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凝血功能障碍早期的特点及适时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近2年住院治疗的58例诊断成年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病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计数进行检测,对其中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肝素钠20~30U/kg.次,每6小时1次,另外28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川芎嗪8mg/kg.d,加入葡萄糖静脉滴入,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及其他综合治疗、酌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等辅助治疗,并进行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和临床结局的比较。结果观察组PT,APTT,Fib,D-dimer,Plt值异常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或P<0.01),经积极干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或P<0.01)。对照组例中发展到晚期DIC2例,死亡3例;观察组中发展到晚期DIC1例,死亡2例,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成人凝血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甚为必要,早期积极干预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发生重度DIC的发生,中药川芎嗪对于早期成人凝血障碍的干预治疗与肝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证明中西医治疗在成人早期凝血障碍治疗中作用明显。

  • 标签: 凝血功能障碍,肝素,川芎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成年肺结核病的非生物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结核病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0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信息,制定调查表,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比两组的危险因素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变量有婚姻状况、吸烟、家庭收入及有无外出打工史;多因素分析(婚姻状况、个体经营、吸烟、家庭收入)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婚、吸烟、外出打工是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在实际的肺结核防控治疗过程中,应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标签: 肺结核 非生物 危险因素 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弱视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认识的视觉系统可塑性。方法选择年龄、弱视程度、弱视性质无显著性差异的成年病例93例,治疗前均行视力、注视性质、眼位检查。综合疗法组采用准确配戴眼镜、遮盖法、增视训练、精细作业治疗;光学药物压抑联合综合疗法组配戴使用过矫或欠矫眼镜、阿托品散瞳的远或近离压抑疗法,并联合使用综合疗法。结果综合疗法组治愈12眼(24.00%),有效率为62.00%;光学药物压抑联合综合疗法组治愈17眼(29.82%),有效率为80.70%,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的视觉系统可塑性可能长期存在,传统治疗儿童弱视的综合疗法、光学药物压抑疗法用来治疗成年弱视,其疗效是肯定的,且其疗法与患者的依从性有关,光学药物压抑联合综合疗法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的目的。

  • 标签: 弱视 成年人 综合疗法 光学药物压抑疗法 视觉
  • 简介:摘要青少年及年轻成年(AYA)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儿童和高龄成年患者的特征、病理类型、遗传学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文章简述了AYA-NHL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特点、预后因素等,着重介绍了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获得的相应疗效,旨在为临床标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青少年 成年人 淋巴瘤,非霍奇金 综合疗法
  • 简介:在64侧成尸下肢标本上对足底软组织进行了观测。第一跖骨头足底软组织厚度:11.6±3.5mm,第二跖骨头:13.6±3.1mm,第三跖骨头:13.3±2.9mm,第四跖骨头:12.0±2.8mm,第五跖骨头:10.7±2.8mm,第五跖骨底:16.7±4.8mm,跟骨结节:16.8±2.9mm。上述各处解剖层次,第五跖骨底第四层为肌腹、肌腱,跟骨结节缺少第四层,其余均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腱。本文认为足鹿软组织厚度在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上(除外第三跖骨头)也没有显著差异,并认为修复足鹿软组织的皮瓣要具备足够的厚度,尤其是浅筋膜层。

  • 标签: 足底软组织 厚度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成年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法通过对成年腰椎穿刺后体位、卧床时间、低颅压头痛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生成6条最佳证据,通过与临床情景结合,制订审查指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证据的应用。结果经2轮审查,除患者对新证据的依从性为93.3%外,其余4条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证据应用前后比较,腰椎穿刺后患者低颅压头痛以及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率由28.3%(30/106)降至15.1%(1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99,P=0.016)。结论该最佳证据的应用,表明腰椎穿刺后患者不必常规去枕平卧4~6 h,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的患者腰背痛发生率减低,舒适度提高。

  • 标签: 腰椎穿刺术 时间,卧床 体位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并筛选指南网、数据库有关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VTE的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临床决策、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19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根据文献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将推荐意见进行提取、翻译和整合。结果共纳入文献24篇,包括指南7篇、证据总结2篇、推荐实践1篇、系统评价12篇、专家共识2篇。从入院评估、禁忌证、适用人群、启动时机、持续时间、患者教育6个方面进行证据总结,共形成10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成年腹盆腔手术患者机械预防VTE的最佳证据,为规范临床机械预防提供循证依据。

  • 标签: 成年人 静脉血栓栓塞 循证护理 手术 机械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年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TMJ)上腔造影螺旋CT扫描图像的三维断面形态。方法选择5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左侧TMJ上腔行76%泛影葡胺造影,在开闭口位行螺旋CT扫描,分别截取经关节窝顶点的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以及关节窝高度中点的横断面图像,并与3具TMJ局部解剖标本进行对照,分析关节上腔形态与下颌运动的关系。结果健康成年闭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S形"、"半圆弧形"和"圆环形";开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月牙形"、中间部分扩张的"S形"和"半圆形";关节上腔形态能反映关节盘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和颞骨关节面的形态。结论健康TMJ上腔造影经螺旋CT扫描的图像能综合反映关节上腔及其毗邻组织在开闭口位的形态和结构,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提供正常对照资料,为TMJ的生理运动和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未成少女人工流产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调查,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尽可能地减轻由于手术带来的焦虑、紧张、羞愧、自责等常见的心理问题。方法选取来我院手术的未成少女,均为健康女性,年龄14—18周岁,妊娠6-8周行人工流产的患者进行心理及生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随访心理及生理都恢复正常,无心理障碍发生。结论近年来我国未成少女人工流产率节节攀升,而未成少女在心理、生理各方面均未成熟,不恰当的手术操作很容易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留下阴影,因此,让她们充分了解人工流产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避孕知识,对减少未成妊娠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未成年少女 人工流产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市成年自行车骑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从环境卫生角度制定干预措施及城市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社会生态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自行车骑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自行车骑行者目前主要以"事务性"为目的,以每天时间≤30min的比例最高(67.52%)。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社会环境中,骑行氛围(P=0.001)、骑行后主观感受(P=0.000)、骑行认识(P=0.000)、便捷感受度(P=0.000)和个人因素(态度和技能)的骑车熟练程度(P=0.000)、是否得到指导(P=0.000)是可以预测与解释骑行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自然环境中的骑行环境舒适度(P=0.013)、物理环境变量中停车安全(P=0.001)和道路设施(P=0.000)是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社会人口特征、社会环境、个人层面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自行车骑行行为都产生影响。

  • 标签: 社会生态模型 自行车 骑行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成年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90例成年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行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成年肾小球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类型中微小病变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增殖硬化性肾炎和硬化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占比较高。90例患者当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有67例,占比74.44%。其中男性患者20例,其余为女性,女性患者数量相对于男性患者有明显优势,数量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男女数量比例无明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最为普遍的肾小球疾病,同时女性患者较多。MCD与IgAN属于最常见成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LN与HSPN属于常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 标签: 成年人肾小球 疾病病理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评估ONS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脑部MRI检查的健康成年资料。测量每只眼球后3 mm处的ONSD值和眼球横径(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 ETD)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眼球后ONS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BP)和ETD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413例受检者被纳入研究,男227例,女186例,年龄(42±12)岁。413例受检者磁共振测得的ONSD平均值为[4.76(95% CI:4.72~4.80)] mm。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2)和ETD(P=0.002)是ONSD平均值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性别(P<0.001)和ETD(P=0.001)与ONSD值相关。男性ONSD的平均值为(4.86±0.42)mm,而女性为(4.63±0.40)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评估了ONSD/ETD,其平均值为0.22(95% CI:0.21~0.22 mm)。结论本研究评估了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ONSD的正常参考范围。性别和ETD是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不同性别的ONSD值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需要单独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 标签: 视神经鞘直径 健康 中国成年人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间接法利用大数据建立促甲状腺激素(TSH)成年性别、年龄和季节(月份)特异的参考区间。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集了2016年患者匿名的TSH检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删减、去重和离群值剔除,应用间接法(Hoffmann法和Bhattacharya法)计算其总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季节(月份)的参考区间。将2种方法得到的总体人群、去除相关科室的筛选人群、体检人群参考区间与试剂说明书参考区间相比较,以验证本研究参考区间建立的可靠性,验证依据为基于生物学变异度的参考变化值(RCV)。结果从90 699条数据中共得到61 599条有效数据,其中男性18 776例,女性42 823例。Hoffmann法得到的总体人群参考区间为0.59~5.59 μIU/ml(1 μIU/ml=1 mIU/L),男性为0.53~5.16 μIU/ml,女性为0.59~6.11 μIU/ml。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在冬季TSH参考区间上限有增加趋势:18~30岁为0.62~5.57 μIU/ml,71~80岁为0.49~6.45 μIU/ml,1月份为0.59~6.40 μIU/ml,8月份为0.60~5.56 μIU/ml;Bhattacharya法得到的TSH参考区间与Hoffmann法相似,总体人群为0.58~5.80 μIU/ml,男性为0.55~5.02 μIU/ml,女性为0.62~6.21 μIU/ml,18~30岁为0.65~5.67 μIU/ml,71~80岁为0.46~5.99 μIU/ml,1月份为0.61~6.52 μIU/ml,8月份为0.61~5.69 μIU/ml。2种方法总体人群、筛选人群和体检人群与试剂说明书的参考区间相比,均小于RCV。结论间接法适用于TSH的参考区间的建立,女性的TSH参考区间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或冬季到来,TSH参考区间上限有增加趋势。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 参考区间 间接法 大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成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的187例感染患者,根据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第3次国际共识定义诊断标准分为非脓毒症组(94例)和脓毒症组(93例),脓毒症组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46例)和非脓毒性休克组(47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及两个亚组入ICU 1 h内血清PGRN、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乳酸(Lac)水平,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GRN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GRN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与PCT、CRP、IL-6、TNF-α、Lac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和APACHEⅡ、SOFA评分高于非脓毒症组[(129.25 ± 17.81)μg/L比(43.17 ± 7.68)μg/L、(5.92 ± 0.82)μg/L比(1.34 ± 0.17)μg/L、(64.07 ± 10.51)mg/L比(37.18 ± 5.44)mg/L、(111.68 ± 13.17)ng/L比(32.41 ± 5.61)ng/L、(86.06 ± 12.19)ng/L比(46.44 ± 7.63)ng/L、(2.96 ± 0.45)mmol/L比(1.47 ± 0.22)mmol/L、(23.62 ± 4.24)分比(11.74 ± 2.07)分、(14.84 ± 2.42)分比(1.36 ± 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均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143.29 ± 13.54)μg/L比(116.59 ± 10.73)μg/L、(7.64 ± 1.17)μg/L比(4.24 ± 0.59)μg/L、(74.49 ± 10.46)mg/L比(53.89 ± 8.41)mg/L、(124.48 ± 14.37)ng/L比(99.16 ± 13.61)ng/L、(95.91 ± 14.75)ng/L比(76.42 ± 11.24)ng/L、(3.52 ± 0.46)mmol/L比(2.45 ± 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血清PGRN、PCT、CRP、IL-6、Lac水平为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RN预测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 0.870~ 0.954),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N预测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的AUC为0.912(95% CI 0.835~0.961),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RN水平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及反映其严重程度的良好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颗粒蛋白前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复视 外旋转斜视 上斜肌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两种麻醉方式对成年NyhusII型疝修补的影响。方法对2017全年收治的186例成年NyhusII型疝修补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局麻及椎管内麻醉在麻醉效果、安全性及经济学上的差异。结果局麻及椎管内麻醉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麻较椎管内麻醉总费用、麻醉费用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麻及椎管内麻醉对成年NyhusII型疝修补在麻醉效果、安全性上相当,局麻较椎管内麻醉具有更好的经济学效应。

  • 标签: 麻醉方式 腹股沟疝 Nyhus II型 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股骨胫骨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自愿、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访7~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效果较好,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交锁髓内钉 成年人股骨 胫骨骨折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成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的187例感染患者,根据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第3次国际共识定义诊断标准分为非脓毒症组(94例)和脓毒症组(93例),脓毒症组患者按感染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46例)和非脓毒性休克组(47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及两个亚组入ICU 1 h内血清PGRN、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乳酸(Lac)水平,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GRN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GRN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并与PCT、CRP、IL-6、TNF-α、Lac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和APACHEⅡ、SOFA评分高于非脓毒症组[(129.25 ± 17.81)μg/L比(43.17 ± 7.68)μg/L、(5.92 ± 0.82)μg/L比(1.34 ± 0.17)μg/L、(64.07 ± 10.51)mg/L比(37.18 ± 5.44)mg/L、(111.68 ± 13.17)ng/L比(32.41 ± 5.61)ng/L、(86.06 ± 12.19)ng/L比(46.44 ± 7.63)ng/L、(2.96 ± 0.45)mmol/L比(1.47 ± 0.22)mmol/L、(23.62 ± 4.24)分比(11.74 ± 2.07)分、(14.84 ± 2.42)分比(1.36 ± 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GRN、PCT、CRP、IL-6、TNF-α、Lac水平均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143.29 ± 13.54)μg/L比(116.59 ± 10.73)μg/L、(7.64 ± 1.17)μg/L比(4.24 ± 0.59)μg/L、(74.49 ± 10.46)mg/L比(53.89 ± 8.41)mg/L、(124.48 ± 14.37)ng/L比(99.16 ± 13.61)ng/L、(95.91 ± 14.75)ng/L比(76.42 ± 11.24)ng/L、(3.52 ± 0.46)mmol/L比(2.45 ± 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血清PGRN、PCT、CRP、IL-6、Lac水平为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RN预测感染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 0.870~ 0.954),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N预测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的AUC为0.912(95% CI 0.835~0.961),高于CRP、IL-6、TNF-α、L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RN水平为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及反映其严重程度的良好生物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颗粒蛋白前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281,年龄21~9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受检者其中1眼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和81~90岁组。应用高分辨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N)和颞侧(T)500、1 000和2 000 μm共7个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性别、眼压、等效球镜度(SE)和视网膜厚度对SFCT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229例229眼进行分析,SFCT平均值为(218.73±79.69)μm,脉络膜厚度由黄斑处向鼻侧和颞侧方向逐渐变薄。各年龄组间SFCT、N2 000、N1 000、N500、T500、T1 000、T2 000脉络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5、22.85、25.38、29.11、32.55、29.22、28.70,均P<0.01);各位置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均呈线性相关(R2为0.35~0.47,均P<0.01),各不同位置脉络膜厚度在50岁后出现陡坡样下降。SE(β=-10.07,P<0.01)和年龄(β=-2.43,P<0.01)是SFC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性别(β=-19.69,P=0.057)、视网膜厚度(β=0.02,P=0.897)和眼压(β=-0.86,P=0.466)与SFCT无明显线性相关。结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变薄,并在50岁后呈陡坡样下降。脉络膜变薄与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升高相关,而与性别、正常范围内的眼压波动及视网膜厚度无明显线性关系。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脉络膜厚度/诊断 年龄 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