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通过双向性研究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123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度普利尤单抗的疗效及安全。主要指标为治疗前、治疗4、8、12、16周的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峰值数字评定量表(NRS)、以患者为导向的湿疹测量评分(POEM)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各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类型皮损及不同IgE水平患者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基于稳健标准误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23例AD患者中,107例纳入疗效分析,85例(79.44%)完成了至少4周治疗,其中6例(7.06%)达EASI75,23例(27.06%)达EASI50,EASI、NRS、POEM、DLQI评分(10.41 ± 6.72、4.12 ± 1.74、8.60 ± 4.29、7.81 ± 4.38)均显著低于治疗前(18.08 ± 10.69、7.21 ± 2.01、16.88 ± 5.74、12.95 ± 5.95),均P < 0.001。共47例(43.93%)完成了至少16周治疗,28例成人患者中23例(82.14%)、19例青少年及儿童中17例(89.47%)达EASI75及以上;治疗4、8、12、16周EASI、NRS、POEM、DLQI评分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且第4、8、12、16周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前一相邻时间点(均P < 0.05)。治疗4周时,伴结节痒疹的AD患者EASI评分改善率显著低于不伴者(U = 151.00,P = 0.006),而伴不伴干皮症的AD患者间EAS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6周时,不同类型皮损患者间EAS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基于稳健标准误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第16周时EASI改善程度皮疹类型无关(β = 3.20,P = 0.075),和年龄(β = -0.22,P = 0.030)、成年与否(β = 9.54,P = 0.049)、直系亲属家族史(β = 7.46,P = 0.017)具有相关;NRS评分改善程度皮疹类型(β = 0.55,P = 0.032)、年龄(β = -0.04,P = 0.033)、体重(β = -0.05,P = 0.020)、成年与否(β = 2.06,P = 0.003)、是否合并使用抗组胺药物(β = -1.91,P = 0.001)具有相关。不良反应:123例患者中,6例(4.88%)发生结膜炎,2例(1.63%)出现面部红斑。不良事件:1例右前额出现白癜风样改变,3例分别因过敏紫癜、双上肢周围神经远端轴索损害、癫痫停药,度普利尤单抗的相关不确定。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AD疗效显著,总体安全好,可作为传统治疗欠满意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生物制剂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度普利尤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非单纯阑尾炎的有效安全。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例资料,共计387例。应用吗啉硝唑+依替米星二联抗生素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倾向评分匹配,另外54例使用奥硝唑+左氧氟沙星二联抗生素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实验组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三种炎症指标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控制急性非单纯阑尾炎造成的腹腔感染,体现了较好的有效安全

  • 标签: 阑尾炎 外科手术,微创性 吗啉硝唑 急性厌氧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激动剂长方案GnRH拮抗剂方案应用于中国不孕患者辅助生殖治疗中的有效安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CBM、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纳入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由两名经方法学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价及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RCT,共2335例中国不孕患者,年龄为29.0~38.9岁,不孕年限为3.8~6.8年。纳入研究偏倚风险为中到高。在中国不孕患者中,应用GnRH激动剂长方案GnRH拮抗剂方案相比获卵数更多(MD=0.60,95% CI=0.07~1.13,P=0.030)。而两种方案的MⅡ卵率(RR=1.03,95% CI=0.99~1.07)、受精率(RR=1.02,95% CI=0.99~1.05)、可移植胚胎数(MD=-0.05,95% CI=-0.15~0.04)、优质胚胎率(MD=-0.17,95% CI=-0.66~0.33)、种植率(RR=0.96,95% CI=0.80~1.15)和临床妊娠率(RR=1.07,95% CI=0.93~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安全方面,应用两种方案的周期取消率(RR=1.74,95% CI=0.98~3.10)和流产率(RR=1.08,95% CI=0.68~1.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GnRH激动剂长方案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GnRH拮抗剂方案(RR=2.77,95% CI=1.59~4.81,P<0.001)。结论在中国不孕患者中,GnRH拮抗剂方案相比,应用GnRH激动剂长方案可能增加获卵数,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风险。而在MⅡ卵率、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周期取消率和流产率上,尚不能认为两种促排卵方案存在差异。

  • 标签: 控制性卵巢刺激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 中国不孕患者 有效性 安全性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M受体阻滞剂治疗非神经源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筛选有关经皮胫神经电刺激M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分析其安全和有效。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后纳入11项临床研究,包括10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共纳入患者605例,其中经皮胫神经电刺激组309例,M受体阻滞剂组2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M受体阻滞剂治疗非神经源OAB,在24 h排尿次数(MD=-0.06,95%CI -1.67~1.54)、24h急迫尿失禁次数(MD=0.04,95%CI-0.46~0.54)、膀胱过度活动问卷简表的症状评分(MD=0.37,95%CI -0.02~0.76)、生活质量评分(SMD=0.32,95%CI -0.06~0.69)改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较M受体阻滞剂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OR=1.97,95%CI 1.16~3.36,P<0.05)、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0.24,95%CI 0.12~0.48,P<0.0001)。结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M受体阻滞剂在改善非神经源OAB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当,但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Meta分析 膀胱过度活动症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 M受体阻滞剂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老年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77.14%)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29%)显著升高(χ2=4.20,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癫痫症状改善均优于治疗前(t=16.18、11.18、9.38、5.54,均P < 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均低于对照组[(0.58±0.35)次/年(1.24±0.72)次/年,t=11.18,P < 0.001;(2.25±1.16)min/次(3.42±1.34)min/次,t=6.69,P <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MoC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11.36、-16.44、7.68、-10.25,均P < 0.05),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23±2.67)分(10.26±3.86)分,t=3.82,P < 0.05],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27.34±2.47)分(24.06±2.36)分,t=-5.68,P < 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 > 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老年脑卒中继发性癫痫疗效显著,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安全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卒中 癫痫 丹参多酚酸盐 拉莫三嗪 认知功能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呋喹替尼对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呋喹替尼胶囊,1次/d,5 mg/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效果。统计患者近期抗肿瘤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安全,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99例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治疗2个周期,客观缓解率(ORR)为22.22%(22/99)、临床控制率(CCR)为75.76%(75/99);治疗后患者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99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大多为Ⅰ~Ⅱ级,Ⅲ~Ⅳ级不良反应较少,最常见的Ⅰ~Ⅱ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45.45%,45/99)、手足综合征(40.40%,40/9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6.36%,36/99);随访12个月,失访5例,随访率为94.95%,其余94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2个月(95% CI 3.57~8.7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41个月(95% CI 4.85~11.14个月)。结论呋喹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老年晚期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好,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生存状况良好,且不良反应可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呋喹替尼 老年人 疗效 安全性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mpMRI)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分区进行个体化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28例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5(49~83)岁。中位tPSA 9.87(4.1~89.0)ng/ml,其中<10 ng/ml 102例(44.7%),10~20 ng/ml 108例(47.4%),>20 ng/ml 18例(7.9%)。228例中,186例(81.6%)行mpMRI检查,PI-RADS 1~2分32例(14.0%),3分47例(20.6%),4分66例(28.9%),5分41例(18.1%)。局麻或静脉麻醉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TB)和系统穿刺(SB)。未行mpMRI检查和PI-RADS 1~2分者共74例仅行系统穿刺(SB组),PI-RADS 3~5分者154例行认知融合靶向穿刺+系统穿刺(TB+SB组)。超声下拟合PI-RADS分区,每层选择左右侧叶的前移行区、后移行区、前外周带、后外外周带、中央区或后内外周带共10个分区,每个分区穿刺1针共10针;前列腺矢状位长度<3 cm者,穿刺1个层面及左右尖部各2针,共14针;3~6 cm者,穿刺2个层面,共20针;>6 cm者,穿刺3个层面,共30针。对于PI-RADS 3~5分的病灶,每个病灶再靶向穿刺2针。记录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SB组和TB+SB组的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差异。结果本研究228例中,穿刺1、2、3个层面分别为46、148、34例,穿刺病理确诊前列腺癌131例(57.5%),其中csPCa 91例(39.9%)。TB+SB组前列腺癌检出率61.0%(94/154)高于SB组50.0%(37/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TB+SB组csPCa检出率46.8%(72/154)高于SB组25.6%(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TB+SB组中,单独TB的csPCa检出率44.8%(69/154)显著高于单独SB的33.8%(52/154)(P=0.047)。单独SB漏诊前列腺癌7例(4.5%),少于单独TB漏诊的18例(11.7%)(P=0.022),但单独SB漏诊csPCa 20例(13.0%),多于单独TB漏诊的3例(1.9%)(P<0.001)。37例发生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1级29例(12.7%),2级7例(3.1%),3级1例(0.4%)。结论基于mpMRI PI-RADS v2分区的经会阴前列腺个体化穿刺安全可靠,结合认知融合穿刺,可以提高caPCa检出率。系统穿刺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可以检出靶向穿刺漏诊的前列腺癌。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前列腺穿刺 多参数磁共振 靶向穿刺 系统性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光敏蛋白PsCatCh2.0转染至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rd1小鼠视网膜1年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对光反应、视网膜炎症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雄性rd1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各12只。rd1实验组小鼠鼻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玻璃体腔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2-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PsCatCh2.0-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1.5 μl,2周后颞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重组病毒。注射后1年,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表达PsCatCh2.0的RGC对光反应;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PsCatCh2.0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评估重组病毒的转染效率,并计数RGC;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中核因子(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注射重组病毒后1年,表达PsCatCh2.0的RGC产生的电流约为30 pA。PsCatCh2.0-EGFPRGC呈共定位表达;少量无长突细胞共定位,几乎不与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共定位。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小鼠RGC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35、0.05,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以及TNF-α、IL-6 mRNA表达均低于rd1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5.91、5.78,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中呈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数量少于rd1对照组,Bax mRNA表达低于rd1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P<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AV2/2-CMV-PsCatCh2.0-EGFP后1年,表达PsCatCh2.0的RGC仍可产生光电流;长期转染表达PsCatCh2.0对RGC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也不增加视网膜的炎性反应。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色素性视网膜炎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PsCatCh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立硼罗软膏(克立硼罗)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安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网及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截至2022年3月),收集克立硼罗治疗儿童A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应用改良Jadad量表和NOS量表分别对RCT和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接受克立硼罗治疗患儿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数据,采用Stata 15软件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结果共8项研究(RCT和前瞻队列研究各4项)纳入分析,接受克立硼罗治疗的患儿共1 855例(年龄3个月~17岁)。8项研究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质量。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AD患儿应用克立硼罗治疗14~28 d的有效率为46%[95%置信区间(CI):32%~61%];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95%CI:19%~38%);因不良事件终止治疗的发生率为1%(95%CI:0~2%)。克立硼罗引发的不良事件多为局部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疼痛、瘙痒、皮炎、感觉异常、局部感染等。报道用药部位疼痛的研究占7/8,用药部位疼痛发生率为17%(95%CI:11%~24%)。不良事件多为轻中度,大多可自行缓解。发生严重不良事件8例(0.4%),其中7例治疗药物无关。结论克立硼罗治疗儿童轻中度AD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儿童 有效性 安全性 meta分析 克立硼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引导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FIGLTR)的短期效果与安全。方法以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腹腔镜、肝脏肿瘤、肝脏切除术、indocyanine green、fluorescence imaging、laparoscopic、liver tumor、hepatectomy为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在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对总体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10篇文献,803例患者,其中FIGLTR组341例,非FIGLTR组462例。本荟萃分析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荟萃分析结果发现,非FIGLTR组相比,FIGLTR组的手术时间(MD=-22.61,95%CI:-34.20~-11.03,P<0.001)、术中出血量(MD=-49.17,95%CI:-84.99~-13.36,P<0.01)、住院时间(MD=-0.89,95%CI:-7.72~-0.06,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5,95%CI:0.34~0.87,P<0.05)均减少,R0切缘率(OR=8.80,95%CI:1.96~39.44,P<0.05)增加。但两组在肝门阻断时间和输血率的比较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为腹腔镜肝脏肿瘤精准切除提供了新途径,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腹腔镜检查 Meta分析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遗传视网膜疾病(IRD)是一组严重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可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是儿童及工作年龄人群不可逆盲重要病因。基因治疗是临床上全新治疗手段,同时也是IRD目前唯一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仍存在风险,如何在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管理,降低治疗的潜在风险是保障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针对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为了规范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我国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化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应用。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基因治疗 围手术期管理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顽固PCV伴浆液PED患者73例73眼。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将患眼分为2 mg阿柏西普组38眼和4 mg阿柏西普组35眼,分别采用2 mg或4 mg阿柏西普进行玻璃体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改为按需给药。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和6个月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测各组PED高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对数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并比较2个组患眼眼压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2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3例完成随访,占86.84%,4 mg阿柏西普组最终30例完成随访,占85.71%。2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79.24±95.50)和(280.09±120.50)μm,BCVA分别为0.68±0.27和0.51±0.19,CMT分别为(393.96±100.81)和(291.70±44.09)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注射前及末次随访时PED高度分别为(393.07±93.76)和(278.63±145.07)μm,BCVA分别为0.66±0.31和0.48±0.22,CMT分别为(377.43±79.61)和(284.67±84.88)μm,各自组内注射前后BCVA、PED高度和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g阿柏西普组在注射后1个月时CMT显著低于2 mg阿柏西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眼压升高等药物、注射相关的严重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对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PCV伴浆液PED,改善视网膜的解剖学结构,提高视力,4 mg阿柏西普可加快CMT和PED恢复。

  • 标签: 息肉 脉络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脱离,浆液性 玻璃体注射 重组融合蛋白/治疗 疗效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取出部分脱载冠状动脉支架的安全和有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冠状动脉支架部分脱载的6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尝试取出脱载支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诊断信息,记录支架取出的成功率,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记录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6例支架部分脱载的患者,男性3例(3/6),年龄49~68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4/6),稳定型心绞痛2例(2/6)。所有患者均成功将部分脱载的冠状动脉支架取出体外。除1例患者放弃再次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外,另外5例均成功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无死亡病例,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取出部分脱载的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安全有效。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脱载 双指引导管对吻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纳布啡单一及复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的安全及有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布啡组(N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舒芬太尼+纳布啡组(NS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连接镇痛泵。药物配比:N组为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0.1 mg/kg ,S组为舒芬太尼2 µg/kg+托烷司琼0.1 mg/kg,NS组为舒芬太尼1 µg/kg+纳布啡1 mg/kg+托烷司琼0.1 mg/kg。记录3组产妇术后6、12、24 h切口痛和宫缩痛VAS评分,术后24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术后24 h内初乳分泌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镇痛满意率;检测N组产妇镇痛期间母乳中纳布啡浓度。结果3组产妇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术后24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初乳分泌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产妇各时点宫缩痛VAS评分低于N组、S组(P<0.05),镇痛满意率高于S组(P< 0.05),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少于N组、S组(P<0.05);N组和S组产妇各时点宫缩痛VAS评分、镇痛满意率、术后24 h内PCS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共5例产妇镇痛期间取到足量母乳,母乳中均未检测出纳布啡。结论纳布啡和舒芬太尼联合使用能减轻剖宫产术后宫缩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纳布啡 舒芬太尼 患者自控皮下镇痛 剖宫产
  • 作者: 朱依敏 高悦 乃东红 胡琳莉 靳镭 钟影 武泽 郝桂敏 伍琼芳 管一春 姜宏 张翠莲 刘敏利 王晓红 滕晓明 段金良 李理然 张玥 叶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杭州 310006,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 510006,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生殖医学科,南宁 53002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郑州 45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武汉 430030,成都西囡妇科医院生殖专科,成都 610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昆明 650034,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石家庄 050000,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南昌 330006,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郑州 45005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源卵泡刺激素(uFSH)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控制促排卵中的有效安全和费用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队列研究。数据来自全国16家生殖中心,所收集周期的取卵时间为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使用uFSH(uFSH组)或rFSH(rFSH组)作为起始促性腺激素(Gn)进行控制促排卵,并使用体外受精(IVF)和(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进行受精的新鲜周期。由于同一患者可多次接受IVF周期治疗且在同一中心内进行的周期间不独立,故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纳入调整的变量包括年龄、体质指数、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不孕原因、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移植胚胎数、Gn使用天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2 061个新鲜周期进行分析。在有效方面,当控制不平衡的基线特征后,rFSH组相比,uFSH组的高获卵数(定义为获卵数>15个)率显著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方案:OR=0.642,P<0.0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OR=0.556,P=0.001)。对比于rFSH组,无论激动剂方案还是拮抗剂方案,uFSH组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每移植周期的活产率均显著增加(OR=1.179、1.169,P均<0.01)。在安全方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激动剂方案中,rFSH组相比,uFSH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显著降低(OR=0.644,P=0.002);在所有方案中,uFSH组rFSH组的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差异均不显著(P=0.890、0.470)。在费用方面,rFSH组相比,uFSH组的人均Gn总花费降低(P<0.01),rFSH组的预计成本为6 734元,uFSH组为3 880元。结论对于接受控制促排卵的患者,uFSH相对于rFSH在安全和经济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卵泡刺激素 妊娠率 超排卵 治疗结果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经济学,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安全。方法回顾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非醒后卒中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55例(60.5%),年龄(63.0±8.53)岁,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48例(18.7%)为WUS,208例(81.3%)为非WUS;186例(72.7%)转归良好,70例(27.3%)转归不良。醒后卒中组非醒后卒中组90 d转归良好率(79.2%对71.2%;χ2=1.260,P =0.262)、sICH发生率(4.2%对5.3%;χ2=0.102,P =0.750)以及90 d病死率(2.1%对3.4%;χ2=0.000,P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670,95%置信区间1.453~1.919;P<0.001)以及发现症状到静脉溶栓时间(优势比1.007,95%置信区间1.000~1.015;P=0.04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WI-FLAI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安全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当。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吉奥组和奥沙利铂组,每组44例。奥沙利铂组予以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治疗,替吉奥组予以替吉奥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PS)评分、不良反应、生存率。结果替吉奥组总有效率(84.09%,37/44)高于奥沙利铂组(61.36%,27/44),P<0.05。治疗后,替吉奥组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低于奥沙利铂组(P<0.05)。替吉奥组CD3+、CD4+高于奥沙利铂组(P<0.05),替吉奥组KPS评分高于奥沙利铂组(P<0.05)。替吉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5%,9/44)奥沙利铂组(29.5%,13/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2年生存率(81.82%,36/44)高于奥沙利铂组(54.55%,24/44),P<0.05。结论替吉奥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胃癌患者效果确切,可改善免疫功能,调节肿瘤标志物表达,治疗安全良好,可改善机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远期预后效果。

  • 标签: 胃癌 替吉奥 奥沙利铂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和安全。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白癜风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他克莫司组和激光照射组,每组55例。激光照射组予以308 nm准分子激光,他克莫司组予以他克莫司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比较两组疗效、色素白斑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VASI)、炎因子水平。结果他克莫司组总有效率(94.55%,52/55)高于激光照射组(81.82%,45/55),P<0.05;他克莫司组色素消退时间、白斑消退时间均短于激光照射组(P均<0.05)。治疗后,他克莫司组VASI评分低于激光照射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低于激光照射组(P均<0.05)。他克莫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5%,3/55)及复发率(3.70%,2/54)激光照射组(9.09%,5/55;13.46%,7/52)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他克莫司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患者,可提高疗效,调节炎因子表达,改善临床症状,避免复发,且具有安全

  • 标签: 白癜风 308 nm准分子激光 他克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