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中医内科门诊治疗的52例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辨证治疗,从而观察该方的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痊愈26例(占50%),显效13例(占25%),有效8例(占15.4%),无效5例(9.6%),总有效率90.4%。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辨证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湿中阻 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0例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诊断的70例老年性BPPV患者,其中后半规管BPPV52例(74.29%),水平半规管12例(17.14%),混合型6例(8.57%)。后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Epley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Lempert复位法,混合型采用联合手法复位。结果随访3月时治愈57例(81.42%),有效9例(12.86%),无效1例(1.43%),复发3例(4.29%)。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法复位老年性BPPV患者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患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方法将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治疗总有效概率更高,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温胆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PC-BPPV患者的资料,根据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确诊为PC-BPPV,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对行Epley手法治疗1次无效者间隔7d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Semont;完成治疗后随访观察总有效率。结果2种手法复位相结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效率提高。结论结合病史,根据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对PC-BPPV患者进行诊断并采用相应2种手法复位相结合的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眩晕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苓桂术甘汤加减在内耳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内耳眩晕症患者86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西药进行对症的治疗,观察组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的有效率79.1%,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好,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鸣,眩晕症状,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苓桂术甘汤 加减 内耳眩晕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风池、天柱配合艾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影响,探讨针刺风池、天柱配合艾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在针刺双侧风池、天柱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针刺风池、天柱配合艾灸能有效改善脑部供血,缓解眩晕症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风池、天柱配合艾灸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晕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针刺 艾灸 椎-基地动脉缺血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对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放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门诊治疗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治疗,一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及纤维蛋白原情况。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长春西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长春西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丹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治疗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临床效果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天麻素注射液 脑供血不足 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与联合组,分别给予银杏达莫单药治疗及银杏达莫加氟桂利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单药组(83.72%),治疗后联合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单药组(P<0.05)。结论与单用银杏达莫相比,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氟桂利嗪 银杏达莫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48例,按照数字表诀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疾病时,可根据患者不同致病因子,对症配比补阳还五汤加减给予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补阳还五汤加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6例后半规管(P-SC)合并水平半规管(H-SC)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间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诊断的26例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P-SC的BPPV采用改良Epley法复位,H-SC采用Lempert法复位。结果治疗后随访1月时治愈19例(73.08%),有效4例(15.38%),无效1例(3.85%),复发2例(7.69%)。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法复位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安全有效,准确定位受累半规管的侧别及位置是复位成功的前提。

  • 标签: 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诊眩晕症的患者58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随后采取随机数字的方法将这58例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天麻素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9例。其中天麻素治疗组患者采取天麻素药物治疗,而联合治疗组患者则采取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等情况显著优于天麻素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异丙嗪 丹红注射液 急诊眩晕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9月在我院进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接受天麻素注射液和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55%,经χ2检验知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437,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用药的选择依据。

  • 标签: 天麻素注射液 注射用血塞通 缺血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盐酸异丙嗪与培他司汀、丹参用于眩晕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联合用药的不同将2014年5月-2016年5月入院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各60例的实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采用培他司汀和丹参联合葡萄糖注射液用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盐酸异丙嗪用药治疗,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和治愈成功人数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参照组比较,采用盐酸异丙嗪联合用药治疗的实验组治愈成功人数比例达96.7%,参照组人数比例为66.6%(P<0.05),实验组对采用盐酸异丙嗪联合培他司汀和丹参用药治疗效果满意率达93.3%,参照组对常规用药满意度为70%。结论对眩晕症患者采用用盐酸异丙嗪联合培他司汀和丹参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助于治愈患者,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2,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盐酸异丙嗪 培他司汀 丹参 联合用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探究其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中选取42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2例患者实行均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1例。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心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明显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结论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耳石复位法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