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作者: 王晓萍 陈玉琴 张曦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预防口腔科,重庆 401120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重庆 401120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20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
  • 简介:摘要快速有效的止血和创面愈合对于挽救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的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材料效果有限,存在组织黏附效果不理想、免疫原性,二次损伤和感染风险等局限性,故亟待开发新型高效的材料。蛋白基水凝胶因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可注射、机械性能可调、可湿粘接,在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蛋白基水凝胶的定义及各种蛋白基水凝胶止血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面修复领域应用蛋白基水凝胶提供参考。

  • 标签: 止血 伤口愈合 蛋白质基水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眼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患者房水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寻找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为青光眼性视神经保护的可能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入院治疗的PAACG患者共88例(88眼)。根据PAACG患者的眼压将88个选定的样本分为2组:A组36个样本,眼压≥50 mmHg(1 mmHg=0.133 kPa);B组52个样本,眼压≤21 mmHg。以上样本被分为2个队列:发现队列(A组26个样本;B组37个样本)和验证队列(A组10个样本;B组15个样本)。分别通过数据独立采集(DIA)方法和平行反应监测(PRM)方法分析房水蛋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本研究从发现队列的A、B组中63个房水样本中共检测出636个蛋白,去除默认蛋白后得到506个蛋白用于后续分析,其中51个蛋白在发现队列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在这51个差异蛋白中,A组存在17个蛋白表达上调,B组存在34个蛋白表达上调。抽取上述51个差异蛋白中APOA2、TIMP1、LRP2和VASN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这4个差异蛋白在发现队列及验证队列中保持一致。结论:PAACG患者房水中差异蛋白的表达与炎症反应以及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重塑、神经损伤相关,可能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以及视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水 差异蛋白 眼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和足月儿母乳来源外泌体(breast milk extracellular vesicles,BM-EV)的蛋白组学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出生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各3例,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初步鉴定外泌体特征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定量分析,筛选出早产儿BM-EV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蛋白(差异倍数≥1.5且P<0.05),并进行GO和KEGG功能预测及相关信号通路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以Pearson相关分析描述样品间蛋白定量值的相关性。使用t检验比较2组样本间蛋白丰度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多重校正。应用超几何分布检验,筛选出差异蛋白中显著富集的GO和KEGG通路条目。结果(1)早产和足月组初产母亲分别为3例和1例。足月儿和早产儿BM-EV存在标记性蛋白分子分化簇9、分化簇81和热休克蛋白70。(2)6个样本组间可比性较好,组内重复性较高,样品间蛋白定量值的相关性最高达0.99。早产和足月儿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21%和19.72%,且早产样本的变异系数比较集中。(3)鉴定得到945种蛋白。早产与足月儿BM-EV之间存在156种差异蛋白,其中在早产儿BM-EV中有83种上调。早产儿BM-EV中丰度值前3位的蛋白分别为补体C4a、脂肪酸合成酶和硬化蛋白结构域蛋白-1。(4)GO功能预测中富集度最高的生物过程或细胞成分主要集中在血红蛋白和糖原的合成,参与免疫突触的构成,Fc γ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吞噬作用等。KEGG信号通路相关性最高的通路为核糖体相关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和Fc 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等。结论早产儿BM-EV中显著上调的差异蛋白可能通过参与调节早产儿的免疫、胃肠道功能和能量代谢过程,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乳,人 外泌体 细胞外囊泡 蛋白质组学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沙坦钾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对减少腹透液蛋白丢失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92例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CAPD治疗及ESRD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氯沙坦钾药物以及贝前列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24 h腹透液蛋白总量、血清白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治疗前下降,血清白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治疗前下降,血清白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24 h腹透液蛋白量、血尿素氮、血肌酐较对照组下降,血清白蛋白量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能减少腹透液蛋白的丢失,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腹膜功能,减少腹透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膜透析 氯沙坦 贝前列素钠 透析液 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大部分出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1%~17%的患者会发生慢性化,6%~10%可出现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或需要进行肝移植。2019年我国DILI发生率为23.8/10万人年,远高于西方国家,因此对DILI的研究不容忽视。本文对近年来DILI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DILI新型诊断标志物、DILI遗传易感性、特异质型DILI体内外模型、慢性DILI的诊断、DILI治疗方案、DILI预后模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肝损伤等,旨在为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鉴别 药物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征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21年1月因DILI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DILI临床表现和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DILI的临床特征。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DILI患者出现死亡/肝移植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DILI患者共616例,男性139例(22.6%),女性477例(77.4%);中位年龄56(47,64)岁,范围18~80岁;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和/或保健品者345例(56.0%),西药者148例(24.0%),中药和/或保健品+西药者123例(20.0%);42例(6.8%)出现死亡/肝移植,其中肝移植3例,以肝病为直接死因者19例,死因与肝病无关者20例。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尿色加深和腹胀发生率、重度肝损伤发生率和死亡/肝移植发生率均较高[71.9%(100/139)比60.0%(286/477),P=0.010;28.8%(40/139)比18.7%(89/477),P=0.010;46.8%(65/139)比40.5%(193/477),P<0.001;15.1%(21/477)比4.4%(21/139),P<0.001]。男性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女性,而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血肌酐水平低于女性(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高、白蛋白低、总胆汁酸高、血肌酐高、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为DILI患者死亡/肝移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不同性别DILI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男性DILI患者胆汁淤积更明显,病情严重程度更高,死亡/肝移植更常见。男性、年龄较高、白蛋白低、总胆汁酸高、血肌酐高、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者更易出现死亡/肝移植,临床应予重视。

  • 标签: 药物毒性 性别因素 疾病特征 药物性肝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EIF4G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探究其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EIF4G1在肿瘤中的表达量与预后意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人胰腺癌细胞系的EIF4G1表达水平。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低表达细胞系,分别为敲减#1,敲减#2与对照;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过表达细胞系,为过表达与空载;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胰腺癌的增殖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EIF4G1敲减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mTOR)通路的变化,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结果多个数据库显示EIF4G1在胰腺癌中表达量升高,与胰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低表达组PANC-1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0.85±0.03、0.92±0.05比1.35±0.04,t=22.160、14.670,P<0.01);低表达组PA-TU-8988T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5、0.99±0.04比1.99±0.07,t=26.740、29.390,P<0.01);低表达组PANC-1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91.00±7.55、107.00±7.00比147.70±21.83,t=4.250、3.07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137.00±16.09、147.30±13.50比222.70±18.50,t=6.050、5.70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5±0.14比1.21±0.10,t=4.360,P<0.01);过表达组BxPC-3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0.01比0.69±0.07,t=10.84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27.30±14.57比81.33±10.26,t=4.470,P<0.05);过表达组BxPC-3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05.70±13.58比47.00±7.55,t=6.540,P<0.01)。低表达组PANC-1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NC-1细胞(1.00±0.12比0.55±0.19、0.54±0.19,t=3.480、3.45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TU-8988T细胞(1.00±0.05比0.57±0.14、0.49±0.09,t=5.140、8.410,P<0.01)。结论EIF4G1在胰腺癌中上调,可能通过mTOR通路促进胰腺癌的增殖。

  • 标签: 胰腺癌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增殖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脑小血管病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常见原因。脑白质改变特别是脑白质高信号是脑小血管病最为常见和典型的影像学标志物。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发现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的下降相关。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脆弱的关系、白质高信号的大小、部位及动态演变与脑小血管病伴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功能磁共振影像研究提示脑小血管病伴认知障碍患者脑白质改变与结构网络连接存在异常。结构网络因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用于定量分析。扩散张量成像及多维参数的结构网络定量测量研究发现,白质高信号区存在结构网络完整性破坏、网络连接效率下降、连接中断的改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究能对脑小血管病伴认知障碍患者白质高信号及结构网络异常做出及早预测。这些研究为脑小血管病伴认知障碍患者早期白质异常微小改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就近几年脑小血管病伴认知障碍患者磁共振白质高信号与脑结构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其早诊断,进而促进其早期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白质高信号 结构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收治入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186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62),记录各组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白细胞计数、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PCT、CRP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时记录研究对象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Cox回归分析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F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运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不同AFR水平下的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FR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脓毒性休克患者数量、机械通气以及APACHEⅡ、SOFA评分、血乳酸、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P<0.05),而白蛋白、AFR则明显降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F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0。当AFR截断值为7.64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5.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FR>7.64组患者预后较好。Cox回归分析显示AFR、APACHEⅡ评分以及脓毒性休克的存在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AFR与APACHEⅡ评分强相关(r=-0.462,P<0.001)。结论AFR作为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生物标志物,对于脓毒症患者28d死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 28 d死亡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的变异状态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初诊的44例WM患者的血液和/或骨髓样本,通过直接测序确定主克隆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的序列分析,描述WM患者IGHV-IGHD-IGHJ基因的使用特征。结果在44例患者中,IGHV3基因家族的使用率最高,该结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相似,主要使用的片段为IGHV3-23(20.45% vs. 15.44%)及IGHV3-74(11.36% vs. 7.35%),其次为IGHV4基因家族(15.91% vs. 24.26%)。但使用IGHV4家族与预后无相关性。以98%作为IGHV变异状态的截断值,仅5例患者IGHV无变异,且与预后无相关性。根据X-tile分析,选择将92.6%作为WM患者IGHV变异状态的截断值,26例(59.1%)IGHV无变异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P<0.05),无进展生存期(P<0.05)及OS(P<0.05)与IGHV变异组相比均显著缩短。结论患者IGHV-IGHD-IGHJ的使用特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相似,但使用IGHV4家族与预后无相关性。此外,98%可能并不适用于区分WM患者的IGHV变异状态。

  • 标签: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基因变异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青年缺血性卒中因其病因的多样性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卒中的最常见病因,但其他或不明病因也并不少见。文中报道1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青年卒中的病因诊断的认识。患者为22岁男性,急性起病,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经积极查找病因,实验室及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有遗传性易栓症(蛋白C、蛋白S缺乏),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患者心肌致密化不全。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心肌 成年人(19-44) 栓塞
  • 简介:摘要听觉惊跳反射是机体受到惊吓声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反射,刺激类型与反应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及刺激与输出反应之间具有短暂的延时性。基于听觉惊跳反射的模型验证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耳鸣模型动物的验证中,此外听觉惊跳反射行为在高级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同样十分广泛,包括情绪、认知功能和不同类型感觉信息的调控等。本文就听觉惊跳反射的定义、参与的神经通路、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相关性,以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就诊,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的258例患者。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根据结果分为CFR<2.0组和CFR≥2.0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相关性分析确定FAR与CFR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MVD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预测CMVD发生的指标。结果与CFR≥2.0组相比,CFR<2.0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肌酸激酶显著降低(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R、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516、-0.325和-0.485,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高FAR是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R、纤维蛋白原预测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9(95%CI:0.597~0.716)、0.613(95%CI:0.553~0.61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4%、6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9%、60.6%。结论FAR是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 简介:摘要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 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种复合物,已被证实参与了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发生、发展,其激活机制非常复杂,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以及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 mtDNA)的积累会激活NLRP3炎症小体,但线粒体在NLRP3炎症小体介导ALI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远不止如此,阐明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肺损伤激活线粒体-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完整机制可能为未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就NLRP3炎症小体的结构、线粒体-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机制及其在ALI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为ALI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线粒体
  • 简介:摘要主动脉瘤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目前无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控制疾病进展,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式,但手术的风险较高,并发症也较多,因此,深入研究主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并针对机制开发防治主动脉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稳定且能够模拟主动脉瘤发病进程的精准动物模型是主动脉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基本保障。目前主动脉瘤的建模方法较多,各有特色,本文就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优缺点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病理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Semm ferritin,SF)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患者进行SF、Hs-CRP检测,将患者分2组,2型糖尿病组55例(研究组),非糖尿病组45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铁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了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铁负荷和炎性反应成正相关,有效改善患者炎性状态,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血清铁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究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组织5例,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REB3L1在另外12对匹配的骨肉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IHC验证CREB3L1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公共数据中骨肉瘤队列中CREB3L1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临床采集的5对匹配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分析共发现1 809个差异表达基因(|FC|>1.5,P<0.01),其中有1 111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升高,697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蛋白分解代谢、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参与胶原蛋白生物合成、修饰和降解,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形成等多个通路的基因在骨肉瘤中显著富集,其中CREB3L1等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明显。RT-qPCR分析匹配的骨肉瘤及对应正常骨组织中CREB3L1的mRNA表达表明(n=12),大部分标本中(9/12)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骨组织(4.408±3.230比1.000±0.000,t=2.256,P<0.05);IHC表明,CREB3L1在骨肉瘤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表达高于正常骨组织(细胞质:2.750±1.290比1.750±0.683,t=2.739,P<0.05;细胞核:2.125±0.806比1.250±0.775,t=3.130,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REB3L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负相关(P<0.01,P<0.001);通过比较有和无肺转移患者病例中CREB3L1细胞核IHC评分,CREB3L1在有肺部转移肿瘤细胞核内表达量高于非转移者(2.500±0.527比1.700±0.949,t=2.331,P<0.05)。结论CREB3L1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骨肉瘤 细胞外基质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病理医师对其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1例PAP(32例继发性,159例获得性)病例,查询相关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电镜观察,并结合二代测序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PAP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呈网格状、铺路石症或地图样改变。组织学主要以肺泡腔内无定形嗜伊红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阳性。部分继发性PAP中常伴有肺间质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组织细胞沉积、胆固醇结晶裂隙形成,甚至可见二氧化硅折光颗粒或矽结节等其他非经典组织学改变。电镜下肺泡腔内蛋白样物质、肺泡Ⅱ型上皮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内均可见电子密度的环层小体。二代测序病例出现MUC19、FADS6、KRTAP5-8、Senataxin、SKIDA1等基因的突变。属于良性病变,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结论活检组织标本较小、继发性PAP形态不典型及病理医师对非肿瘤性病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仍有相当比例的漏诊,特别是在没有临床提示的情况下,病理医师需提高警惕,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 作者: 彭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3期
  • 机构: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40041
  • 简介:免疫球蛋白本质上为动物蛋白,具备一定程度的抗体活性,一般在血浆中相对较多,在人体其他体液、组织液中同样有所分布,例如脑脊液、尿液中。人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通常在γ-球蛋白中含量较多,可分成IgG、IgA、IgM、IgD、IgE五种。免疫球蛋白在临床免疫检测中极为重要,可作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判断指标,为自身免疫病治疗方案的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的6 MV X射线局部照射Wistar大鼠,照射后第3、5、7、14天处死大鼠,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25、30 Gy照射后第3、5、7、14天大鼠食管的病理变化。观察不同照射组放射性射线照射后大鼠1~2周内每日进食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经25、30 Gy射线照射均未出现死亡,30 Gy组大鼠全部出现食管损伤,第7天时损伤程度最重,病理评分5.00±0.75、进食量为0 g,第14天时损伤程度减轻,进食量恢复至接近照射前。结论Wistar大鼠经6 MV X射线30 Gy剂量单次照射食管可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照射后第7天为急性损伤期理想观察时间,之后损伤逐渐减轻,第7~14天可选择时间作为愈合修复阶段的观测点。

  • 标签: 大鼠,Wistar 放射性食管炎,急性 模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