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物性牙龈增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和体积增大,牙龈边缘和牙龈乳头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仅对患者的发音功能、咀嚼功能以及吞咽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极大的痛苦,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目前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就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机制、炎症机制、上皮细胞的增值和凋亡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牙龈增生 化学,药物 抗惊厥药 免疫抑制剂 钙通道阻滞药 生物合成途径 炎症 上皮细胞 综述
  • 简介:摘要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已经成为药物应用到临床的主要障碍之一。DILI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型两种。固有型具有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个体差异不明显,目前已相对少见;而特异型具有不可预测性,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临床上较为常见,危害较大。本篇综述中提到的DILI均指的是特异型肝损伤。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近几年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DILI的研究中。本文就近几年脂质组学在DILI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脂类 脂质组学 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新药上市前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最主要原因,是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药物的肝脏安全性,开展相应的转化研究,对科学监管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科学监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对DILI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断和评估、预后预测、有效干预措施以及风险/获益整体评估等的全面了解。DILI的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肝细胞死亡机制及相应的信号传导调控途径、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损伤、遗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环节。预测DILI发生风险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一直是DILI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对某些药物而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联合检测,有望成为筛查DILI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DILI的诊断面临挑战。DILI复杂的临床表型也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欧美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的DILI协作网络,前瞻性地纳入DILI患者进行随访并建立生物样本库,有效推动了DILI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专门针对DILI建立的Hepatox网络平台(www. hepatox.org)已上线并建立了超过3万例真实世界DILI患者的数据库,为后续的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组织和管理 转化医学研究
  • 简介:摘要神经毒素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标志。最近的证据表明,在常见的散发性或晚发性AD形式中,脑Aβ水平升高是由清除受损而不是生产过度引起的。细胞表面受体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已经被报道不仅在Aβ内吞起作用,还存在于血脑屏障系统及外周血、肝、肾等组织器官,并且通过血脑屏障或血脑脊液屏障有效地将Aβ转运至脑脊液或血液系统中,最后经外周组织器官清除至体外。在这篇综述中,描述了LRP1在Aβ外周转运及清除中的作用,其可能是降低脑内Aβ、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的途径。

  • 标签: LDL受体相关蛋白质1 淀粉样蛋白 外周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大脑结构网络的完整性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5例ALS患者(ALS组)与26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s)组],采集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量表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数据,构建全脑结构网络,基于图论理论,比较ALS组与HCs组大脑结构网络差异,并进一步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观察结构网络参数的变化与认知及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相关性。结果ALS患者白质结构网络的局部效率增强,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显著增加(P<0.05),额叶、前扣带回、丘脑等脑区节点效率增加(P<0.05),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和左侧中央后回结构的介值中心性降低(P<0.05),左侧眶部额上回和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增加(P<0.05)。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与修订版ALS功能评分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ALSFRS-R)呈负相关关系(r=-0.514,P=0.012)。结论ALS患者运动脑区与运动外脑区结构网络异常改变,可能为ALS患者大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依据。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弥散张量成像 图论 磁共振成像 白质结构网络 拓扑属性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实质性的受损,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交流,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是一种在静息状态下无创地探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新兴技术,常被用于研究WML患者认知行为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本文综述了rs-fMRI分析方法在WML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静息态网络、图论分析和低频振幅。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局部一致性 功能连接 低频振幅
  • 作者: 王迪 李春媚 俞璐 吴仆射 吴冰 陈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医院放射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100730,北京医院放射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GE医疗中国磁共振科研部, 北京 100176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合成MRI技术评估脑老化过程中大脑白质体积及弛豫值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医院接受检查的健康成年人107名,根据年龄分为20~39岁组(29名)、40~59岁组(31名)、60~79岁组(30名)、≥80岁组(17名)。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合成MRI技术扫描,经过后处理获得白质体积、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将各参数值与年龄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使用ANOVA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大脑白质及弛豫参数差异。大脑白质体积与白质T1、T2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脑白质体积(男、女分别统计)、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与年龄均呈二次曲线相关趋势[R2分别为0.67(男)、0.42(女)、0.44、0.52、0.25,P<0.001],男性大脑白质体积与年龄有最优拟合度。4个年龄组间男性脑白质体积、女性脑白质体积、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大脑白质体积与白质T1值[r分别为-0.69(男)、-0.73(女),P<0.001]及白质T2值[r分别为-0.50(男)、-0.49(女),P<0.001]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合成MRI技术可能成为评估大脑老化过程中脑白质体积及弛豫参数改变的有效定量MRI检查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技术 大脑老化 脑白质体积 弛豫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全脑各区域的灰、白质表面面积图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并提取四组间灰、白质表面面积的性别差异脑区,行post-hoc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将男女性MDD性别差异脑区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差异主结果显示双侧额上回、颞中回及左侧额中回喙部、枕外侧回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差异,且双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岛叶、右侧额叶三角部、眶额内侧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白质表面面积及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喙部、中央前回、颞下回、梭状回、前缘扣带回、枕外侧回、顶下小叶灰质表面面积存在差异(P<0.01,Bonforroni校正)。进一步post-hoc两两比较发现以上脑区女性MDD组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小于男性MDD组(P<0.01,Bonforroni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男性MDD组右侧额中回喙部(r=-0.398,P=0.049)及梭状回(r=-0.440,P=0.028)灰质表面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颞中回灰质表面面积与男性MDD病程呈负相关(r=-0.419,P=0.037)。结论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差异脑区并不完全重叠,这些差异脑区可能与男女性MDD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病率的差异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性别差异 磁共振成像 灰白质 表面面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腺、泪腺组织病理的影响,阐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NOD小鼠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构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每2周1次,共3次,免疫结束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效价。将21只NO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肌肉注射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阴性对照组小鼠肌肉注射对照质粒,空白组不做处理,每周1次,6次免疫后处死NOD小鼠,心脏采血取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及细胞因子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水平;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Th1、Th2的比例;HE染色观察小鼠泪腺、唾液腺中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病理改变。结果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使BALB/c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含量升高(P<0.01);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脾细胞中Treg、Th2细胞比例增高(P<0.05);泪腺及唾液腺中腺泡大小不一和形态不规则明显改善,导管扩张减轻,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结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诱导NOD小鼠体内抗IL-6和抗BAFF抗体产生,进而减轻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逆转Th17/Treg、Th1/Th2的平衡,同时改善泪腺及唾液腺内不规则的腺泡结构及导管扩张,减少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结果表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以作为靶向T、B细胞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B细胞活化因子 非肥胖糖尿病小鼠 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以陕西省人民医院实验中心提供的6~8周C57BL/6雄性小鼠进行实验。采用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药物肝模型组(APAP组)及黄芩苷治疗组(BA+APAP组),处理16 h后取血标本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肝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光镜下黄芩苷治疗组肝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黄芩苷治疗组血清ALT、血清AST明显低于模型组[(614.2±132.9)、(498.7±52.8) U/L比(6 826.4±684.2)、(5 860.7±464.8) U/L,t=44.862、67.850,P均<0.05];黄芩苷治疗组血清TNF-α、血清IL-6明显低于模型组[(156.8±44.3)、(673.1±43.7) pg/ml比(334.3±36.8)、(899.8±98.9) pg/ml,t=18.702、3.644,P均<0.05];芩苷治疗组肝匀浆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6.3±1.6) nmol/mg蛋白比(9.7±1.6) nmol/mg蛋白,t=38.524,P<0.05];黄芩苷治疗组肝匀浆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12.7±1.7) U/mg蛋白比(8.0±0.6) U/mg蛋白,t=4.854,P<0.05];黄芩苷治疗组肝组织p-ERK/ERK蛋白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0.4±0.2比1.0±0.1,t=18.974,P<0.05)。结论黄芩苷对APAP诱导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ERK磷酸化有关。

  • 标签: 黄芩苷 对乙酰氨基酚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肝损伤
  • 简介:摘要肝样细胞由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或其他成体细胞等非肝脏来源的细胞在不同诱导培养条件下逐步分化而成,其形态类似于原代肝细胞,具备合成、摄取、分泌和药物代谢等功能,是体外预测和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的理想细胞模型。不同来源的肝样细胞在研究药物代谢和毒性方面各有优缺点,改进诱导策略和培养体系有助于获得功能更加成熟的肝样细胞。

  • 标签: 肝样细胞 药物 肝损伤 体外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EIF4G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探究其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EIF4G1在肿瘤中的表达量与预后意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人胰腺癌细胞系的EIF4G1表达水平。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低表达细胞系,分别为敲减#1,敲减#2与对照;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过表达细胞系,为过表达与空载;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胰腺癌的增殖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EIF4G1敲减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mTOR)通路的变化,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结果多个数据库显示EIF4G1在胰腺癌中表达量升高,与胰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低表达组PANC-1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0.85±0.03、0.92±0.05比1.35±0.04,t=22.160、14.670,P<0.01);低表达组PA-TU-8988T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5、0.99±0.04比1.99±0.07,t=26.740、29.390,P<0.01);低表达组PANC-1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91.00±7.55、107.00±7.00比147.70±21.83,t=4.250、3.07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137.00±16.09、147.30±13.50比222.70±18.50,t=6.050、5.70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5±0.14比1.21±0.10,t=4.360,P<0.01);过表达组BxPC-3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0.01比0.69±0.07,t=10.84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27.30±14.57比81.33±10.26,t=4.470,P<0.05);过表达组BxPC-3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05.70±13.58比47.00±7.55,t=6.540,P<0.01)。低表达组PANC-1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NC-1细胞(1.00±0.12比0.55±0.19、0.54±0.19,t=3.480、3.45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TU-8988T细胞(1.00±0.05比0.57±0.14、0.49±0.09,t=5.140、8.410,P<0.01)。结论EIF4G1在胰腺癌中上调,可能通过mTOR通路促进胰腺癌的增殖。

  • 标签: 胰腺癌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增殖
  • 简介:摘要解偶联蛋白(UCP)属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线粒体载体蛋白家族,主要包括UCP1、UCP2和UCP3等。研究表明,UCP通过脂质褐变过程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分泌锌-α2-糖蛋白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诱导脂质褐变并表达UCP1,促进肿瘤的生长。磷脂酶C样蛋白1可上调UCP1表达,消耗异常脂质,使肿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抑制肿瘤的迁移和侵袭。另外,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辅助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β能增强p53缺乏的脂肪细胞中UCP1的表达,UCP2的上调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p53介导的细胞凋亡,激活活性氧系统,增强肿瘤的活力和增殖能力。

  • 标签: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质类 肿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磷脂酶C样蛋白1
  • 简介:摘要脑白质弥漫性过度高信号(diffusive extensive high signal intensity,DEHSI)是指在T2加权磁共振影像(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T2WI)上,双侧脑室周围及皮层下白质的信号异常。DEHSI在早产儿校正胎龄足月时T2WI上很常见,特别是极早产儿,目前,DEHSI的临床意义及与早产儿远期神经预后的关系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早产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青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4只。采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贴条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模型制作后第7天处死小鼠,应用HE染色检测脑梗死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脑白质损伤程度以及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PGZ组小鼠移除贴条时间显著缩短(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缩小(P<0.05),皮质区和纹状体区MBP/NF200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增高(P均<0.05),CD16+/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而CD206+/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吡格列酮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吡格列酮 白质 神经保护药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 简介:摘要脑白质高信号作为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标志,与认知损害、步态异常及尿失禁等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血脑屏障破坏和炎症反应是脑白质高信号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最常见的免疫细胞,其激活是脑白质高信号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白质 脑血管障碍 小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白质病变(WML)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收治的68例WML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应用与年龄相关的脑白质改变分级量表(ARWMCRs)对WML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分析不同病变部位ARWMCRs评分及总分与认知功能总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病变部位ARWMCRs评分与认知功能各子项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WML患者不同部位病变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额区、顶枕区、基底节区及颞区,幕下区未发现白质病变。除基底节区以外,其余区域ARWMCRs评分及总分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其中左额、右额、左顶枕及右顶枕区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s=-0.388、- 0.479、- 0.418、- 0.502,均P<0.01)。WML患者左额区与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0.479、- 0.324、- 0.288,均P<0.01);右额区与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力、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0.324、- 0.272、- 0.459、-0.382、- 0.352,均P<0.05);左顶枕区与视空间执行功能及记忆力呈负相关(rs=- 0.287、- 0.270,均P<0.05);右顶枕区与记忆力、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366、- 0.289、- 0.260、- 0.307,均P<0.05);左颞区与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248、- 0.372、- 0.608,均P<0.05);右颞区与抽象及定向力呈负相关(rs=- 0.525、- 0.465,均P<0.01);右基底节区与定向力及记忆力呈负相关(rs=- 0.455、- 0.275,均P<0.01);左基底节区与MoCA各子项无相关性。结论WML患者额区及顶枕区白质病变最严重,这两个区域病变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范围也最广。

  • 标签: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