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价值。 方法: 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 72 例进行分析,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 36 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 + 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相比,护理组达标率( 97.22% )显著高于常规组( 80.56%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护理组( 100.00% )显著高于常规组( 83.33% ),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对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新型健康教育 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72例进行分析,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36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相比,护理组达标率(97.22%)显著高于常规组(80.56%),差异显著(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护理组(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8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新型健康教育 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多年来,托里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关于新农合工作的指示精神,把落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为农牧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为农牧民健康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贫困县 新农合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一种急性的感染性肺炎疾病 , 传播途径广,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以及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 ,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并且长时间处于高浓度气溶胶的环境下,也会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该种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巨大,特别是针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更大。本文主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护士的防护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区护士 防护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建设工作,需要面临很多的社会性问题,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新型城镇化对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提出的要求、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措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有益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标签: 流动人口 健康教育 新型城镇化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实习护士采用新型护理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方法:从我院 2014年 4月 -2016年 6月期间的实习护士中选取 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0例,观察组护士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分析两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对护理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实习护士实习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护理教学方法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实习护士的实习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新型护理教学方法 实习护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出院后患者抗体水平,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体的产生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1~3月份湖南省娄底市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年龄范围(45.53±16.74)岁,中位数年龄47岁[其中男性38例,年龄(44.88±17.09)岁,中位数年龄46岁;女性34例,年龄(46.32±16.52)岁,中位数年龄47岁],其病情严重程度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16,P>0.05),在年龄分布上病情严重程度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5,P<0.05)。通过血清抗体浓度监测反映病例出院后抗体水平,收集以上72例患者出院后的血液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浓度,并应用SPSS25.0进行性别、年龄、病例分型及抗体之间的方差分析、χ²检验等分析。结果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标本采集时间距发病时间为(34.89±9.02)天、中位数34天,距出院时间为(14.53±8.35)天、中位数14天,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和IgG总抗体阳性率97.22%(70/72),其中IgM阳性率48.61%(35/72),IgG阳性率97.22%(70/72)。出院后1~40天内,72例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体, IgM在1-7天、8-14天、15-21天、22-28天、29天及以上的浓度分别为21.91(7.07~52.84)AU/ml、14.16(6.19~32.88)AU/ml、11.36(6.65~42.15)AU/ml、8.15(3.66~30.12)AU/ml、2.98(0.46~6.37)AU/ml,整体上IgM抗体浓度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8.439, P>0.05)。IgG在1-7天、8-14天、15-21天、22-28天、29天及以上的浓度分别为169.90(92.06~190.91)AU/ml、163.89(91.19~208.02)AU/ml、173.31(95.06~191.28)AU/ml、122.84(103.19~188.34)AU/ml、101.98(43.75~175.30)AU/ml,整体上IgG抗体浓度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32, P>0.05),但有一定的变化趋势。IgM浓度较低,随时间增长而下降较快,并于出院第3周后转阴;同期IgG浓度较高,出院3周内保持较高水平且基本无变化,出院第4周开始下降。其中5例在出院后1~3周内出现“复阳”,“复阳”率为6.94%(5/72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院后,个体间产生抗体水平差异较大,但抗体变化整体具有一定的规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IgM抗体 IgG抗体
  • 简介:目的对无锡市人群、动物及节肢类虫媒生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感染谱、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调查病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2010—2011年,共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YFS)疑似病例66例,疑似病例确诊阳性率为7.58%,确诊病例病死率为60.00%(3/5)。一般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0.23%(2/866);家畜类动物337只,抗体阳性率为2.08%,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鹅(33.33%)、羊(6.76%)和鸡(0.67%);野生类动物115只,抗体阳性率为1.74%,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鼠(2.13%)。节肢类虫媒生物中未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结论初步确认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谱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包括轻症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该病可能为人畜共患病,可能宿主动物为鼠、羊和鸡;年龄偏大和生活在丘陵地区可能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正布尼亚病毒属 病毒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全球的流行趋势越发明显。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院感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众所周知,医院感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新冠肺炎流行和爆发,保证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要充分了解新冠肺炎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才能避免医院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 医院感染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实验室检测以及病毒学标志物特征,为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6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和随访的76例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COVID-19临床确诊患者中,普通型54例,重型22例,重型患者组中位年龄为64.3(52.0,71.0)岁,大于普通组的42.5(35.5,57.0)岁(P<0.01);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细胞分析中,重型患者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普通型组(P=0.042),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P=0.037),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ratio,LYM%)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 ratio,EOS%)低于普通型组(P<0.01)。心脏功能检测项目中,重型患者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高于普通型组(P<0.01),肌钙蛋白高于普通型组(P=0.037)。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普通型患者组(P<0.01);76例患者中,IgM抗体阴转时间的中位数为57(19,82) d;7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检测到IgG抗体阳性,11例患者观察到IgG抗体阴转,其中10例为普通型患者,1例为重型患者。结论COVID-19重症患者发病年龄大,伴有早期LYM%和EOS%降低、CRP升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IgG抗体有可能阴转,发病后3周至2个月内IgG抗体检测用于COVID-19的辅助诊断较为可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病毒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武汉地区方舱医院使用的CT方舱放射诊疗安全与放射防护水平。方法现场调查CT方舱的总体布局、放射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并对CT方舱放射防护水平、CT剂量指数进行检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CT方舱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设置的放射防护设施较齐全。检测23套CT方舱放射防护水平,合格20套,合格率87.0%,3套不合格CT方舱各存在1个超标检测点,经整改后均符合要求;检测7台方舱CT的体部剂量指数,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变化幅度均在±7.5%内。结论CT方舱放射防护效果总体较好,可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放射诊疗辐射安全与放射防护的要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T方舱 放射防护 CT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原因,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借鉴。方法对2020年1月11日至2月1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结果80例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年龄≥60岁者占78.75%(63/80)。入院时重型患者36例(45.00%),危重型44例(55.00%);58例(72.50%)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升高[8.01(4.86,12.29)×109/L比12.55(8.25,17.66)×109/L],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70(0.46,0.88)×109/L比0.54(0.39,0.75)×109/L],降钙素原升高[0.20(0.11,0.74) μg/L比1.00(0.20,1.99) μg/L],乳酸水平升高[2.10(1.40,3.10) mmol/L比3.10(2.60,4.10) mmol/L],D-二聚体升高[4.33(0.97,18.98) mg/L比15.29(5.17,53.44)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15.90(3.58,76.60) mg/L比63.14(21.23,110.67) mg/L],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1 078.00(347.35, 2 996.50) ng/L比3 439.50(1 576.00,9 281.50) ng/L],超敏肌钙蛋白I升高[0.08(0.03, 0.17) μg/L比0.33(0.14, 2.47) μg/L],乳酸脱氢酶升高[397.00(327.00,523.50) U/L比624.00(481.00,854.00) U/L],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37.00(104.00,168.00)/μL比97.00(67.00,128.00)/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238.00、1 053.50、150.00、152.00、192.00、190.00、108.00、57.00、53.00、40.00,均P<0.05)。80例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然而病情迅速恶化,入院后1 d内死亡7例,7 d内死亡66例,主要死亡原因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引起的呼吸衰竭及其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COVID-19患者的预后较差,在病程早期加以重视并予对症治疗,对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死亡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后经研究证实引起该肺炎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19-nCov的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的必要指标之一,但最近中日友好医院出现的"三阴"病例,以及杭州报道1例7次核酸检测前6次均为阴性的病例,导致临床医生对2019-nCov核酸检测的价值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本文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开展的3 000多例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假阴性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探讨其解决对策,呼吁公众理性认识核酸检测。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核酸类 聚合酶链反应 假阴性反应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5例超声心动图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COVID-19的特殊临床表现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对2020年2月5日至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的COVID-19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有15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例被诊断存在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被确认为COVID-19的并发症。5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62~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者4例,糖尿病者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1例。5例均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2例同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经超声心动图计算,5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43~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54 mmHg;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分级:轻度1例,中度4例。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逐渐降低至正常,撤除呼吸机及ECMO;1例因呼吸衰竭及持续肺动脉高压最终死亡。结论COVID-19可并发肺动脉高压,多发于危重型患者。超声心动图是COVID-19患者肺动脉高压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选取截至2020年2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45例,将其分为输入型(116例,47.3%)和本地型(129例,52.7%)病例,分析其基本特征、时间分布、传播方式、代际间隔及潜伏期传播等。本地型病例的年龄(51.74±15.67)岁,以及女性(69例,53.5%)、家务待业及离退人员(40例,31.0%)、发病时隔离患者(50例,38.8%)比例均高于输入型病例[分别为(40.66±15.41)岁、(45例,38.8%)、(21例,18.1%)、(17例,14.6%)](P值均<0.05);密切接触者感染率0.8%(31/3 666)低于输入型病例2.0%(69/3 435)(P<0.001);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来源为亲属(70例,54.3%),感染的主要方式为生活和聚会/聚餐(90例,69.8%);潜伏期传播所占比例为15.5%(20例),二代病例与传染源接触至发病的间隔天数约为4 d,代际间隔天数约为6 d。综上,陕西省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途径为与传染源共同生活和聚会/聚餐,目前存在一定比例的潜伏期传播病例,建议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应从病例发病前4 d或更早时间开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特点 潜伏期传播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如何控制病情、预防大面积扩散、避免医院感染及有效治疗是临床医学重点探究的问题。对此,本院门诊部采取了严格的防控策略,对门诊管理与防控方法进行了持续改进,加强预检分诊,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歼灭战斗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院门诊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72例进行分析,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36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相比,护理组达标率(97.22%)显著高于常规组(80.56%),差异显著(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护理组(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8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新型健康教育 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聚集性病例发病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证据和经验。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22日天津市全部COVID-19确诊病例的聚集性资料,梳理和分析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发病特点。结果截至2月22日,天津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33起,涉及病例115例。聚集性病例分为4类:家庭聚集(28起,71例)、单位聚集(1起,10例)、交通工具(3起,8例)和公共场所(1起,26例),其中单位和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又导致了14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的续发病例1~7例,中位数为2例。家庭首发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续发病例(Z=-2.406,P=0.016)。公共场所聚集的潜伏期中位数为7 d。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3类聚集性疫情相比较,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3,P=0.012),续发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607,P=0.000)。结论COVID-19疫情监测应特别关注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场所,及时开展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内部,应及时将密切接触者转至统一的隔离观察点,严格单间管理,避免疫情扩散。部分农村地区防疫意识不强,聚集活动较多,且发病后就诊不及时,在疫情初期应该加强防控的宣传和控制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病例 家庭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2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资料。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23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36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重症组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非重症组236例患者中,男103例,女133例,两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9,P=0.023);重症组年龄为(60.5±11.2)岁,大于非重症组的(46.8±15.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P<0.01)。重症组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0.90(0.55,1.10)×109/L、170.00(143.50,198.00)×109/L、73.50(69.70,83.00)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低于非重症组的1.42(1.09,1.95)×109/L、187.00(148.00,230.00)×109/L、96.00(83.20,108.0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9、2.00、5.00,均P<0.05);重症组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123.00(79.00,212.00) U/L、32.10(27.00,47.40) U/L、305.50(216.00,396.00) U/L、37.02(23.92,63.66) mg/L、0.09(0.05,0.19) μg/L,分别高于非重症组的68.00(48.00,103.00) U/L、20.10(16.70,26.20) U/L、179.00(150.00,222.00) U/L、26.55(18.11,36.96) mg/L、0.04(0.03,0.0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9、5.60、5.12、2.85、5.43,均P<0.01);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血乳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3、0.41、1.00,均P>0.05)。结论性别、年龄、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氧分压、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可为临床分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临床特点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特点。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提取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明确聚集性疫情规模、引入病例、家庭与非家庭续发病例特点。根据引入病例与续发病例发病时间间隔计算代间距,根据密接追踪结果计算续发率,比较聚集性疫情中不同病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83起聚集性疫情,涉及引入病例633例,续发病例239例。以家庭聚集为主,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数最大值为27例,最小值为2例,M(P25,P75)为2.0(2.0,4.0)。广东省总体续发率为2.86%(239/8 363),家庭续发率为4.84%(276/3 697),非家庭续发率为1.32%(61/4 632)。根据广东省疫情特点分为疫情上升期、高平台期、下降期、低水平波动期4个阶段,4个阶段的续发率分别为3.5%(140/3 987)、2.3%(55/2 399)、2.6%(37/1 435)、1.3%(7/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广东省聚集性疫情主要以家庭聚集为主,聚集疫情规模较小,病例潜伏期代间距较短,总体续发率较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聚集性疫情 代间距 续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