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效作用值(E),对双黄连系列制剂做再评价。方法:测定计算三种制剂的E值,并对不同制剂的抗炎、抗菌及解热药效进行验证。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片、双黄连颗粒抗菌作用E值分别为975.15mg、2441.15mg、1586.65mg;抗炎作用E值分别为2.71mg、3.85mg、2.02mg;解热作用E值分别为9.66mg、15.12mg、13.17mg。结果显示双黄连片在抗炎、抗菌及解热的药效作用最强,双黄连口服液药效作用最弱。结论:药效作用值可用于双黄连系列制剂再评价的关键指标。

  • 标签: 药效作用值 双黄连系列制剂 抗炎 抗菌 解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方法:2021年02月~2022年06月,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进行问诊的120例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所致药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皮肤系统共计52例,占比43.33%,呼吸系统次之,共计30例,占比为25.00%,神经系统共计28例,占比23.33%,其它共计10例,占比8.00%,临床表现为肌肉酸胀、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视力降低;从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来看,发生不良反应品种中,奥美拉唑最多,为54例,占比45%,雷贝拉唑38例,占比31.67%,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占比较低,分别为8.33%、15.00%。结论:在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用药风险,应在临床用药中做到合理用药,但若在使用中尽早检查并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规避不良反应,提高其临床用药价值,降低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 标签: 药学干预 抗生素 合理用药 用药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外用制剂药物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对外用药物制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现做如下总结,希望为推进药品生产提供参考。

  • 标签: 外用药物制剂 质量管理 药品生产 规范控制
  • 简介:【摘要】在中药制药中,干燥是一项重要环节,其会对药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在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中,干燥新技术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中药材及制剂干燥工艺与装备现状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中药材及制剂干燥工艺与装备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中药材及制剂 干燥工艺 现状 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寻优化肾内科疾病治疗的具体途径,通过应用实践,观察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措施在该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经院方同意,在一特定时间段内,严格遵循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并取得首肯的基本原则,在医院肾内科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选择完全符合纳入要求的70人参与本次研究活动,首先按照原定方式,将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者与对照组,然后再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而观察者患者的治疗措施则是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最后观察评定两种治疗措施的具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对比差异之大均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肾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辅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疾病治疗方面具有较高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治疗肾内科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甲状腺功能障碍是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简称ICI)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行为之一,其机制未彻底明确。临床医生特别需要提高对ICI有关甲状腺不良反应的了解。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并概括总结了ICI有关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甲状腺不良反应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益生菌制剂对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治疗的作用以及治疗的安全。方法  使用电脑分别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知网、维普、万方、CBM等中外数据库,将检验条件设定为随机对照检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验日期范围为由各个数据库建立至二零二零年一月,主要检验内容为国内外有关的益生菌药物防治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被引入的研究数据结果采用了RevMan 5.3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完成了解析。结果 最后一共选入了十一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026个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表明,以益生菌组治疗的便秘患者有效性明显超过对照组[OR=7.17,95%CI(4.07~12.65),P

  • 标签: 益生菌 功能性便秘 老年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雷公藤多苷片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肾功能和蛋白尿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结合组与西医组,每组62例。西医组采用ACE抑制剂、SGLT2抑制剂治疗,中西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肾功能、蛋白尿情况、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西结合组总有效率(93.55%,58/62)高于西医组(79.03%,49/62),P<0.05。治疗后,中西结合组血尿素氮、血肌酐低于西医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中西结合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大量蛋白尿、浮肿、多尿、浑身乏力症状评分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2/62)与西医组(6.45%,4/6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ACE抑制剂、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可更好地降低尿蛋白,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保护肾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雷公藤多苷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 简介:摘要炎症在众多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s protein 3,NLRP3)信号通路是其中关键的一环。NLRP3可通过自组装后形成炎性小体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进而激活IL-1β和IL-18前体引发炎症;而马来酸胺乙基青蒿素、骨化三醇、非诺贝特、MCC950、白藜芦醇等药物则可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的不同位点(如促进核转录因子κ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NLRP3等)的表达以降低IL-18和IL-1β的表达,进而实现控制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进展,最终实现治疗干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AMD等眼病的目的。目前NLRP3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眼病的相关研究尚停留在较为早期的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其于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72-277)

  • 标签: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域样受体蛋白3 眼科疾病 药物
  • 简介:摘要大约30%的原发子宫内膜癌(EC)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SI-H)型,13%~30%的复发性EC为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鉴于EC中存在免疫失调,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既可用作单一疗法,也可与细胞毒化疗、其他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MSI-H型或dMMR型晚期EC中,PD-1抑制剂多塔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49%和57%,而PD-L1抑制剂阿维鲁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27%和43%。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或PD-L1阳性的晚期EC中,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多塔利单抗以及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均有一定程度的抑癌活性,缓解率为3%~23%。基于一项Ⅰb/Ⅱ期研究得到的实质性成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9年加速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非MSI-H型或非dMMR型、治疗后进展的晚期EC。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但深入理解疾病缓解和耐药的分子及免疫学驱动因素对优化下一代EC治疗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免疫检查点阻断 PD-1/PD-L1抑制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改善了NSCLC患者的生存,部分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为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PD-L1抑制剂有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维鲁单抗,联合疗法包括联合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疗法 PD-L1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生物制剂是诱导和维持IBD缓解的重要药物,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治疗中进行药物监测(TDM),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药物使用,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本文主要综述生物制剂TDM在IBD应用的最新证据,提出TDM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药物监测 药物浓度 抗药抗体
  • 简介:摘要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制剂被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面对多种生物制剂如何选择个体最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生物制剂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针对生物制剂初治患者的用药选择、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后的生物制剂转换、生物制剂双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和预测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选择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所有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2 06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列胸部CT图像,并按照CIP诊断指南纳入CIP患者,分析其发生率、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用药周期、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模式、CT分级及转归等。采用χ2检验比较有、无肺基础疾病患者CIP的发生率。结果2 067例接受ICI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67例出现CIP,CIP发生率为3.2%。386例肺部有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7.00%,27/386)与1 681例肺部无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2.4%,40/1 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2,P<0.001)。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为7~367 d,中位时间52 d,用药1~12周期,中位周期为2周期。CIP的影像学征象以磨玻璃影(54例,80.6%)、实性结节(26例,38.8%)、实变(25例,37.3%)、网格影(24例,35.8%)为主;CT表现模式以机化性肺炎(OP)模式(34例,50.7%)最多,其次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模式(14例,20.9%);CT表现分级为低危级26例,中危级17例,高危级24例;43例低、中危级患者中OP样25例,占比58.1%,24例高危级患者中DAD样13例,占比54.2%。52例随访病例中43例初始未干预,其中23例患者病灶进展,17例病灶缩小,3例病灶完全吸收。随访患者中8例病灶吸收后或停药后出现复发。结论CIP患者的影像表现以磨玻璃影、实性结节、实变、网格为主,影像学表现模式以OP和DAD模式为主,高危级别中DAD占比最高,低、中危级别中OP占比最高。有肺基础病患者更容易得CIP。

  • 标签: 肺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儿科疾病。但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不足,药品规格和剂型缺乏,因而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为普遍。儿童的病理生理状态和药物代谢特点与成人有明显不同,且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用药风险高于成人,需在免疫抑制不足和过度之间找到平衡。但婴幼儿喂药困难,儿童与青少年在缺乏监护人管理的情况下治疗依从性差,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或治疗失败。应加强儿童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儿童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从多维度保障儿童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安全性。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患者安全 儿童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能阻断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其临床适应证在不断扩展,极大地改善了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随之增加。心包疾病是最常见ICI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起病隐匿,在急性期具有高致死率。该综述展示了近几年来ICI相关心包疾病的发病概况、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监测和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包疾病 心脏毒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其中ICI相关心肌炎发病率虽然低,但病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因此备受关注。该文报道1例危重型PD-1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患者经积极救治后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心力衰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中国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数据库中足量、规范化使用生物制剂 ≥ 24周、目前仍在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入库时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为1 ~ 5分的73例成人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患者皮损分布。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生物制剂使用者皮损残留部位分布的差异,McNemar检验比较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前后各部位皮损残留情况,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皮损残留部位PASI评分与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关系。结果73例银屑病患者经 ≥ 24周足量、规范化生物制剂治疗后,顽固性皮损最常累及下肢(46例,63.01%),其次为头皮(36例,49.32%)、上肢(27例,36.99%);治疗前后,面颈部、躯干、上肢、下肢、手足等部位残留皮损患者比例显著降低(配对χ2值分别为5.14、7.69、9.90、4.17和6.13,P值分别为0.016、0.003、0.001、0.031和0.008),而头皮、生殖器部位残留皮损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3例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59例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治疗的皮损残留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3例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前后,所有皮损残留部位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59例使用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治疗后,躯干、上肢和手足等部位残留皮损患者比例显著降低(配对χ2值分别为4.90、9.09和7.11,P值分别为0.021、0.001和0.004),而头皮、面颈部、下肢及生殖器等皮损残留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73例患者上肢、下肢及总PASI评分与DLQI评分相关(H值分别为7.52、12.61、6.75,均P < 0.05),DLQI评分超过10分者上肢、下肢及总PASI评分均显著高于DLQI低于5分者(均P < 0.05)。结论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皮损主要位于头皮,顽固性皮损最常累及下肢、头皮及上肢;使用两类生物制剂患者的皮损残留分布无显著差别,但相比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可能对更多的部位达到清除效果。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难治部位 治疗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肾内科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