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ICU长期卧床患者,在实施气压治疗手段对于形成下肢静脉的实际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100例ICU长期卧床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了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则引入了气压治疗方式。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在出现的下肢静脉率上,对照组要明显高于观察者,组件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气压治疗仪 ICU 长期卧床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下肢静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40例为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剖宫产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产期护理 预防效果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 为了总结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分析原因及护理研究结果,本研究中主要通过查阅维普等数据库,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从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危险因素等方面强调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以及严重程度,通过对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这种疾病通过预防可以降低患病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 标签: []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妇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预防管理护理对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本院采取妇科肿瘤手术的90例患者,以手术顺序先后为分组依据,将患者依次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患者45例,分别为其采取常规护理和预防管理护理。组间比较深静脉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腿围增长度。结果:研究组的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腿围增长度小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预防管理护理可以降低静脉的发生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妇科肿瘤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管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改良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护理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较高,下肢静脉发生率(6%)较低(P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改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PICC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静脉治疗工具,PICC相关静脉是PICC最严重并发症,且多数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对PICC相关静脉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了综述。

  • 标签: PICC 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静脉合并髂静脉狭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32例下肢静脉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下肢静脉取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其中无效2例(6.25%)、有效11例(34.37%)、显效19例(59.37%);3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感染1例(3.12%),无出现静脉瓣膜粘连、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手术的方式对患者(下肢静脉合并髂静脉狭窄)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髂静脉狭窄 手术治疗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吲哚布芬与利伐沙班在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术后预防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顾性分析我院于2020 年 1 月至 2021年1月间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按术后给予抗凝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41例、吲哚布芬组 36 例与利伐沙班组 45 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出血及静脉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淤血/瘀斑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利伐沙班组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及吲哚布芬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结论 三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术后静脉形成,但利伐沙班及吲哚布芬在皮下出血及血肿发生率低于低分子肝素组。

  • 标签: 抗凝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深筋脉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静脉护理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64例在我院行大隐静脉曲张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2例,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心理情绪评分、护理依从性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大隐静脉曲张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肢体静脉(DVT)形成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一般临床资料、重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资料等可能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前、术后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显示存在DVT,分为术前DVT组(n=24)和术前无DVT组(n=274),术后DVT组(n=125)和术后无DVT组(n=17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术前、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无患者因DVT发生致残或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升高和年龄因素是影响术前DVT发生的临床因素(均P<0.05);年龄、卧床、术后脱水≥3 d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是影响术后DVT发生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升高(OR=1.725,95%CI:1.149~2.590,P=0.009)和年龄(OR=1.055,95%CI:1.005~1.107,P=0.029)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65,95%CI:1.040~1.092,P<0.001)和术后D-二聚体升高(OR=1.091,95%CI:1.019~1.168,P=0.013)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的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风险高。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医护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输血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静脉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50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两组,观察组203例,男98例,女105例;年龄为(61.0±20.7)岁;术中输血。对照组299例,男166例,女133例;年龄为(57.7±19.0)岁;术中未输血。分别于入院、术前1 d、术后1 d及3 d测定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前1 d 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 D-二聚体水平[4.18(2.35, 7.08)、(6.20±3.7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41(1.91, 5.63)、(4.05±2.6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纤维蛋白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43.3%(88/20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2.8%,98/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术中输血可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可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对于术中输血的患者,需高度重视术后DVT的发生,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以降低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围手术期医护 输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静脉(DVT)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 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有DVT组(n=22)与无DVT组(n=1 107),对其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DVT的发生时间;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时间是10.5(4-14)d。单因素分析表明,有DVT组和无DVT组年龄、性别、房颤、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动脉病、肾衰、抗凝药物、BMI、白细胞、入院血糖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进一步证实,肾衰(OR:57.421;95% CI:5.792~569.314)、住院时间(OR:1.148;95% CI:1.071~1.232)是其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DV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 d,肾衰、住院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的预防DVT和治疗持续时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及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策略。

  • 标签: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 发生时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静脉(DVT)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 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有DVT组(n=22)与无DVT组(n=1 107),对其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DVT的发生时间;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时间是10.5(4-14)d。单因素分析表明,有DVT组和无DVT组年龄、性别、房颤、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动脉病、肾衰、抗凝药物、BMI、白细胞、入院血糖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进一步证实,肾衰(OR:57.421;95% CI:5.792~569.314)、住院时间(OR:1.148;95% CI:1.071~1.232)是其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DV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 d,肾衰、住院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的预防DVT和治疗持续时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及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策略。

  • 标签: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 发生时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肢体静脉(DVT)形成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一般临床资料、重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资料等可能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前、术后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显示存在DVT,分为术前DVT组(n=24)和术前无DVT组(n=274),术后DVT组(n=125)和术后无DVT组(n=17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术前、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无患者因DVT发生致残或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升高和年龄因素是影响术前DVT发生的临床因素(均P<0.05);年龄、卧床、术后脱水≥3 d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是影响术后DVT发生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升高(OR=1.725,95%CI:1.149~2.590,P=0.009)和年龄(OR=1.055,95%CI:1.005~1.107,P=0.029)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65,95%CI:1.040~1.092,P<0.001)和术后D-二聚体升高(OR=1.091,95%CI:1.019~1.168,P=0.013)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的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风险高。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医护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于本院接收的下肢静脉(DVT)患者中筛选30例纳入本次研究,入组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AS)检查,将DAS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92.31%,特异度75.00%,两种诊断方式灵敏度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下肢DVT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理想,可获得准确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且检查不会造成创伤,推荐作为下肢DVT首先检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80)与观察组(n=80),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比两组下肢静脉缓解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有效缓解率、各项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

  • 标签: 手术室优质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对脊柱损伤和脊柱手术之后的患者出现静脉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风险因素,归纳了预防和护理措施,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更好进行静脉护理,积累经验。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柱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 预防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ICU患者DVT形成风险评估量表,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ICU患者DVT形成风险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拟定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函询,修订量表;运用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利用百分位数确定风险等级分层;采用评定者间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进行信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进行效度分析。结果量表包括37个条目。10分为量表的最佳诊断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P<0.001)。量表的风险等级分层为:10~11分为低危,12~16分为中危,≥17分为高危。量表的评定者间信度的相关系数为0.967(P<0.001),Cronbach's α系数为0.804,分半信度系数为0.742。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7,标准关联效度的相关系数为0.665(P<0.001),KMO值为0.533(>0.500),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 849.43(P<0.001),累计贡献率为65.39%。结论本研究初步研制了ICU患者DVT形成风险评估量表,为ICU患者DVT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评估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泵运动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静脉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14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11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踝泵运动,分析患者下肢静脉发病率、护理有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采取踝泵运动的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病率低于对对照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踝泵运动后,不仅能够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提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状态。

  • 标签: 踝泵运动 老年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