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肝脏孤立性髓外浆细胞(SEP)的超声、CT及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Gd-EOB-DTPAMRI)影像学检查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7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例肝脏SE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超声造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后患者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1月12日。影像学检查记录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密度或信号、强化特征、继发表现。记录手术治疗情况、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示右半肝s7段探及范围约24mm×19mm的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动脉相迅速增强。腹部CT检查:平扫期右半肝团块状稍低密度影,CT值为34-64HU,边界清楚,邻近肝脏包膜无明显外凸。CT增强检查动脉期示包块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肝右动脉后上段分支走行;门静脉期包块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正常肝实质,CT值为77-102HU;平衡期包块强化程度减低,cT值为41-98HU。动脉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示包块内可见增粗血管影走行;门静脉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示包块与肝右静脉、下腔静脉毗邻,邻近肝右静脉受压移位改变。Gd-EOB-DTPAMRI检查:右半肝稍长T。、稍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其内未见明显脂质成分及出血、钙化。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实质;平衡期强化减低;肝胆期呈低信号,包块与下腔静脉、肝右静脉毗邻,肝右静脉呈受压移位表现,肝脏未见明显肝硬化结节表现。完善检查后,患者行腹腔镜右半肝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 标签: 肝脏肿瘤 髓外浆细胞瘤 断层成像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 简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为临床上罕见的淋巴结外侵犯的非霍奇金淋巴,仅累及脑、脊髓及其附属结构。鉴于该病临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低,诊断难度大,误诊率较高,笔者报告颅眶沟通性原发淋巴1例并文献复习,以期为同类疾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颅眶沟通性肿瘤 神经外科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血管和肝囊肿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图像上的不同表现,探索利用MRCP图像鉴别两者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底在我院证实为肝脏血管的患者共2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证实为肝囊肿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MRCP检查,图像均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观察分析,对血管及囊肿在MRCP图像的表现进行记录。结果实验组诊断肝脏单发血管18例,多发肝血管2例,MRCP表现为无信号18例,表现为极淡薄高信号影1例,表现为淡薄高信号影1例。对照组所有肝囊肿在MRCP图像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高信号影。肝血管和肝囊肿在MRCP图像上的表现具有明显差别。结论MRCP可以作为快速鉴别肝血管与肝囊肿的影像方法。

  • 标签: MRCP 肝血管瘤 肝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自2011~2014年统计我院肺软骨瘤样错构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8例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软骨瘤样错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6例,周围型102例,平均直径1.3cm,形态均较规则,仅12例内部可见明确钙化灶和脂肪成分。结论肺软骨瘤样错构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位于胸膜下,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密度较同样大小的肺癌和炎性结节要高,并且均匀多见,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 标签: 肺软骨瘤样错构瘤X 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在肝血管的临床诊断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肝血管治疗和肝癌治疗的患者各20例,即肝血管组和肝癌组,所有患者全部给予彩超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在彩超上的不同声像特征。结果在灰阶图像和彩超图像中,肝血管主要以高回声、静脉型不丰富血流为主要声像特征;而肝癌则以低回声和高速高阻的动脉型丰富血流为主要声像特征。就诊断准确率而言,肝血管组为90%(18/20),肝癌组为75%(15/20),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来鉴别肝血管和肝癌在回声、血流信号上的不同,从而为患者给予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肝血管瘤 肝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流信号 声像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Partiallyinvolutingcongenitalhemangioma,PICH)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7例PIC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特点及与其他先天性血管的异同。结果本组中男性2例,女性5例。病灶位于肢体5例,位于躯干2例。病灶半球形,质地偏硬,周围有淡色晕环。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5cm。出生后即开始消退,消退时间最短7周,最长48周,平均28周。消退后残留体表面可见扩张紫红色毛细血管,周围有淡色晕环。多普勒超声检查,体为皮下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血供丰富,动脉高流速,低阻抗。MRI检查发现肿块均位于皮下浅筋膜层,边界清楚、信号均匀,T1W呈低信号,T2W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HE染色,镜下可见真皮及真皮下层增生小血管,形成大小不等小叶状结构,或无明显小叶结构,小叶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小叶内部分区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核大小不一、浓染,核/浆比增大,但无明显异型性,有丝分裂像少见。所有标本中,均可见部分内皮细胞胞核凸向管腔,形成特殊的“钉突样”细胞。免疫组化,全部标本CD34、CD31均为阳性表达,GLUT1均为阴性表达。结论PICH的临床表现介于RICH和NICH之间,PICH的病理表现与其他先天性血管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消退稳定后,PICH更接近于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深入研究PICH或有助于揭示先天性血管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