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纯叶低级别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纯叶低级别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叶8例,右侧叶9例,均采用翼点外侧裂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8例,少枝胶质细胞瘤4例,少枝星形细胞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发生偏瘫、失语各2例。随访17例,时间6~1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轻偏瘫1例,轻度失语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翼点外侧裂入路治疗纯叶低级别胶质瘤安全、有效。了解叶解剖有助于最大程度切除叶低级别胶质瘤,减少病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低级别 岛叶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状皮瓣重建外耳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耳后动脉枕支走行投影线:在颧弓上缘水平线下方2cm。经乳突后缘垂直线前方约2cm相交作向上后与垂直线相交约40°斜线即是。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蒂宽约1cm左右,包括血管、浅筋膜和深部组织。皮瓣包括皮肤、浅筋膜及深部组织,其面积稍大于缺损部。于耳沟邻近缺损处作隧道将皮瓣引至缺损部缝合固定。结果:共施术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例并发外耳道狭窄。结论: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状皮瓣血供良好,是重建外耳道缺损理想的供体。

  • 标签: 耳后岛状皮瓣 外耳道重建 外耳道缺损 外耳道软骨部良性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状皮瓣.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状皮瓣.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皮瓣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端皮肤缺损 手指末端皮肤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动脉蒂 指背动脉
  • 简介: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临床常见,其中对于较大面积的全指腹缺损而指甲完整者,多采用腹部带蒂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或足部游离皮瓣,前者需二次手术断蒂、治疗时间长,后者则需血管吻合、手术难度较大。而同手指逆行侧方状皮瓣由于血管蒂长度有限难以采用。为此我们参考王进刚等法自2005年6月~2007年1月应用逆行邻指指动脉状皮瓣修复12例全指腹缺损,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邻指指动脉 指腹缺损 手指皮肤缺损 腹部带蒂皮瓣 鱼际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逆行状皮瓣在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前臂逆行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共1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9岁,血管蒂最长14厘米,最短2厘米,血管蒂旋转角度170°-180°。修复组织缺损拇指套状撕脱伤2例,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1例,拇指及虎口皮肤软组织撕脱2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绞轧撕脱伤3例,手背及手腕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3例,手背伤疤挛缩畸形3例,手背部鳞癌3例,手掌部血管瘤1例。结果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1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应用前臂逆行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标签: 前臂逆行岛状皮瓣 移植修复 手部创伤 应用疗效
  • 简介:mu趾在足部具有附着、防止滑跌,负重,辅助足的推进、弹跳、背伸、跖屈及内翻,维持足的内侧纵弓等作用,修复mu趾创面最大限度保持其功能,在手足外科中具有重要意义。mu趾的创面可用植皮、传统带蒂皮瓣、邻趾状皮瓣及游离皮瓣等术式修复,但常由于这些术式各自的某些条件限制,如:局部无感觉,当摩擦、受压时易溃疡;皮瓣面积小,无法覆盖整个创面;需吻合血管,手术难度大等,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自1995年1月始,我们依据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学特性,设计其逆行状皮瓣修复mu趾,临床应用6例,全部成功,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创面 动脉 修复 临床应用 术式
  • 简介:热带和亚热带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利于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加强该地区官兵热带传染病防治意识,提高防治技术与能力具有重的意义。驻官兵热带传染病防治知识较贫乏、防护意识较薄弱、装备尚缺乏,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医疗、卫勤保障机构应加强对iZl支援军医院校应加强有关宣教。

  • 标签: 热带 传染病 预防知识 现状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叶胶质瘤的方法。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外侧裂入路,对21例叶胶质瘤患者进行广泛性切除。结果2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提示星形细胞瘤15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17例患者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生活状态基本同术前;2例患者出现轻度不全运动性失语,经高压氧康复治疗后恢复良好。21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至少进行2次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无继发癫痫发生。结论叶胶质瘤可以通过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广泛性切除而不损伤重要的脑神经功能。充分解剖外侧裂,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对应用同指逆行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的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1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同指逆行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0.24±7.68)d和缺损修复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12.25±3.44)d明显短于对照组(74.92±10.64)d、(17.59±4.51)d:指端缺损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6%);在手术修复治疗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结论:应用同指逆行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 手指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种新的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手部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鱼际穿支动脉为皮瓣供血动脉的鱼际状皮瓣,其循环途径为:拇指尺侧动脉→指掌弓→拇指桡侧动脉(逆流)→鱼际穿支血管→鱼际血管网→鱼际穿支伴行静脉→拇指桡侧动脉伴行静脉(逆流)→手背静脉网.结果36例拇指指腹缺损病人接受鱼际穿支动脉状皮瓣修复,皮瓣最大面积3.5cm×3.0cm,最小面积2.5cm×2.0cm,全部成活.术后经2个月~4年随访,皮瓣外形饱满,色泽、质地与正常指腹相似,功能良好,两点辨别觉可恢复至5mm.结论鱼际穿支动脉状皮瓣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范围大,操作简单,完全满足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要求,且术后恢复快,指腹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为拇指指腹缺损提供了种新的修复方法.

  • 标签: 鱼际穿支动脉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指腹缺损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带蒂逆行状皮瓣移植修复手部指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应用带蒂皮瓣进行手部指端创面修复治疗的15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对皮瓣存活及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移植皮瓣成活率达到100%,仅有2例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为(44.34±9.72)°效果比较满意。结论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

  • 标签: 手部创面 带蒂皮瓣 移植修复
  • 简介:目的建立可用于舌癌耐药蛋白1(TCRP1)基因启动子区CpG测序检测的反应体系。方法采用人肺癌A549细胞作为待测样品,以TCRP1启动子区CpG为靶片段设计特异扩增、测序引物,建立TCRP1启动子区CpG测序检测反应体系,并检测H1299、H460、Huh-7细胞株和2例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结果建立了以P2-1[二甲基亚砜(DMSO)终浓度0%,降落聚合酶链反应(PCR)条件]联合P1-2(DMSO终浓度1%,常规PCR反应条件)为优选方案的TCRP1启动子区CpG测序检测体系,并成功检测了A549、H1299、H460、Huh-7细胞株和2例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结论成功建立可用于TCRP1启动子区CpG测序的反应体系。

  • 标签: 舌癌耐药蛋白1 启动子 CPG岛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测序 二甲基亚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外伤带蒂状皮瓣术后应用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内接收的手外伤患者中随机抽选25例,入选患者均进行手外伤带蒂状皮瓣手术,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13例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12例接受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外伤带蒂状皮瓣术后应用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内接收的手外伤患者中随机抽选25例,入选患者均进行手外伤带蒂状皮瓣手术,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13例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12例接受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人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致病菌,但H·pylori诱导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H·pylori的尿素酶、移行能力、粘附因子、应激反应蛋白以及其它早已了解的致病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深人,空泡毒素(VacA)及其异质性与疾病的相关性也得到进步证实,对其诱导上皮细胞空泡形成机制的了解也有所进展。脂多糖在胃炎及H·pylori相关性自身免疫中的潜在角色也已被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AG致病岛 致病机制 诱导 相关性 空泡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1994年Morimasa报道了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1994年Morimasa[2]首行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治疗20例踝周及足跟部疾患

  • 标签: 伴行 岛状 带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