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67表达水平及4种分子对髓母细胞瘤(MB)患者预后危险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MB患者92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并行log-rank检验;将Ki-67表达水平和分子相结合,对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分级:低危组为Ki-67阳性指数≤50%且WNT或SHH亚型;中危组为Ki-67阳性指数≤50%且GROUP 3或GROUP 4亚型,或Ki-67阳性指数>50%且WNT或SHH亚型;高危组为Ki-67阳性指数>50%且GROUP 3或GROUP 4亚型。比较各危险组间OS和PFS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Ki-67阳性指数≤50%和>50%分别有50例(54.3%)、42例(45.7%),Ki-67阳性指数≤50%患者5年PFS率及OS率分别为46.9%和63.1%,Ki-67阳性指数>50%患者分别为28.5%和32.0%,两组间P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28)。WNT、SHH、GROUP 3和GROUP 4亚型分别有16例(17.4%)、14例(15.2%)、40例(43.5%)和22例(23.9%),5年PFS率分别为78.0%、76.0%、19.2%、19.9%,5年OS率分别为82.1%、76.0%、40.2%、0;GROUP 3和GROUP 4亚型MB患者PFS和OS较WNT和SHH患者差(P值分别为0.003、0.039)。Ki-67表达水平和分子相结合进行预后危险分级,其中低危组12例(13.0%),中危组56例(60.9%),高危组24例(26.1%)。低、中、高危组MB患者P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放疗、预后危险分级中危和低危为PFS独立保护因素(放疗比未放疗:OR=0.263,95% CI 0.124~0.556,P<0.001;中危组比高危组:OR=0.069,95% CI 0.008~0.581,P=0.014;低危组比高危组:OR=0.260,95% CI 0.131~0.514,P<0.001),放疗、预后危险分级低危为OS独立保护因素(放疗比未放疗:OR=0.221,95% CI 0.097~0.503,P<0.001;低危组比高危组:OR=0.328,95% CI 0.150~0.717,P=0.005)。结论Ki-67表达水平及4种分子与MB患者的预后有关;二者结合可对MB患者预后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Ki-67抗原 基因表达谱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形式。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DNA甲基化是肿瘤的有力辅助工具,已用于室管膜瘤、脑膜瘤等多种肿瘤的分子,从而更准确地预测了肿瘤生物学行为及生存预后,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DNA甲基化也已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用于CNS中不同类型肿瘤的鉴别,从而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甚至帮助发现了新的肿瘤实体。本文现围绕DNA甲基化在CNS肿瘤分子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CNS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启示。

  • 标签: DNA甲基化 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 分子分型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六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且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闭塞位置将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为Ia、Ib、L及T4。通过治疗90 d后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58例中预后良好组患者5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100例。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偏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偏低,房颤比例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动脉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中Ia患者比例最高,T最低,分别为75.9%和3.4%。2组患者Wills环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为T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0.342,95%CI:0.127~0.919,P=0.033;OR=0.066,95%CI:0.005~0.803,P=0.033)。结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为T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

  • 标签: 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Willis环 机械取栓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肝左静脉及其相应的重建方式对患儿活体左外叶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O)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65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9例,女性344例,年龄7.0(6.0,10.0)个月,年龄范围3~121个月。根据术前供者腹部4期增强CT的评估结果及术中流出道重建方式,将患儿分为3组:Ⅰ组(n=514),单只开口,供受体直接吻合;Ⅱ组(n=118),两个相邻的开口,术中先行血管成型再吻合;Ⅲ组(n=21),两个距离较远的开口,术中行间置血管延长后成型吻合或两支静脉分别吻合。比较3组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HVOO发生率、移植物及受者术后生存情况。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随访。结果Ⅲ组患儿的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均小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3例受者术后HVOO发生率为4.59%(30/653),Ⅰ、Ⅱ、Ⅲ组HVOO发生率分别为4.1%(21/514)、5.1%(6/118)和14.3%(3/2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移植后患儿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和97.0%,Ⅱ组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4.2%,Ⅲ组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组与Ⅲ组受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Ⅰ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4%和96.9%,Ⅱ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和92.5%,Ⅲ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组与Ⅱ组术后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肝左静脉解剖差异性大,绝大多数变异可通过将两分支血管成型为共同开口后再吻合这一方式重建流出道。针对左外叶移植物肝静脉罕见变异,选取合理的血管重建术式,可降低术后HVOO发生率,改善移植物预后。

  • 标签: 肝移植 Bu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 流出道重建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但PA有独立于血压之外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代谢综合征风险。早期诊断并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是改善PA不良预后的关键,而PA则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也是PA诊断的难点。目前公认的PA诊断金标准是肾上腺静脉采血(AVS),但有创、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等缺点严重限制了AVS在PA诊断中的推广。基于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的不同反应,1 mg地塞米松抑制联合ACTH兴奋试验对于PA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虽然文献报道该试验的方法、结果解读、推荐人群、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但其用于PA诊断的总体敏感度为76.8%~95.5%,特异度为80.6%~88.9%,曲线下面积可达0.918~0.956。该试验可以在门诊进行,并且无需特殊设备,是一种相对无创、有效、经济、简化的诊断方法。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地塞米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型诊断 1 mg地塞米松抑制联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乳头、筛状结构及收缩裂隙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宫颈腺癌Silva及预后的关系,验证Silva在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宫颈腺癌根治标本并进行随访,评估随访病例的Silva,同时观察记录微乳头、筛状结构和收缩裂隙等形态学特征,统计不同形态学特征与Silva、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120例HPV相关性宫颈腺癌的发病年龄为26~73岁,平均年龄(48.0±9.1)岁。Silva A占9.2%(11/120),Silva B占18.3%(22/120),Silva C占72.5%(87/120)。31例(25.8%,31/120)出现微乳头形态,其中6例是Silva B,25例是Silva C。64例出现筛状形态,其中Silva A3例,Silva B17例,Silva C44例。34例出现收缩裂隙,均为Silva C病例。3种形态学特征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微乳头形态与宫颈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相关(P<0.05),而收缩裂隙、筛状结构、Silva与宫颈腺癌的OS及DFS均无相关性。结论收缩裂隙和微乳头形态均可作为Silva C的补充指标,Silva对于手术方式的指导价值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关于DFS、OS的预后指导作用仍需更多探索。

  • 标签: 宫颈肿瘤 腺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1例,女3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9~80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肝癌患者CTC检出及微血管侵犯情况。(3)CTC检测结果与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最佳截断值。(4)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分析。(5)不同间质循环肿瘤细胞(M-CTC)计数的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风险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局部肝切除17例、肝段切除43例、肝叶切除22例、半肝切除13例、扩大半肝切除7例。10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35(147,293)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10,500)mL。(2)肝癌患者CTC检出及微血管侵犯情况:102例患者中,上皮循环肿瘤细胞(E-CTC)、混合循环肿瘤细胞(H-CTC)、M-CTC、3类循环肿瘤细胞总数(T-CTC)计数检出阳性例数分别为36、86、30、89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02例患者中,40例微血管侵犯阳性,62例微血管侵犯阴性。40例微血管侵犯阳性患者中,E-CTC、H-CTC、M-CTC、T-CTC计数分别为0(0,1)、4(2,5)、1(0,2)、5(3,8)个/5 mL,62例微血管侵犯阴性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0(0,1)、3(1,5)、0(0,0)、3(2,6)个/5 mL,两类患者M-CTC、T-CTC计数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3,-2.96,P<0.05)。(3)CTC检测结果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最佳截断值:采用ROC曲线确定M-CTC计数、T-CTC计数在肝癌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个/5 mL、4个/5 m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5%可信区间(CI)为0.60~0.81,P<0.05]、0.67(95%CI为0.57~0.78,P<0.05),特异度分别为75.8%、60.0%,灵敏度分别为62.9%、72.5%。(4)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甲胎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肿瘤边缘、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M-CTC计数、T-CTC计数是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优势比=3.13,0.43,4.92,5.65,2.54,2.93,8.25,4.47,95%CI为1.34~7.33,0.19~0.98,2.09~11.58,2.35~13.63,1.13~5.75,1.27~6.74,3.13~21.75,1.88~10.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M-CTC计数≥1个/5 mL是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97,4.14,4.36,95%CI为1.01~8.70,1.14~15.02,1.36~13.97,P<0.05)。(5)不同M-CTC计数的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依据M-CTC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将102例肝癌患者分为30例高M-CTC(M-CTC计数≥1个/5 mL)和72例低M-CTC(M-CTC计数<1个/5 mL)。30例高M-CTC患者肝炎、甲胎蛋白>400 μ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 U/L、肿瘤边缘不规则、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微血管侵犯阳性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2、17、13、21、18、16、22例;72例低M-CTC患者上述指标例数分别为35、18、48、26、25、21、18例,两类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5,9.42,4.80,9.79,5.55,5.35,20.75,P<0.05)。结论外周CTC上皮-间质亚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M-CTC计数≥1个/5 mL是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用颈动脉超声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超声表现,分析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价值。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更高、IMT值更高,斑块类型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观察组患者和健康的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

  • 标签: 临床诊断价值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型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造血干细胞(HSC)捐献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08-2014年,山东省血液中心HLA实验室自20 656例HSC捐献者中发现的37个HLA新等位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HLA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测序方法确认HLA新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HLA新等位基因在基因数据库(Genbank)进行注册,并且将基因的碱基序列提交世界卫生组织(WHO)HLA系统因子命名委员会,获得正式HLA等位基因命名。将HLA新等位基因碱基序列与其碱基序列最相近的已知等位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碱基突变情况及其对编码氨基酸的影响。采用血清学HLA方法对存在错义突变的HLA新等位基因所编码HLA的抗原特异性进行鉴定。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37个HLA新等位基因与其序列最相近的已知等位基因比较结果显示,29个HLA新等位基因为单个碱基替换,5个为2个碱基替换,3个为碱基片段交换或重组。②对9个存在错义突变的HLA新等位基因所编码HLA的抗原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HLA-B*40:96基因编码的抗原为HLA-B40亚型,与HLA-B*40:96基因碱基序列最相近的已知HLA等位基因为HLA-B*40:06:01:01,其编码的抗原为HLA-B61亚型,其余8个HLA新等位基因编码抗原的特异性与其相应的碱基序列最相近的已知HLA等位基因所编码的抗原特异性一致。结论本实验室发现的中国HSC捐献人群的37个HLA新等位基因中,碱基替换是形成新等位基因的主要分子机制。

  • 标签: HLA抗原 等位基因 外显子 碱基序列 碱基替换突变 DNA测序
  • 简介:摘要: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在感染性疾病发展阶段,寻找监测指标来指导治疗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尝试将HLA-DR/CD14+检测应用于各类感染患者中,本文经过整理其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标签: 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 HLA-DR/CD14+ 脓毒症
  • 作者: 刘运彬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2-30
  • 出处:《医师在线》2019年20期
  • 机构:泸州市纳溪区护国中心卫生院  四川泸州 64631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的肝胆管结石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行PTCSL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58例,年龄(62±14)岁,年龄范围15~86岁。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结石位置分为:Ⅰ即中央(n=12),Ⅱ即一侧多分支(n=17),Ⅲ即一侧多分支+中央(n=24),Ⅳ即双侧多分支(n=31),Ⅴ一侧单分支(n=1)。分析穿刺路径、取石次数、取石通道数量、并发症,比较各分结石残留、结石复发情况。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预后。结果85例患者共建窦道99条,其中单窦道74例,2条窦道9例,3条窦道1例,4条窦道1例。穿刺路径分别为胆管B2 12例、B3 18例、B4 1例、B5 4例、B6 10例、B7 4例、B8 50例。共行151次胆道镜取石,每例取石1~3次,平均取石1.78次。最终结石残留9例(10.6%),其中Ⅱ3例,Ⅳ6例。各分最终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25)。85例患者中33例(38.8%)结石复发,其中Ⅰ2例,Ⅱ7例,Ⅲ10例,Ⅳ14例,各分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46)。85例患者中,24例(28.2%)术后发生并发症。随访时间范围为4~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85例患者中1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出血,3例为胆管癌,7例为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例为肝胆管结石以外的其他疾病。结论基于PTCSL的肝胆管结石位置中,Ⅳ即双侧多分支的结石残留率以及复发率更高。新的肝胆管结石的位置有助于规划合适的穿刺路径,以最少的窦道达到取尽结石、提高PTCSL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的目的。

  • 标签: 胆石 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17例LELC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方法对组织学进行分组。分析LELC中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结合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预后信息,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0.9∶1.0,发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部位:位于头颈部68例、肺部26例、胃部15例、其他少见部位8例。形态学Ⅰ54例,Ⅱ62例,1例无法分组。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局灶可见到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从不可见到硬化明显;42例患者间质内见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31例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73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包括CD3+总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19+B细胞、CD4+CD45RA- T辅助诱导亚群、CD4+CD45RA+ T抑制诱导亚群、CD4+CD45RO+记忆T细胞亚群、CD45RA+CD45RO+活化T细胞亚群、CD8+CD38+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另有CD25+淋巴细胞及CD44+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各亚型淋巴细胞在大部分患者中比例正常,但有61例(83.6%)患者CD44+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有53例(72.6%)T细胞抑制诱导亚群比例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和NK细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23);肿瘤组织学分和细胞毒性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12);而肿瘤细胞形态分化与总T细胞(P=0.003)及NK细胞(P=0.026)显著相关;间质淋巴滤泡形成与记忆T细胞亚群呈正相关(P=0.025);肿瘤间质纤维化与T抑制诱导亚群显著正相关(P=0.004),与总T细胞(P=0.023)及与CD44黏附分子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生存分析发现,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良性预后因素(P=0.001)。结论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免疫相关特征与外周血T淋巴亚型关系密切,间质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的良性预后因素。

  • 标签: 免疫学 病理学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AV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99例诊断为单侧P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18±9.55)岁,男性50例,女性49例。其中依据CT诊断为单侧PA患者39例(CT组),依据AVS诊断为单侧PA患者60例(AVS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比较CT组和AVS组术后血压控制情况,分析CT和AVS在PA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结果CT组39例患者中,14例高血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总获益率74.36%(29/39),10例未获益;AVS组,26例高血压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总获益率96.67%(58/60),2例未获益;CT组的术后总获益率低于AVS组(χ2=11.0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S组中CT与AVS诊断的一致率为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64,P<0.05)。结论PA患者依据AVS和CT诊断一致性有明显差异,AVS更有利原醛患者术后高血压缓解。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肾上腺静脉采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高血压
  • 作者: 张加男 罗亚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张加男现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大连 11602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共分为3:Ⅰ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评估结果对SJDISWF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患者12例,Ⅱ患者7例,Ⅲ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83%(10/12),Ⅱ71%(5/7),Ⅲ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术后6个月为(84.4±5.8)(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75%(9/12),Ⅱ100%(7/7),Ⅲ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结论SJDISWF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骨 脱位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人乳头瘤病毒联合TCT检测和宫颈活检在宫颈癌早期诊治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我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345例女性,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人乳头瘤病毒检查、TCT检测和宫颈活检,统计人乳头瘤病毒+TCT检测、宫颈活检的宫颈病变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另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上述两种方法诊断宫颈癌的应用价值。结果:宫颈活检的宫颈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检出率与人乳头瘤病毒+TCT检测比较,差异均较小,P>0.05。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人乳头瘤病毒+TCT检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联合TCT检测以及宫颈活检在宫颈癌早期诊治中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TCT检测 宫颈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