于正常值。结论 D-二聚对缺血性肠病具有临床早期诊断价值,可有助于预判缺血性肠病,从而减少漏诊率及降低死亡率。

  • 标签: D-二聚体 缺血性肠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群出现了牙齿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等口腔疾病。该类疾病会对机体的发音功能、咀嚼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牙缺失较多还会给剩余牙齿带来不利影响,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影响患者面容美观,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口腔修复是治疗口腔功能缺失的有效手段,是指利用符合口腔生理和生物力学的人工装置对口腔内的各种缺失功能进行修复。以往的口腔修复治疗常用金属烤瓷修复,但此类修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边缘密合性差,美观性差等。二氧化锆修复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对牙龈的刺激小,而且不影响牙齿美观,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本文现选择72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二氧化锆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疗效。

  • 标签: 二氧化锆 金属烤瓷 口腔修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收治急性胼胝梗死患者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所以急性胼胝梗死核磁共振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胼胝体梗死 核磁共振 表现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针对 眼外伤病人使用 玻璃切割术的 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间来我院 治疗的 眼外伤病人 100 例( 100 眼 ),对所有病人均为单眼外伤,并在临床上使用 玻璃切割术进行治疗,对病人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并对效果进行 总结; 结果: 100 位病人 在接受 玻璃切割术治疗后 ,64 位病人 痊愈,占比64 .0%( 64 /100 ); 33 位 眼解剖痊愈,占比33 .0%( 33 /100 ); 3 位没有痊愈 ,占比3 .0%( 3 /10 0) ,相较于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明显有 视力改善 ,差异对比P< 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玻璃切割术在治疗 眼外伤的效果方面十分明显,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 视力,降低了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建议临床积极 推广。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眼外伤 治疗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