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直肠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背景:肝纤维病程迁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基因治疗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IL)-10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阻止肝纤维发生、发展.目的:克隆并鉴定Sprague-Dawley(SD)大鼠IL-10基因全长cDNA,为进一步构建大鼠IL-10腺病毒重组子肝纤维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自行设计IL-10上下游引物,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中扩增编码大鼠成熟IL-10肽链cDNA片断.扩增产物与连接载体pMD-18T连接后转化感受态菌DH5α,构建重组载体pMD-18T-IL-10.结果:以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大小为540bp大鼠IL-10cDNA片断.所构建重组质粒经HindⅢ+KpnⅠ双酶切显示含有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扩增出DNA片断与大鼠IL-10基因序列相符,表明编码区无基因突变.结论:成功地克隆了大鼠IL-10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了重组载体pMD-18T-IL-10.

  • 标签: IL-10 大鼠 肝纤维化 基因 克隆和鉴定 扩增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临床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脏病变,从没有任何炎症单纯性脂肪肝至显著肝纤维甚至肝硬化严重炎症反应.该病患者常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易患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表现 脂肪变性 炎症反应 B超诊断 CT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24h食管阻抗-pH监测中,熟练配合及护理对检查成功重要性。方法通过对637例患者行24h食管阻抗-pH监测,对患者进行充分术前准备、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637例患者通过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均取得监测成功。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监测成功与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认知、情绪行为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03-2018.03收治90例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认知、情绪行为护理干预,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认知、焦虑以及抑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内科血液透析采用认知、情绪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认知 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 护理效果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糜烂性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发生中发挥什么样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腔菌群膜菌群组成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腔菌群膜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各节段小肠,肠球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13例标本腔菌群膜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黏膜分布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菌群较腔菌群占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
  • 简介: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叶酸对消化道肿瘤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目的:研究EGCG叶酸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消化道肿瘤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5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肿瘤模型组(M组,MNNG100mg/L自由饮用)、EGCG对照组(E组,EGCG12.5mg/d)、叶酸对照组(F组,叶酸1mg/d)、EGCG干预组(ME组,MNNG+EGCG)、叶酸干预组(MF组,MNNG+叶酸)、EGCG+叶酸干预组(MEF组,MNNG+EGCG+叶酸)正常对照组(C组)。第29周停止MNNG药物干预,第44周终止实验,处死各组大鼠,比较各组消化道肿瘤发生情况,行肿瘤组织Ki-67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与M组相比,MEF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ME组MEF组肿瘤组织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38P=0.009);ME组、MF组MEF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00、P=0.003P=0.000)。各干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与叶酸联合应用对MNNG诱导大鼠消化道肿瘤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并不比两者单用更为有效;两者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影响亦与单用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叶酸 化学预防 消化系统肿瘤 KI-67抗原 细胞凋亡
  • 简介:背景:Bcl-2基因转录异常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关系密切,对Bcl-2与原发性胃肠道DLBCL(PGI-DLBCL)关系则缺乏充分研究。目的:探讨PGI-DLBCL中Bcl-2基因扩增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关系。方法:采集136例手术治疗PGI-DLBCL患者临床资料,电话随访生存信息。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Bcl-2基因扩增,免疫组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分析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关系。结果:136例患者中,33例(24.3%)Bcl-2基因扩增阳性,90例(66.2%)Bcl-2蛋白表达阳性;基因扩增与肿瘤原发部位、Ann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相关(P〈0.05),蛋白表达与肿瘤原发部位免疫表型相关(P〈0.05)。Bcl-2基因扩增阳性患者免疫表型为非GCB型Bcl-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显著低于相应阴性患者(41.5%对71.5%,P〈0.05;54.6%对84.6%,P〈0.05)。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CHOP化疗5年OS显著低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48.6%对80.3%,P〈0.05;66.4%对83.4%,P〈0.05)。结论:检测Bcl-2基因扩增对PGI-DLBCL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检出Bcl-2基因扩增者预后较差。非GCB型PGI-DLBCL中,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利妥昔单抗可提高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提高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比其疗效及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且观察组患者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下腹部手术采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明显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可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腹部手术 全麻苏醒期躁动 疗效
  • 简介:自从澳大利亚学者WarrenMarshall于1983年首次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人们对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关系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室研究。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等)主要病因或重要致病因子。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认为H.pylori胃癌重要原因之一,但其确切致病机理仍不清楚。1997年4月在广州召开第二届幽门螺杆菌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消化病专家经过充分交流讨论,对有关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认为H.pylori慢性活动性胃炎病原菌、活动性溃疡重要致病因子、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重要致病因子.可能胃癌协同致病因子。

  • 标签: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 细胞增殖 MALT淋巴瘤 慢性活动性胃炎
  • 简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指胆管(或)胰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Ⅲ型SOD患者是否需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或括约肌切开治疗一直持有争议。此类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并发症风险高,尤其ERCP术后胰腺炎。EPISOD研究更新了人们对Ⅲ型SOD认识。最新颁布罗马Ⅳ共识已摒弃Ⅲ型胆型SOD诊断,并重新制订了胆型SOD分类,目前不推荐此类患者行Oddi括约肌测压括约肌切开术。本文着重对SOD尤其Ⅲ型SOD几个重要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 测压法 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 罗马Ⅳ共识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更新,整体护理成为护理服务重要内容。整体护理主要任务: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方面来考虑病人身心健康问题。这表明社会向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而整体护理开展使护理服务工作量自然而然地随之大幅度增加。

  • 标签: 护理医德 整体护理 医学模式 健康观念 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估重症护理中亲情护理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88例重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亲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配合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配合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亲情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护理中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患者 亲情化护理 效果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HBsAg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变化规律。方法对13例急性乙型肝炎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HBeAg定量检测。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21.1%(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HBeAg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HBEAG 定量
  • 简介:背景:生存素(survivin)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表达,对胃癌癌前病变诊断有相当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作用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法检测生存素mRNA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表达率分别为2.5%、25.0%59.6%,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O%、15.0%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累及浆膜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蛋白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者(P<O.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至胃癌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生存素 胃癌组织 表达率 癌前病变 肿瘤 TNM分期
  • 简介:背景:功能性便秘(FC)一种消化系统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生物反馈其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理状态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与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焦虑(39±8对31±13)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 标签: 便秘 生物反馈(心理学) 焦虑 抑郁
  • 作者: 侯静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 简介:消化系统人体内一个复杂器官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组成。它主要功能将我们食用食物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并将无用垃圾物排出体外。消化系统人体各个器官之间协调工作重要环节,也是人体健康关键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认健康卫生问题。目前,消化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也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消化疾病死亡率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胃癌、直肠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对象。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常见慢性病之一,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明显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以及带来长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而且可能成为重大社会经济负担。另外,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癌等,患者大多在青壮年期就被诊断,对他们家庭社会生产力影响也非常严重。

  • 标签: 消化疾病;预防方法;治疗方式
  • 作者: 侯静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 简介:消化系统人体内一个复杂器官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组成。它主要功能将我们食用食物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并将无用垃圾物排出体外。消化系统人体各个器官之间协调工作重要环节,也是人体健康关键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认健康卫生问题。目前,消化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也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消化疾病死亡率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胃癌、直肠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对象。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常见慢性病之一,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明显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以及带来长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而且可能成为重大社会经济负担。另外,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癌等,患者大多在青壮年期就被诊断,对他们家庭社会生产力影响也非常严重。

  • 标签: 消化疾病;预防方法;治疗方式
  • 作者: 侯静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 简介:消化系统人体内一个复杂器官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组成。它主要功能将我们食用食物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并将无用垃圾物排出体外。消化系统人体各个器官之间协调工作重要环节,也是人体健康关键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认健康卫生问题。目前,消化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也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消化疾病死亡率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胃癌、直肠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对象。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常见慢性病之一,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明显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以及带来长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而且可能成为重大社会经济负担。另外,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癌等,患者大多在青壮年期就被诊断,对他们家庭社会生产力影响也非常严重。

  • 标签: 消化疾病;预防方法;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