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引导技术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穿刺到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9月我科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早产儿75例,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位法。观察组采用心电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穿刺到位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穿刺到位率分别为92.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引导技术辅助早产儿PICC置管到位率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早产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组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手术的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成ECG组与X线组。ECG组接受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X线组在接受常规方法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定位。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ECG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6%,X线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4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PICC置管的安全性与定位准确性。

  • 标签: 尖端定位技术 PICC置管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了解其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熟悉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将1例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腔镜手术切除的团块用10%KOH压片镜检、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分离株应用E-test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5种药物对其MIC范围分别为:伏立康唑0.064μg/mL,卡泊芬净1.500μg/mL,氟康唑16.000μg/mL,两性霉素B〉32.000μg/mL,5-氟胞嘧啶〉32.000μg/mL。结论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真菌性鼻窦炎国内少见报道,易与肿瘤相混淆;实验室检测对正确诊断起决定性作用;行鼻内腔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了解该菌的耐药性对指导抗真菌治疗尤为关键。

  • 标签: 真菌性鼻窦炎 尖端赛多孢子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需进行新生儿置管的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成功率与具体情况。结果X光摄影定位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椎第5节至第7节之间位置的34(85.00%)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锥第3节至第2节之间位置的2(5.00%)例,位于第8节至第10节位置的2(5.00%)例。出现了P波,但波动幅度不明显,且未显著提示出导管深浅变化的1(2.50%)例,仅出现无特异性P波的情况2(5.00%)例。存有特异性P波患者38例,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37例,成功率为92.50%:导管位置不理想的患者1(2.50%)例。无特异性P波的患者2例。结论 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出导管尖端的最优位置,一次性成功置管的比率较高,且操作较为简单,建议在临床置管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PICC尖端定位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23年1月到2024年1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216例高龄老年病换,将其视为本文的研究观察对象,基于是否采用IC-ECG定位技术,患者被分为病例组(79例)和对照组(137例)。对这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导管移位发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文所进行研究中,病例组中患者的血栓发生率、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导管移位发生率几项数据信息均显著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文所进行研究中不难看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 定位技术 高龄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护理应用及效果。方法:在我院(2022.01-2024.06)接收的PICC置管患者中选取86例展开分析,均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随机分组,每一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临床护理。比较二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为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PICC置管患者护理时,实施临床护理可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提高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建议应用。

  • 标签: 腔内心电图技术 PICC置管 临床护理
  • 简介: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新的世纪,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地方能不能培养、造就和使用优秀的人才,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的兴衰.

  • 标签: 人才竞争 人才高点 参与人才
  • 简介:管理人才主持的渗透着人才开发的参与管理,可称为“人才管理”。其基础依靠尊重人才的群体风气,领导担负支持人才的组织使命,过程贯串显现人才的创业活动,特征蕴含创业系统的人才机制。它坚持优化生态平衡、强化主体创业的管理理念,取精用弘,蓄势应时,将在专业化成为大趋势的新世纪,再造事业辉煌。

  • 标签: “人才管理” 管理人才 人才 人才开发
  • 简介:加速人才开发,弥合人才断层,是建设航天队伍的关键.今后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关键的十年,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十年.我们面临型号换代、运载升级、设备更新、人员交替的新形势.回顾前十年的人才开发,展望后十年的队伍建设,

  • 标签: 人才断层 人才开发 设备更新 人才培养 队伍结构 人才规划
  • 简介: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极其重视在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有卓越才能的各类人才,并在大量文章中反复强调指出:“关键在于人,在于挑选人才”。他警告说:“看不到当前的迫切任务,这就是自取灭亡,毫无疑问,一定是自取灭亡。”无产阶级要管理国家,要建设国家,就必须拥有大批的具备管理技术、治国经验和经济经验的人才。在我国四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才问题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历史都雄辩地证明,人才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发

  • 标签:
  • 作者: 刘锐 李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北京10005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显示终端诊断数字根尖片中根管锉尖端位置的准确性,为确定智能手机辅助诊断根管工作长度的可行性提供参考。方法将10号或15号K锉分别插入脱水人头颅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提供)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根管中,分别拍摄100张数字根尖片。上下颌牙齿根尖片中共150个根管,其中75个根管内插入的10号或15号K锉到达工作长度,75个根管内插入的10号或15号K锉距离根尖1.5 mm。由5名观察者(3名牙体牙髓医师、2名放射医师,均工作5年以上)分别对200张数字根尖片在笔记本电脑(Lenovo Thinkpad E480)、平板电脑(Apple iPad 2018)、智能手机A(HUAWEI P9 Plus)和智能手机B(Apple iPhone 7)上根据5级评分标准进行读片观察,以根管预备后插入20号K锉到达X线根尖后的工作长度作为金标准,得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利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A、B观察数字根尖片中同一型号根管锉尖端位置获得的AUC值(10号K锉组分别为:0.891±0.037、0.869±0.037、0.870±0.017、0.849±0.037;15号K锉组分别为:0.957±0.02、0.961±0.02、0.961±0.01、0.961±0.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号K锉:F=1.39,P=0.281;15号K锉:F=0.05,P=0.985);针对不同型号根管锉,不同显示终端中15号K锉组的AUC值显著高于10号K锉组(t=-10.65,P<0.001)。结论本研究中4种显示终端观察数字根尖片中根管锉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借助智能手机诊断数字根尖片中根管锉尖端位置确定根管工作长度的方法可行。

  • 标签: 放射摄影术,牙科,数字 根管锉 诊断成像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根管工作长度
  • 简介:目的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lumbar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 标签: 股静脉 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诊断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需通过双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VC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90岁,BMI 15.5~44.8 kg/m2,ASA分级Ⅰ~Ⅳ级。使用超声探查并选定目标血管。静脉注射异丙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行正压通气。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至预定长度,行床旁X线和床旁超声检查,确定导丝尖端位置,并进行记录。确定导丝尖端位置正常后置入CVC。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床旁超声和床旁X线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一致性;计算床旁超声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Youden指数、比数积、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90例患者中17例发生了导丝尖端异位,导丝尖端异位发生率为19%。床旁超声与床旁X线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具有一致性(Kappa值0.945,P<0.05)。床旁超声诊断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灵敏度为97.44%,特异度为97.78%,总符合率为97.67%,误诊率为2.22%,漏诊率为2.56%,Youden指数为95.22%,比数积为1 672,阳性预测值为95.00%,阴性预测值为98.88%。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CVC置入术中导丝尖端异位的诊断。

  • 标签: 超声检查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丝异位
  • 简介:患者男性,88岁。3个月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度(2:1)房室传导阻滞。此次突发晕厥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A)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心率35次/分,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长达0.70s。动态心电图全程记录反复发作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最长持续时间29s伴短暂阿斯发作,自行终止(图1B)。次日患者发作频率增多,紧急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未见阿斯发作,第三天改为永久性VVI心脏起搏器(图略)。

  • 标签: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动态心电图检查 继发性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 简介:1966年,法国心脏病学家Dessertenne对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中一种命名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其ECG特点为“尖端”围绕基线反复扭转。他同时指出此种室性心动过速与显著延长的QT间期间的关系。TdP通常可以自我终止,但也可进展为心室纤颤(室颤),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可能。起初的病例均为各种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人们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定义为一种相对罕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主要由延长QT间期的药物引起,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等。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数百万患者服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特非那丁等抗组胺药,同样也可诱发TdP,医学界对于TdP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服用其他药物而发生TdP的报道开始涌现,许多药物都有诱发TdP的潜在可能[1]。

  • 标签: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危险因素 长QT间期 住院患者 T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