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27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腹泻的患者,在给予常规抗排斥及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配合止泻给药,加强基础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体措施有药物止泻、调整抗排斥药物的剂量、适当补液、抗感染、饮食治疗及健康宣教。结果肾移植术后48h至1个月内腹泻发生率为11%,持续时间2~10天,经药物止泻及调整霉酚酸酯用量和饮食指导后缓解。结论肾移植早期患者腹泻有其特点和原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是最重要的原因,正确评估腹泻,根据腹泻的性质进行饮食指导和药物调整治疗,注意观察治疗用药的效果预防腹泻的并发症是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培菲康 思密达 肾移植术后 腹泻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的心脏病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分类情况的特殊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孕18-24周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IVF-ET妊娠孕妇1129例,分析IVF-ET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表现及分类特征,并对部分检出胎儿心脏病的孕妇选择性进行羊水穿刺术,追踪所有入选孕妇的妊娠过程及胎儿临床结局。结果1129例接受IVF-ET的孕妇中单胎妊娠953例、双胎妊娠176例,共检测胎儿1305个,其中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15例(1.1%,15/1305),临床确诊15例。IVF-ET心脏畸形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1)法洛四联症5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主动脉增宽伴骑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厚。(2)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左心明显缩小,二尖瓣闭锁,右心扩大,肺动脉扩张。(3)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内膜正常十字交叉结构消失,房室共瓣。(4)大动脉共干Ⅰ型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底部仅见1条大血管,短小的肺动脉主干自大动脉发出,并见室间隔缺损。(5)主动脉狭窄及缩窄各1例,超声心动图示1例胎儿主动脉瓣增厚,升主动脉增宽;1例胎儿主动脉峡部狭窄伴狭窄后扩张。(6)肺动脉狭窄2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肺动脉瓣狭窄伴狭窄后肺动脉扩张。(7)室间隔缺损3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室间隔连续中断,断端边缘回声增强。超声漏诊胎儿室间隔小缺损1例,为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结论IVF-ET妊娠胎儿较自然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高,IVF-ET妊娠胎儿与自然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相同。其中以法洛四联症和室间隔缺损最多见。对IVF-ET妊娠胎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全面系统评价IVF-ET妊娠胎儿心脏异常的情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受精 体外 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2-乙酰氨基芴(2-AAF)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经门静脉注射进行同种异体骨髓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通过4,6-二醚基-2-苯基吲哚盐酸化合物(DAPI)标记、免疫组化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检测等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并通过肝组织病理改变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观察MSC移植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2-AAF可导致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移植后1w和3w肝组织病变减轻。移植后1W受体鼠肝、肺及脾脏中均可见DAPI阳性细胞,移植后3w仅在肝损伤大鼠肝内发现DAPI阳性细胞组成的细胞簇,形态与肝实质细胞相近;SRY蛋白检测结果与之一致。干细胞移植后1W,移植组大鼠血清A岍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AST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清ALB较移植前增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干细胞移植后3w,ALT、AST以及ALB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2-AAF可造成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肝损伤环境有助于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MSCs的定植,MSCs移植对大鼠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肝损伤 2-乙酰氨基芴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外伤性脾破裂切除加自体脾移植的方法、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严重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6例,其中行单纯脾切除的26例设为对照组,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的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效果,术后14、28天的免疫功能,术后每周监测移植脾脏组织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脾切除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8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指标均高于术后14天时水平(P<0.05);术后28天,观察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术后2周时,除1例有较模糊影像外,其余患者移植脾脏组织均可见到有较浓密、清晰的移植脾片影,经专家会诊表明移植脾片已成活.结论严重外伤性脾破裂切除加自体脾移植容易操作,移植脾组织片易于成活,恢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术后患者感染率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对具备适应症者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脾破裂 切除术 自体脾移植 免疫状态 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介素-17(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GVHD中的免疫调控。方法采用野生型(WT)C57BL/6(H-2b)小鼠与C57BL/6(H-2b)IL-17基因敲除(IL-17-/-)小鼠作为供体,采用BALB/C(H-2b)小鼠作为受体,小鼠给予全身照射8.5Gy进行清髓性预处理,移植野生型(WT)小鼠1×107个去除T细胞骨髓细胞(TCD-BMCs)以及WT小鼠1×106个CD4+IL-17-/-T细胞。移植之后每天对小鼠生存状况进行观察1~2次,每隔5d对aGVHD进行临床评估。收集实验小鼠肝脏、肺、肠以及皮肤,并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移植后Th17细胞组、CD4+IL-17-/-T细胞组、IL-17-/-BMCs+IL-17-/-SCs组(KK组)、WTBMCs+IL-17-/-SCs组(WK组)及WTBMSCs+WTSCs组(WW组)小鼠的aGVHD积分进行评估。结果1Th17细胞组移植后5d、10d、15d、20daGVHD积分均显著高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且Th17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小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2KK组、WK组及WW组移植后5d、10d、15d、20daGVHD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平均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7细胞与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TH17细胞 白介素-17(IL-17) AGVHD 免疫调控
  • 简介: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供肾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及外显子21的基因型对他克莫司(FK506)急慢性肾毒性和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51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MMF+Pred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的患者资料。通过基因组测序检测肾移植供者MDR1exon26和exon21的基因型,比较不同供肾基因型的患者FK506的用量、血药浓度及和肾毒性的差异。结果在术后1年时比较内生肌酐清除率时,在exon26中,TT型的内生肌酐清楚率明显低于CC型和CT型(P<0.05),在exon21中,低表达型(TT型)明显低于高表达型(GG/GT/GA/AT型)(P<0.05);在比较术后1个月内的移植肾急性肾中毒发生率时,exon21中低表达型明显高于高表达型(P<0.05)。结论在保护移植肾功能,减少FK506的急慢性肾毒性上,exon26的CC/CT型和exon21的高表达型明显优于exon26的的TT型和低表达型。

  • 标签: 肾移植 他克莫司 多药耐药基因 肾毒性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接近于恢复患者的生理模式,细胞移植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酶切鉴定后的新构建质粒pEGFP-C2-TH经电穿孔法转染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帕金森病大鼠右侧脑室,对照组注入PBS。观察移植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质粒pEGFP-C2-TH转染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8周,细胞逐渐向脑室转移,12周时迁移至皮质,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抗原,且实验组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多巴胺 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帕金森病 大鼠
  • 简介:目的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l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i。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rr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l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满意)。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v)和胫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重建r隧道及移植物图像。撞击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6%±1.2%、22.4%4-1.1%,Tx、Tv平均分别为53.6%±2.O%、34.7%±1.7%;偏后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4%±1.O%、23.7%±1.4%,Tx、Tv平均分别为56.8%±0.8%、50.9%±1.3%;满意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1.7%±1.O%、23.3%±1.1%,Tx、Ty平均分别为55.4%±1.6%、43.0%±1.9%。3组患者的Fx、Fv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rx、r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后组、满意组的.rx均高于撞击组,偏后组Ty〉满意组Ty〉撞击组Tv,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舣源CT能够清晰重建术后骨隧道及ACL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从而指导术者改进手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移植物 双源CT
  • 简介: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有效解决患者免疫耐受机制缺失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发展,应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外对于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少有报道。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h1/Th2、Treg变化的影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br〉方法:1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27例为对照组,给予非类固醇抗炎药和抗风湿药,153例为治疗组,静脉输注细胞数为4×10^7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mL,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7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治疗的三四个月后接受了2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随访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临床有效性评估(DAS28、HAQ、ACR20)、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T细胞亚群、Th细胞因子检测。部分2次细胞治疗患者随访至8个月检测Treg、T细胞亚群。结果与结论:①随访3个月时,细胞治疗组DAS28评分、HAQ评分、ACR20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6个月的DAS28评分、HA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01),2次治疗较1次治疗继续下降(P<0.01)。③治疗后3,6个月γ-干扰素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介素4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上升(P<0.05)。④治疗后3,6个月Treg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同时治疗后Treg升高与ACR明显相关,尤其是ACR70百分率(P<0.05);治疗后3个月CD4+Treg比率明显升高(P<0.05),6,8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也是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治疗后6个月B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6个月类风湿因子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⑥治疗后3,6个月抗CCP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不大。结果表明类风湿�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TH1/T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