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SARS-COV-2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大爆发,并致全球大流行。从无症状感染到伴有多系统衰竭的严重肺炎,其典型特征包括:发热、疲劳、和呼吸困难等。COVID-19所诱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不仅有助于机体的恢复及病毒的清除,也可导致病情向更为严重且致命的阶段发展。本文综述了COVID-19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中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紊乱的影响因素,并进而通过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计数的变化,为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护理要点。方法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荧光免疫法用于检测艾滋病CD4+T淋巴细胞的价值研究;方法:对100例艾滋病感染者进行CD4+T检测,分析临床数据;结果:100例检测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小值为50个/ul、最大值为1597个/ul,均值为(439.47±265.05)个/ul。结论:荧光免疫法操作较为快速、简便、显示更清晰;检出率快并准确,值得推广。

  • 标签: 荧光免疫法 艾滋病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6例,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同期选择20名健康体检儿童,列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联合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①三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普通组、重症组CD3+、CD4+、CD8+、CD4+/CD8+水平依次减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IgA、IgG、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普通组、重症组IgA、IgG依次减低,组间IgA、Ig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与普通组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均发生异常,对评估重症患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病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肺结核诊断中采取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中抽选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痰培养检查,痰培养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检测效果。结果: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诊断准确率为97.14%,诊断准确率与金标准痰培养检查准确率差异不大,P>0.05,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结核诊断中采取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准确率高,可以很好的诊断疾病,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更好的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清抗结核抗体IgG检测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肺结核诊断中采取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中抽选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痰培养检查,痰培养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检测效果。结果: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诊断准确率为97.14%,诊断准确率与金标准痰培养检查准确率差异不大,P>0.05,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结核诊断中采取血清抗结核抗体IgG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准确率高,可以很好的诊断疾病,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更好的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清抗结核抗体IgG检测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现以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共计65例(收治时间:选自2020.01至2020.12期间)为纳入标准,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总结患者预后情况(患者自首次完全缓解复发死亡的总体截止日期),开展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患者年龄、初诊WBC、染色体是否为阳性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影响因素,开展相应分析,旨在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T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患者 疗效 预后 相关因素 影响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2年05月到本院治疗晚期肺癌患者104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50(96.15%)高于对照组44(84.62%),P<0.05;实验组治疗3d、7d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靶向治疗方式对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可改善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疗效显著,可运用。

  • 标签: 晚期肺癌 靶向治疗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中溶血磷脂酸受体6(LPAR6)的表达水平及其对CTCL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与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2011—2020年间确诊的110例MF患者,包括49例发现队列的24例大细胞转变(LCT)及25例非大细胞转变(NLCT),61例验证队列的24例LCT及37例NLCT。提取患者组织总RNA分别采用RNA测序及RT-PCR检测LPAR6的表达,比较LPAR6在LCT与NLCT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构建2种CTCL细胞系MyLa、Sz4过表达LPAR6细胞模型,以正常表达细胞为对照,检测过表达LPAR6对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加入LPAR6相关配体溶血磷脂酸(LPA)、2S-OMPT、三磷酸腺苷(ATP)、腺苷(ADO),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LPAR6对过表达LPAR6 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与凋亡的影响。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分析,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发现队列中LPAR6是LCT中显著性低表达的基因之一;验证队列中,LCT组的LPAR6表达水平[M(Q1,Q3)为204.90(81.90,512.70)]低于NLCT组[809.40(417.50,1 829.20),U = 242.00,P = 0.002];两队列中,低表达LPAR6均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 < 0.0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的0、24、48、72 h,过表达组MyLa、Sz4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分别采用LPA、2S-OMPT、ATP、ADO激活MyLa细胞LPAR6后48 h,过表达组MyLa细胞的增殖活力(1.38 ± 0.01、1.04 ± 0.01、1.09 ± 0.03、1.23 ± 0.01)均低于对照组(1.73 ± 0.04、1.23 ± 0.01、1.24 ± 0.01、1.42 ± 0.03,t值分别为30.33、18.38、4.78、5.75,均P < 0.05),细胞凋亡率(17.93% ± 0.88%、17.75% ± 0.35%、23.97% ± 0.57%、31.44% ± 0.34%)均高于对照组(3.98% ± 0.03%、7.81% ± 0.59%、11.95% ± 0.85%、12.02% ± 0.48%,t值分别为15.93、14.49、11.74、33.01,均P < 0.05);分别采用2S-OMPT、ADO激活Sz4细胞LPAR6后48 h,Sz4细胞增殖活力2S-OMPT对照组为1.48 ± 0.01、过表达组为1.29 ± 0.04;ADO对照组为1.51 ± 0.02、过表达组为1.27 ± 0.01,过表达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2S-OMPT对照组29.35% ± 0.55%、过表达组41.70% ± 0.70%;ADO对照组24.60% ± 1.00%、过表达组37.05% ± 0.15%,均P < 0.05)。结论LPAR6在LCT患者中低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体外激活LPAR6能够抑制CTC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LCT患者LPAR6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皮肤 蕈样真菌病 受体,溶血磷脂酸 细胞凋亡 不良预后 大细胞转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清蛋白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4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ntal-O'Quigley变点法计算清蛋白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减少选择偏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生存的因素。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赤池信息量准则及Brier综合评分评价纳入清蛋白的国际预后指数(IPI)、韩国预后指数(KPI)、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NK)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治疗前清蛋白预测ENKTL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7.5 g/L。>37.5 g/L组(126例)3、5年总生存(OS)率为66.2%、60.3%,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8%、49.6%;≤37.5 g/L组(58例)3、5年OS率为35.0%、32.4%,PFS率为32.5%、30.0%;>37.5 g/L组OS、PFS均优于≤37.5 g/L组(均P<0.001)。PSM后,>37.5 g/L组OS、PFS仍均优于≤37.5 g/L组(均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清蛋白是影响ENKTL患者OS(RR=0.419,95% CI 0.266~0.660,P<0.001)、PFS(RR=0.493,95% CI 0.322~0.755,P<0.001)的独立因素。PSM后,清蛋白仍是影响ENKTL患者OS(RR=0.305,95% CI 0.156~0.598,P=0.001)、PFS(RR=0.341,95% CI 0.185~0.627,P=0.001)的独立因素。纳入清蛋白的IPI、KPI、PINK模型的预后预测效能均提高。结论治疗前清蛋白是评估ENKTL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清蛋白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同步与非同步放化疗疗效。方法收集2007—2020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78例早期NK/T细胞淋巴瘤综合治疗患者,按Nomogram改进版风险指数(NRI)预后模型,根据有无任何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原发肿瘤侵犯(PTI)、Ann Arbor分期Ⅱ期]分为预后良好组49例,以及含有任何一项预后不良因素的预后不良组229例。其中145例采用同步放化疗,133例采用非同步放化疗。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OS)率为71.0%,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7.6%。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5年OS率分别为95.6%和65.4%(P<0.001)。预后不良组中NRI=1分中低危组、NRI=2分中高危组、NRI≥3分高危组患者各组的5年OS率分别为72.1%、61.1%、47.7%(P=0.007)。同步放化疗组与非同步放化疗组疗效无显著差异,5年OS率分别为70.6%、69.8%(P=0.783)、5年PFS率分别为67.6%、65.2%(P=0.63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NRI=1分中低危组患者同步放化疗组与非同步放化疗组5年OS率分别为73.1%、76.5%(P=0.576),NRI=2分中高危组患者分别为62.6%、69.3%(P=0.427),NRI≥3分高危组患者分别为58.1%、42.3%(P=0.954),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不良组早期NKTCL的预后,在放化疗的顺序上同步放化疗和非同步放化疗5年OS率、5年PFS率无显著差异。对于预后不良早期NKTCL可以采用耐受性更好的序贯治疗。

  • 标签: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同步放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其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因此,研究T-ALL的发病机制,对寻找T-ALL最佳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血液肿瘤中发挥作用,并且与T-AL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lncRNA的概述及其在T-ALL发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旨在为T-ALL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RNA 长链非编码 分子靶向治疗 白血病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心肌梗死转录本(MIAT)在胃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CD)4+T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就诊的124例胃癌患者,9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联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AT表达量和RNA 6-甲基腺嘌呤(m6A)与MIAT基因启动子结合活性。用Spearman检验分析MIAT与临床病理特征、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D4+T细胞中MIAT对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胃癌患者、胃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MIA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49(2.131,4.062)、1.511(0.916,1.855)和0.963(0.729,1.43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8.25,P<0.001)。胃癌患者MIAT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63,145.14,P均<0.001)。胃癌早期(Ⅰ~Ⅱ期)、晚期(Ⅲ~Ⅳ期)患者CD4+T细胞中m6A与MIAT基因启动子的相对结合活性分别为(8.590±1.483)和(4.274±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5,P=0.002);胃癌早、晚期患者m6A与MIAT基因的结合活性显著低于胃良性病变患者(17.267±3.106)和健康对照组(27.637±3.945)(t=-7.331、-12.832,P均<0.001)。胃癌患者MIAT相对表达量与年龄、性别、CEA水平和CA199水平无关(χ²=0.000、0.000、0.648和1.554,P均>0.05),在不同TNM分期(χ²=23.571,P=0.002)、不同肿瘤大小(χ²=9.443,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χ²=45.248,P<0.0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CD4+T细胞中MIAT相对表达量与Treg细胞比例之间呈正相关(r2=0.76,P<0.001)。用 ROC 曲线分析CD4+T细胞MIAT、血清CEA及CA199对胃癌患者的诊断效能,胃癌患者和胃良性疾病患者比较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635和0.611;胃癌患者和健康者比较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0.784和0.598。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MIAT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以及健康人群,与m6A与其启动子结合活性下降有关,并有望作为胃癌的重要的分子诊断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CD4阳性T淋巴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MIAT m6A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TLPD-GIT)是一种克隆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以淋巴样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固有层为主要特点。迄今为止,对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较为有限。本文报道1例随访10年、单克隆淋巴样细胞浸润肠壁全层的ITLPD-GIT。患者女,58岁。持续性腹泻腹痛10年,在发病第2年行部分小肠切除,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局限于黏膜固有层;发病第3年及第10年分别再次行部分小肠切除,镜下见病变进展,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CD2、CD3、CD5、CD7、CD8、T细胞胞质抗原1阳性,而CD20、CD4、CD56、颗粒酶B和EB病毒编码的RN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5%。分子检测显示T细胞受体基因呈克隆性重排。随访10年,患者长期带病生存。ITLPD-GIT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病例进一步拓展了该病的病理形态学谱系,有助于病理医师认识及正确诊断该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出生24 h外周血γδ-T、CD4+T、CD8+T、CD3+T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根据出生后连续头颅超声及纠正胎龄36~37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36例)及无脑损伤组(70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将脑损伤组进一步按照不同脑损伤类型分为颅内出血组(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6例)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2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脑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水平[(0.09±0.12)%]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16),2组早产儿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异。脑损伤组患儿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或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占比[(0.03±0.05)%、(0.07±0.09)%]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0、-2.659,均P<0.05)。结论γδ-T淋巴细胞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对早产儿脑损伤,特别是脑白质软化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婴儿,早产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弥散性脑白质损伤 γδ-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目前尚无国际标准治疗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晚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一线治疗中出现疾病进展后通过使用PD-1单抗联合化疗或联合表观遗传学药物治疗方案而获良好缓解,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机会。这一治疗策略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PD-1单抗 表观遗传学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方法:将本单位2020年4月—2021年7月首次检验HIV-1抗体阳性感染患者58例纳入此次研究,患者均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差异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指标不断降低,P<0.05。结论: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与健康人群对比偏低显著,因此可以将CD4+T淋巴细胞检测作为监控疾病进展的方法,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提升疾病干预质量。

  • 标签: 艾滋病感染者 CD4+T淋巴细胞 检测 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物改变和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表达的研究。方法:纳入本中心40例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实验组)40例同期健康患者(对照组)行本次分析探究,(时间:2019年01月~2020年01月),行对比性研究,电脑数组分组,对两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宫颈组织标本组织进行收集后,探究两组患者的宫颈局部、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CD4+、CD8+、CD25+、CD3+、CD4/CD8),白介素水平(IL-2、IL-6、IL-8、IL-10)。结果:(1)宫颈局部、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对比:两组相较,实验组CD4+、CD8+、CD25+、CD3+、CD4/CD8水平差异显著,(P<0.05);(2)白介素水平对比:两组相较,实验组IL-2、IL-6、IL-8、IL-10,差异明显,(P<0.05)。结论: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物改变使患者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表达、白介素水平变化较为显著,同时患者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 标签: []HPV阳性宫颈病变 阴道微生物改变 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NA甲基化在结核分枝杆菌(MTB)裂解物诱导CD4+T细胞细胞介素6受体(IL-6R)表达下调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收集并分选2019—2020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10例结核病患者(TB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IL-6R启动子区和3′非翻译区(UTR)区CpG岛甲基化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IL-6R和DNA甲基转移酶(DNMT)表达;进一步通过MTB裂解物刺激anti-CD3/CD28抗体活化的对照组PBMC和Jurkat E6-1细胞,检测IL-6R不同区域CpG岛甲基化和IL-6R、DNMT表达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IL-6R 3′UTR区甲基化状态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两组间采用非配对t检验,三组及以上多组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在对照组和TB 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TB组中IL-6R表达低于对照组,而DNMT1和DNMT3B则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IL-6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UTR区Cp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54.3%±4.7%和69.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体外,MTB裂解物刺激活化对照组PBMC后,IL-6R表达低于未刺激的,而DNMT1和DNMT 3B表达高于未刺激的;同时CD4+T细胞中IL-6R 3′ UTR区CpG岛甲基化率由58.9%±11.6%增加至79.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地,MTB刺激活化Jurkat E6-1细胞后的结果与对照组PBMC相一致。进一步发现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5-aza)与MTB裂解物共处理后IL-6R 的表达均高于MTB 裂解物单独刺激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5-aza)与MTB裂解物共处理后IL-6R 3′ UTR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低于MTB 裂解物单独刺激的,并且完全非甲基化修饰的IL-6R 3′UTR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高于完全甲基化修饰的IL-6R 3′ UTR区CpG岛。结论MTB裂解物刺激通过诱导CD4+T细胞IL-6R 3′UTR区CpG岛高甲基化抑制IL-6R转录活性进而下调其表达;MTB诱导CD4+T细胞IL-6R 3′UTR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DNMT1、DNMT3B表达增加有关。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DNA甲基化 CD4+T细胞 IL-6R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RA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及CD4+ 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ELISA检测77例RA组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RAK1的活性表达量;②收集RA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观察指标(包括DAS28评分、ESR、CRP、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等);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RAK1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 RA组外周血IRAK1的表达相比于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② RA组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较健康对照组相比,调节性T细胞(Treg)绝对值、Treg%均降低(P<0.001),辅助性T细胞17(Th17)绝对值、Th17%、Th17/Treg比值均升高(P<0.001),且Th1/Th2比值明显升高(P<0.05)。③随着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增加,IRAK1的活性表达量也增加,RA组外周血IRAK1的表达与ESR、受累关节的个数、DAS28评分呈正相关(r=0.23,P<0.05;r=0.24,P<0.05;r=0.27,P<0.05);同时,又与Treg%呈负相关(r=-0.27,P<0.05),与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r=0.23,P<0.05);而与Th1/Th2比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RA组的IRAK1与ESR、受累关节个数均呈正相关(β=0.34,P=0.019;β=0.27,P=0.004;),与Treg %呈负相关(β=-0.23,P=0.057,R2=0.219)。结论RA患者外周血IRAK1表达上调,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IRAK1高表达所致Treg减少、Th17/Treg失衡可能是RA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CD4阳性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