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的诊断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1例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9例,年龄20~76岁,平均(43±14)岁;病程6~240个月,平均(62±37)个月。所有患者先采用O'Leary-Sant调查表进行症状评估,再行尿动力学检查,最后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和水扩张。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症状严重程度(ICSI、ICPI评分)、膀胱镜下黏膜改变、麻醉下最大膀胱容量之间的关系。结果ICSI、ICPI评分高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和尿流量较ICSI、ICPI评分低的患者小(P〈0.05);膀胱镜下黏膜改变不同分级患者间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和尿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尿流量和最大尿流率与麻醉下膀胱最大容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2、0.391、0.414、0.616、0.237,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够为IC/BPS患者的诊断和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尿动力学 诊断 症状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经皮膀胱钬激光碎石术与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膀胱钬激光碎石术、前列腺电切术联合治疗措施。结果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接受经皮膀胱钬激光碎石术、前列腺电切术联合治疗后,平均取石时间为(20.17±3.53)min,手术总时间为(98.67±14.34)min,术中出血量为(151.45±32.14)ml,导尿管留置时间为(6.72±1.27)d,住院时间为(7.41±2.38)d;且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IPSS评分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治疗中实施经皮膀胱钬激光碎石术、前列腺电切术联合治疗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前列腺症状及膀胱功能。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结石 经皮膀胱钬激光碎石术 前列腺电切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吉西他滨三个药物膀胱灌注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行膀胱灌注化疗,35例行丝裂霉素灌注,40例行吡柔比星灌注,32例行吉西他滨灌注。分析三组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丝裂霉素组11例复发(31.4%),吡柔比星组10例复发(25%),吉西他滨组5例复发(15.6%),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丝裂霉素组10例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4例出现血尿,2例患者出现皮疹。吡柔比星组患者13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5例出现血尿,无患者出现皮疹等过敏现象;吉西他滨组6例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2例出现血尿,1例患者出现皮疹。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吉西他滨、吡柔比星、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吡柔比星 丝裂霉素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化疗
  • 简介:随着社会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性科学的探讨日益深入。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肿瘤长期生存者越来越多,其生命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鉴此,生命质量的好坏己成为目前评价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肿瘤患者 生命质量 长期生存者 生物医学 治疗方法
  • 简介:病理活检病理诊断是所有肿瘤确诊的唯一标准,也是诊断的金标准,是由病理科医生根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作出的判断。有时候肿瘤细胞伪装得很好或者分化很差,单凭形态不足以让医生辨别是什么类型的癌,还需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来辅助判断,其基本的原理是通过抗原抗体相结合的原理。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肿瘤细胞 病理诊断 细胞形态 病理活检 辅助判断
  • 简介:摘要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大多分为两大类,为特异性细胞免疫疗法以及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疗法。对于特异性免疫疗法中的肿瘤特性镶嵌抗体T细胞疗法现在被国内外的生物制药公司所应用,伴随对人类免疫系统以及肿瘤的产生原因的深入探讨,细胞免疫疗法已经成为当今针对肿瘤治疗手段中的一种,这种方法已经被当作当今的国际肿瘤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被认定为肿瘤治愈的希望。

  • 标签: 细胞免疫 肿瘤疫苗 淋巴细胞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AP检测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肿瘤高危人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我院不同方式前来体检的患者330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TAP筛查,对其结果进行判定;结果门诊体检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高度喜爱,TAP检测技术的高敏感度和高检出率为医学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TAP检测 肿瘤高危人群 可行性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尤其是肿瘤性肠梗阻,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非肿瘤性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多见,应根据CT的诊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肿瘤性 非肿瘤性 机械性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6年的手术标本,合计30份,采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21例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Ⅳ级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Ⅱ-Ⅲ级4例、Ⅲ-Ⅳ级5例),分离纯化获得BTSCs,进行增殖分析、免疫组化。结果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第6h、1日、3日、6日的单细胞浓度、吸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培养6h,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单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开始分化时,CD13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的肿瘤BTSCs中CD133表达明显,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的G0/G1期、G2/M期、S期比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高级别的肿瘤肿瘤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神经上皮肿瘤病例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对睾丸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睾丸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结果依据不同病症划分患者,包括精原细胞瘤23例,占比为46%;纤维性假瘤6例,占比为12%;淋巴瘤3例,占比为6%;畸胎瘤3例,占比为6%;混合型生殖细胞瘤3例,占比为6%;胚胎性癌3例,占比为6%;睾丸结核1例,占比为2%;支持性肿瘤1例,占比2%;其他病症7例,占比为14%。结论超声能够对睾丸肿瘤肿瘤样病变作出较好的诊断和鉴别,且诊断敏感性、经济性较高,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睾丸肿瘤 肿瘤样病变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1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瘤组(78例)和良性病组(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CEA、CA153、CA125、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P<0.05),CEA、CA125、CA153以及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 标签: 胃肠道恶性肿瘤 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因子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对膀胱结石伴Ⅰ°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膀胱结石伴Ⅰ前列腺增生患者,从中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结石碎石术,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结合口服坦洛新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膀胱结石伴Ⅰ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治疗依从性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膀胱结石 前列腺增生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冲洗装置在膀胱冲洗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7例膀胱冲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输液器和注射器进行膀胱冲洗,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冲洗装置进行膀胱冲洗,对照两组方法对湿床、尿管损伤、喷溅,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冲洗效果无差异性,改良的冲洗装置有效减少对导尿管的损坏。且柔性端盖能够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晃动与滑脱,避免湿床,有效避免注射器注入的冲洗液喷溅。结论改良的冲洗装置减少湿床、尿管损伤发生,操作时不会引起评价,简便实用,易于推广。

  • 标签: 冲洗装置 膀胱冲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阶段评估在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阶段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衡膀胱率与膀胱控制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阶段评估有助于改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阶段评估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对照研究,以是否采取快速康复护理作为分组的依据,在102例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后患者中,对照组48例,积极给予入院宣教、外科常规护理和术前准备等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后的MFR、Ur水平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对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后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

  • 标签: 经尿道膀胱电切术 快速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入院的膀胱结石患者共90例,均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根据治疗体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半卧位,对照1组采用仰卧位,对照2组采用俯卧位,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的86.67%和对照2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采取半卧位效果好一些,但临床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何时的体位,以提高治愈率。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膀胱结石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和经尿道电汽化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效果,为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70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实验组,n=35)和经尿道电汽化治疗(对照组,n=3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复发率、治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术后住院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表浅性膀胱癌 钬激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留置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进行间歇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其自主排尿,减少患者重置尿管,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本科2014年1月—2015年9月93例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诱导排尿法,n=45)和试验组(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2组拔尿后尿潴留情况。结果试验组尿潴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治疗留置尿管患者拔尿管后的尿潴留,促使自主排尿有显著效果。

  • 标签: 间歇导尿术 膀胱功能训练 尿潴留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