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治疗和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03年11月至2019年6月2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手术、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远期随访数据。结果22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3%、72.4%、66.9%、66.9%。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肾延迟恢复、肺部感染呈正相关(P=0.000和P=0.039),与原发病、术前是否透析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无明显相关。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参照单纯肝脏移植受者,用量低于单纯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升高。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远期移植肾功能不全无明显相关(P=0.053和P=0.074)。术后1个月停用激素受者与术后3个月停用激素受者比较,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2例受者远期发生泌尿系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并加用西罗莫司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肝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肺部感染明显相关,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以参考单肝移植,如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可以得到良好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肝肾联合移植 免疫抑制剂 调节性B细胞 免疫保护
  • 简介:摘要肾移植受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发生围手术期及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等风险较高,术中容量及循环管理也是影响移植肾灌注及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麻醉管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肾移植麻醉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从肾移植麻醉前评估及准备、麻醉方式及药物选择、术中监测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等方面,制订《中国肾移植麻醉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 标签: 肾移植 麻醉管理 麻醉前评估 监测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从而指导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47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腹腔积液发生情况,分为腹腔积液组(24例)和无腹腔积液组(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以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白蛋白(ALB)水平、供体胆碱酯酶(ChE)、脑死亡时间是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P=0.017、0.044、0.035)。术后第1天ALB水平每增加评分一级、供体ChE每增加1 U、脑死亡时间增加1 h,患者术后腹腔积液风险分别增加6.531、1.000、1.052倍。ROC曲线分析发现,供体ChE的最佳截断值为5 142 U/L,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79.2%,特异度为56.5%,曲线下面积为0.676(P=0.039,95% CI:0.520~0.832);供体脑死亡时间截断值为21.5 h,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3.9%,曲线下面积为0.674(P=0.041,95% CI:0.520~0.828)。结论提高术后第1天ALB水平,选择相对低ChE水平供体及减少供体脑死亡后等待时间可降低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积液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在当前肾移植供者器官非常紧缺的背景下,成人双肾移植(DKT)的开展有利于减少边缘供肾的丢弃,扩大供者池。不同于小儿双肾整块移植,DKT利用的两个供肾多来源于扩大标准供者(ECD)且因质量评估不佳而考虑丢弃。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各移植中心有关于DKT的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使用了经过临床或病理等标准筛选出来的两个"高风险"供肾,DKT的长期移植物及患者存活率与ECD供肾单肾移植(ECD-SKT)相似,并且在短期肾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这可能得益于肾单位的直接增加;在手术方面,双肾移植于单侧因其便捷性逐渐成为主流,除了部分研究报道存在较高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外,DKT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无关。然而在我国,DKT的应用并未广泛开展,亟待明确统一的用于DKT的ECD分配标准及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以提高DKT的开展例数。

  • 标签: 肾移植 双肾移植 扩大标准供者 手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全球流行性疾病,能否为COVID-19的危重患者进行探索性、抢救性的肺移植手术在移植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报道COVID-19危重患者接受了肺移植,对于这类探索性、抢救性肺移植手术,移植术后相关治疗及预后情况尚无结论。本文主要从相关肺移植与病毒感染指南、肺移植适应证、术后并发症、伦理、卫生经济学等方面阐述这一争论,并思考COVID-19肺移植手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供肝数量不足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制约肝细胞癌肝移植治疗的突出因素。既往对肝细胞癌肝移植的研究多集中在受者选择标准、降期治疗、免疫抑制方案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供肝的选择对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也有显著影响。笔者从临床供肝的主要类型、肝细胞癌肝移植适应证的把握、适应证内肝细胞癌肝移植和超适应证肝细胞癌肝移植的供肝选择以及供肝选择对肝细胞癌肝移植预后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供肝 选择标准 肿瘤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肾移植术后尿漏早期观察与护理的工作要点。方法:随机选取从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期间在我院肾移植手术患者 200例,分析其中发生尿漏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护理记录,分析其尿漏发生原因及其早期观察和护理工作的重点。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尿漏患者 7例,尿漏发生率为 3.50%, 4例病情较轻的通过保守治疗尿漏痊愈, 1例因输尿管远端血供不足,水肿严重,经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予以治愈, 1例尿漏患者出现肾孟坏死,经输尿管与肾盂吻合术予以治愈, 1例尿漏患者出现输尿管坏死,经输尿管与肾盂吻合术予以治愈, 7例尿漏患者最终均治愈,治愈率达到为 100%。结论:肾移植术后容易出现尿漏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中应当注重预防和早期观察,此外,对于此类患者护理服务应当着力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从而实现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

  • 标签: 肾移植术后,尿漏,早期观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胃肠道aGVHD 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3例)和激素耐药组(7例)。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单个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及EB病毒感染、胃肠道aGVHD发生的时间等与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的关系。观察激素耐药患者治疗后的转归,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激素耐药及敏感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20例胃肠道aGVHD患者中7例存在激素耐药。胃肠道GVHD发生时间<1个月,激素耐药的风险增加(OR = 13.500,95﹪CI = 1.197 ~ 152.211,P = 0.035),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MRD、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D3+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和EB病毒感染均不影响激素耐药(P > 0.05)。7例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患者均接受二线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后5例有效,2例无效死亡。与激素敏感组比较,激素耐药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64﹪比52﹪)降低及无进展生存率(28﹪比32﹪)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胃肠道aGVHD激素耐药可能与其发生时间相关,发生时间越早,越容易出现激素耐药。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胃肠道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激素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受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接受肝移植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受者为男性,60岁,31年前发现多囊肾合并多囊肝,2年前因肾功能衰竭(血肌酐700 μmol/L)开始规律接受血液透析,15个月前(2018年3月20日)接受右肾切除术,并于9个月前接受肾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息单抗行免疫诱导,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麦考酚钠+醋酸泼尼松。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血肌酐在120~150 μmol/L),术后2周顺利出院。6个月前,受者反复因高热伴左侧腰痛等症状入院,经与感染科、肝胆外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考虑肝囊肿反复感染,决定行肝移植。肝移植术中病肝内可见多发囊肿,囊腔内大量脓性粘稠物质。术后感染得到迅速控制,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肾功能稳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移植肾和移植肝功能均正常。结论肾移植术后对于多囊肝囊肿感染的处理,抗生素联合适当外科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反复感染,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受者,应考虑行肝移植术。

  • 标签: 多囊肾 多囊肝 肾移植 囊内感染 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文献总结ABO血型不相容(ABO-incompatible,ABOi)肾移植在稳定期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导致移植肾切除的受者诊疗经验。方法2019年11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ABOi肾移植术1例,O型受者接受B型母亲右肾捐献,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术后给予抗排异、抗凝及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手术顺利,术后1周血肌酐降至76 μmol/L;术后15 d血红蛋白降至52 g/L,人类细小病毒B19阳性,骨髓穿刺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并调整他克莫司为环孢素A抗排斥反应治疗。术后发生3次泌尿系感染及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术后55 d麦考酚钠肠溶片更换为咪唑利宾片。受者术后74 d出现高热及突然无尿、移植肾区胀痛及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型抗体效价IgM、IgG、IgM+IgG最高分别为1∶512,1∶512,1∶4 096,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双重血浆置换、IVIG及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佳,移植肾血流逐渐消失,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流终止,于术后78 d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抗体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结论ABOi肾移植术后在稳定期也可以出现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严重排斥反应。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妊娠期CNI血药浓度变异性对移植肾功能及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育龄期女性受者术后妊娠情况,共有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成功妊娠并分娩15次,均为自然受孕。自怀孕前3个月至分娩后3个月,受者每月随访监测CNI剂量和血药浓度、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并根据CNI血药浓度谷值计算变异系数(CV)。观察受者妊娠和胎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分析CV与移植肾功能和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受者妊娠前后各时间点CNI血药浓度、血清肌酐和eGFR水平及CV,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妊娠晚期高CV和低CV受者妊娠年龄、移植妊娠间期、移植肾功能不全、先兆子痫和胎儿早产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例受者成功妊娠年龄(31±5)岁(21~39岁),移植妊娠间期平均(71±43)个月(22~157个月)。14例受者CNI血药浓度妊娠后逐渐下降,妊娠中期最低;CV在妊娠早期最高,为(45±30)%,与妊娠前、妊娠中期和晚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过程中,血清肌酐先下降后上升,妊娠中期降至最低,为(62±11)μmol/L,与妊娠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受者妊娠过程中出现无症状蛋白尿(尿蛋白++),分娩后转阴。3例受者分别于分娩后7个月、10个月和9年出现移植肾功能不全。14例肾移植受者妊娠过程中有2例出现先兆子痫,1例在分娩后即缓解,1例在分娩后4个月缓解;4例受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予碱化尿液及增加饮水量后均好转。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2例,剖宫产13例。15例新生儿中,1例为低体重儿,2例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2周和36周4天。妊娠晚期CNI血药浓度高CV受者移植肾功能不全及早产发生比例高于低CV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04和9.231,P均<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妊娠早期CNI血药浓度CV明显升高,妊娠晚期CNI血药浓度CV>50%的肾移植受者可能更容易发生早产和移植肾功能不全。

  • 标签: 肾移植 妊娠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变异性 产科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靶向线粒体功能的治疗策略在此类疾病中也越来越受重视。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寻线粒体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等线粒体功能失衡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联系。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溃疡、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具体分子途径进行综述,并探讨靶向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上述疾病的可行性。

  • 标签: 线粒体 功能障碍 糖尿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煤矿工人中高血压与外周血端粒长度、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的关系以及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方法2013年7-12月在山西省某煤矿集团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选取325名健康工人作为对照组,378名高血压工人作为病例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端粒长度、mtDNA-CN水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与端粒长度、mtDNA-CN及其他因素的关系,采用相加、相乘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1.50±0.55)kb,对照组工人的平均端粒长度为(2.01±0.62)kb,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病例组,端粒长度与mtDNA-CN呈正相关(r=0.157,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长度(OR=4.408,95%CI:3.012~6.452)、年龄(OR=0.417,95%CI:0.284~0.613)、BMI(OR=1.357,95%CI:1.162~1.584)、家庭月均收入(OR=0.656,95%CI:0.553~0.778)和工龄(OR=1.249,95%CI:1.100~1.417)均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且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有相乘交互作用(OR=1.267,95%CI:1.094~1.468)。结论端粒长度较短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端粒长度与mtDNA-CN对高血压的相乘交互作用存在,但未发现mtDNA-CN与高血压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端粒长度 线粒体DNA拷贝数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Ca2+浓度在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高浓度氧组(H组)和高浓度氧+钌红组(HR组)。C组置于常规培养箱(5%CO2-95%空气)中培养4 h;HR组加入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2 μmol/L,然后H组和HR组置于高浓度氧密闭箱(90%O2-5%CO2-5%空气)中培养4 h。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内Ca2+荧光强度,并计算Ca2+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H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升高,HR组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HR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H组细胞呈现早期凋亡形态学表现(细胞皱缩呈球形、透亮度降低、与周围细胞脱离),HR组较H组明显改善。结论线粒体Ca2+浓度升高参与了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

  • 标签: 肺泡 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感染者调节细胞凋亡线粒体蛋白(Smac)和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水平,并分析其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112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者(术后感染组)、50例颅脑损伤术后未感染者(未感染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Smac和S100B蛋白水平。绘制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分析血清Smac和S100B对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mac和S100B蛋白对颅脑术后感染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后感染组、未感染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Smac和S100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1.346、 P = 0.001,F = 9.524、P = 0.008),其中术后感染组患者低于未感染组(Smac:t = 5.836、P < 0.001,S100B:t = 7.782、P < 0.001),未感染组患者低于对照组(Smac:t = 2.946、P = 0.004,S100B:t = 3.889、P < 0.001)。血清Smac和S100B单项检测对颅脑损伤术后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Smac:AUC = 0.689,95%CI:0.624~0.757,P = 0.023;S100B:AUC = 0.718,95%CI:0.653~0.749,P = 0.011),两者联合检测则可提高其诊断效能(AUC = 0.857,95%CI:0.811~0.926,P = 0.005)。与治疗前比较,术后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mac和S100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02、6.499,P均< 0.001)。随访6个月,死亡患者、预后不良患者和预后良好患者血清Smac和S100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065、P < 0.001,F = 7.194、P = 0.016),其中死亡患者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t = 2.06、P = 0.046,t = 2.297、P = 0.028),预后不良患者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者(t = 4.225、7.1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Smac和S100B蛋白是颅脑术后感染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 = 0.008、0.003)。结论血清Smac和S100B蛋白水平在颅脑损伤术后感染者中低表达,对颅脑损伤术后病原菌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效能,并影响疗效及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术后感染 细胞凋亡线粒体蛋白 星形胶质源性蛋白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C57BL/6小鼠肝癌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HMGB1loxp/loxp/Alb-Cre+/-为肝脏特异性敲除HMGB1基因(KO) 的小鼠,同窝出生的HMGB1loxp/loxp/Alb-Cre-/-, HMGB1loxp/WT/Alb-Cre+/-和HMGB1loxp/WT/Alb-Cre-/-为野生型(WT)小鼠。分别取6只出生12 d的雄性WT和KO的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25 mg/kg。6个月后取肝组织HE染色评价病理学改变并统计各组小鼠肝癌发生率;取各组小鼠血清样本测定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小鼠瘤组织内HMGB1蛋白的表达和胞内定位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小鼠瘤组织内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两组小鼠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线粒体DNA拷贝数。组内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WT小鼠相比,KO小鼠肝/体质量比明显下降(t = 2.634,P = 0.022 5);两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06 2, P = 0.693 2)。WT小鼠肝脏表面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组织学类型为肝细胞癌,不同基因型WT小鼠肝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O小鼠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降低(t = 8.521, P < 0.001)。和WT小鼠瘤组织相比,KO小鼠瘤组织内HMGB1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和核呼吸因子1表达量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6.238、4.852,P值分别为0.033 5、0.041),线粒体DNA拷贝数明显降低(t = 9.211,P < 0.01);WT小鼠瘤组织线粒体DNA拷贝数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t = 8.305,P = 0.014 2)。结论HMGB1通过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促进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形成。

  • 标签: 基因敲除 线粒体 肝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Keap1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损伤中对线粒体分裂的调控。方法将提取的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C组)、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 OGD/R)组、OGD/R+Nrf2抑制剂组(OGD/R+N组)和OGD/R+赋形剂组(OGD/R+V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 )、线粒体分裂蛋白1 (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 1, Fis1)、Keap1、Nrf2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观察Nrf2的核转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Keap1水平降低,Nrf2核内蛋白水平升高,Drp1、Fis1水平升高,免疫荧光观察Nrf2在OGD/R的过程中发生核转位,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OGD/R组比较,OGD/R+N组Nrf2核内蛋白水平降低,Keap1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OGD/R+V组与OGD/R组比较,Keap1、Drp1、Fis1、Nrf2核内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I/R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能调控线粒体分裂、减少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抗氧化反应元件 线粒体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元神经毒性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仍无定论。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中心,全身麻醉药可引起线粒体结构功能改变,诱发氧化应激,破坏呼吸链,干扰线粒体动力学,引起线粒体损伤从而导致神经毒性作用。文章阐述了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元神经毒性作用的线粒体机制,并且对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未来婴幼儿麻醉寻找可能的干预手段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全身麻醉药 发育神经元 神经毒性 线粒体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免疫抑制法原理测定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m-AST,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检测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比较各型肝病患者血清检测结果。结果:各型肝病患者m-AST,AST,m-AST / AST的值显著高于临床病理诊断(P<0.05);各型肝病患者各指标LDH,ADA,ALP的结果显著高于临床病理诊断(P<0.05)。结论: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临床对心、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及预防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同工酶 肝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