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因素,为飞行人员招飞、改装体检及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二区进行医学鉴定的458例飞行人员腰椎MRI影像及相关资料。根据 Pfirrmann 标准对458例飞行人员2 290个腰椎间盘进行半定量评分。将每名飞行人员5个腰椎间盘半定量评分之和作为该名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因子;以该因子为因变量(y),飞行人员的年龄(x1)、身高(x2)、体重(x3)、飞行时间(x4)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分别以飞行机种与飞行岗位为分组标准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组飞行人员的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因子范围为5~18分,平均10.87±2.83分。总体分析显示,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和体重,回归方程为y=1.029+0.182x1+0.038x3(r=0.68,P<0.01)。以飞行机种分组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因素歼击机亚组中为年龄,回归方程为y=2.569+0.225x1(r=0.59,P<0.01);轰运机亚组中为年龄和身高,回归方程为y=-8.848+0.186x1+7.160x2(r=0.69,P<0.01);直升机亚组中为飞行时间,回归方程为y=7.823+0.001x4(r=0.65,P<0.01)。以飞行岗位分组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因素在飞行员亚组中为年龄,回归方程为y=3.176+0.207x1(r=0.65,P<0.01);在机组成员亚组中为年龄和体重,回归方程为y=-0.113+0.171x1+0.056x3(r=0.74,P<0.01)。结论单中心飞行人员腰椎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和体重,对于不同飞行机种及飞行岗位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但由于本研究样本规模不大,航空相关因素纳入不够全面,不排除存在其他影响飞行人员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因素。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退行性变 Pfirrmann椎间盘退行性变分级 因素分析,统计学 飞行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序列的信号特点,探讨各序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52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均可发现迷路信号异常,其中平扫17例、平扫+增强扫描35例,扫描序列包括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及增强延迟3D-FLAIR序列。分析各序列患侧迷路的信号特点并判断迷路受累的部位;对各序列检出迷路异常信号的能力进行评分。分别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平扫及增强患者中不同序列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迷路受累部位与听力、耳鸣及眩晕症状恢复与否的关系。结果52例(100%,52/52)患者患侧T1WI迷路显示高信号,T2WI显示更高信号8例(15.4%,8/52)、低信号3例(5.8%,3/52)。增强T1WI显示患侧高信号35例(100%,35/35),其中27例(77.1%,27/35)见病变强化。52例(100%,52/52)患侧迷路于3D-FLAIR(平扫17例,增强35例)序列上均显示明显高信号。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3D-FLAIR及增强3D-FLAIR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2,2)、3(2,3)、3(3,4)及4(4,4)分。增强患者中平扫T1WI、增强T1WI及增强3D-FLAIR的主观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4.528,P<0.001),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均<0.05)。患者平扫3D-FLAIR评分高于平扫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1)。3D-FLAIR图像显示后、上半规管壶腹部显著高信号27例(51.9%,27/52),在听力恢复与否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1WI及3D-FLAIR均可有效发现迷路高信号,但后者较前者显示能力好,尤其是延迟增强3D-FLAIR序列,半规管壶腹部明显高信号为听力无恢复的特征性指标。

  • 标签: 内耳 听觉丧失,突发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涎腺淋巴上皮癌(LEC)的CT、MRI及功能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初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5例涎腺LEC患者,分析患者术前CT及MRI影像学表现。通过常规CT、MRI图像获取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密度/信号强度、强化程度等信息。通过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分别获取病灶的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75例涎腺LEC中53例位于腮腺,56例为单发病灶,38例形态为类(椭)圆形,34例为不规则形。仅1例伴钙化,5例伴坏死。68例CT检查中,28例呈中度强化,30例呈明显强化。12例MRI检查中,11例T1WI呈等信号,12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后,11例均匀强化,12例均呈明显强化。涎腺LEC的ADC值为(0.68±0.05)×10⁻³ mm2/s,12例动态增强TIC类型均为Ⅱ型(速升平台型)。结论涎腺LEC多为单发、质地较均匀、中等以上程度强化、ADC值较低,DCE-MRI为Ⅱ型TIC,形态学表现结合功能MRI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涎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淋巴上皮癌 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肺部1H质子密度极低,导致传统1H磁共振成像(MRI)的成像质量较差。惰性气体经过超极化,极化度增高,气体MRI信号敏感度增强。新兴超极化气体MRI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显示肺结构形态学改变,还可以纵向检测肺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具有非侵入、可视化、无辐射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慢性气道疾病的早期功能评估、高危人群筛查、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本文就超极化气体MRI成像技术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间质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磁共振成像 哮喘 超极化气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MRI的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吸烟者及健康对照者大脑年龄,进一步探讨吸烟与大脑老化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集1为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募集的男性吸烟者95名[年龄20~50(34±7)岁]和健康对照者49名[年龄20~50(33±7)岁]。数据集2为2010至2015年西南大学成人影像数据库的1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20~50(34±11)岁]。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高分辨三维 T1WI。基于数据集1和数据集2健康对照者的结构MR图像构建高斯过程回归(GPR)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大脑年龄,并通过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性能,计算预测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间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实际年龄和预测大脑年龄之间的相关性(r值),最终筛选出最佳模型。将最佳模型应用于吸烟者和健康对照者预测其大脑年龄。最后以年龄、教育年限及颅内总容积为协变量,通过一般线性模型比较吸烟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大脑年龄差值(PAD)的差异。结果GPR模型预测大脑年龄(MAE=5.334,r=0.747)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MAE=6.040,r=0.679)。GPR模型预测数据集1的吸烟者PAD值(2.19±6.64)高于数据集1的健康对照者(‒0.80±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4)。结论基于MRI的GPR模型预测吸烟者及健康对照者大脑年龄性能较好,吸烟者PAD值增加,进一步表明吸烟会加速大脑老化。

  • 标签: 吸烟 磁共振成像 大脑年龄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评估先天性膈疝胎儿疝囊存在与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产后手术证实的57例先天性膈疝胎儿的MRI图像,孕周为20~40(28±5)周,产后术中判定有疝囊18例(有疝囊组)、无疝囊39例(无疝囊组)。分析7个MRI征象,包括疝外周包膜感、肺-疝交界面光滑、肺被压缩呈新月形、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心脏移位、肺-疝交界面上方积液和肺-疝交界面下方积液。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疝囊与无疝囊组间各MRI征象的差异并计算各个征象的诊断效能。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每出现1条征象记1分,计算每例胎儿的影像学积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学积分诊断疝囊存在与否的效能。结果有疝囊与无疝囊组间有5个MRI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疝外周包膜感(χ²=25.74,P<0.001)、肺-疝交界面光滑(χ²=48.20,P<0.001)、肺被压缩呈新月形(χ²=57.00,P<0.001)、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χ²=12.14,P<0.001)及肺-疝交界面上方积液(χ²=4.31,P=0.022)。其中肺被压缩呈新月形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将有疝囊组与无疝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条MRI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4.9%,最佳阈值为2分。结论胎儿MRI征象及预测积分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先天性膈疝患儿疝囊存在与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儿 先天畸形 疝,横膈 磁共振成像 疝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 T超高场MR评估脑动脉及其分支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9月1日至11月30日招募的健康成年人40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其分为3.0 T MR组和5.0 T MR组,每组20名。对所有受检者进行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TOF-MRA),采用主观Likert5量表评分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采用3分量表法对脑动脉显示质量[大脑中动脉(MCA)及其3段、大脑前动脉(ACA)及其3段、大脑后动脉(PCA)及其3段、豆纹动脉(LA)、脑桥动脉(PA)]进行评估。2组间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40名受检者中男29名、女11名,年龄20~69(50±12)岁。5.0 T MR组图像的SNR值(187±9)和CNR值(156±7)高于3.0 T MR组(分别为91±4、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59、31.45,P<0.001),但5.0 T MR组、3.0 T MR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0(4.0,5.0)、5.0(5.0,5.0)分,Z=-1.23,P=0.218]。对脑动脉的评估上,3.0 T MR组与5.0 T MR组TOF-MRA在MCA、ACA和PCA近段及中段的显示均较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远段血管的显示上5.0 T MR组图像均明显优于3.0 T MR组图像(P<0.05)。在穿支动脉的评估中也可发现5.0 T MR组对LA和PA的显示均显著高于3.0 T MR组图像(P<0.001)。结论5.0 T超高场强MR扫描对远段脑血管及穿支动脉显示较佳,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图像质量 血管
  • 简介:摘要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一种结合时间分辨和3个方向流速编码的相位对比MRI,可在合理的扫描时间内定量获取扫描范围内任意节点、断面或整个区域的血流数据并实现动态可视化。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脏、大动脉等部位的血流评估,在静脉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综述4D flow MRI静脉成像方法及其在静脉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成像 血流动力学 静脉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睾丸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男,61岁,盆腔MRI示左侧睾丸上份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T1WI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及散在小囊状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扩散加权成像示病灶扩散轻度受限,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病理诊断:左侧睾丸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 标签: 睾丸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宋江 戈锐 朱凯 孙杰 宋美娜 赵薇 马宏宁 王志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银川 750004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银川 750004,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银川 750004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银川 750004,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银川 75000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25、50、75、100、125 μg/mL的USPIO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法(CCK-8)计算细胞存活率以及USPIO对该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普鲁士蓝染色确认细胞对USPIO的吞噬效应;3.0 T MRI扫描细胞-琼脂糖凝胶模型,记录T1WI和T2WI序列的弛豫时间和弛豫率并计算弛豫时间降低率。结果当USPIO浓度为25 μg/mL时,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USPIO浓度≥5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随USPIO浓度增加显著降低(P均<0.05);USPIO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6.5±7.2) μg/mL;当USPIO浓度为50 μg/mL时,细胞形态开始皱缩、透光度减低;当USPIO浓度为25 μg/mL时,普鲁士蓝染色呈显著阳性;MRI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USPIO浓度为25 μg/mL时,细胞即见显著信号改变;随USPIO浓度增加,T1、T2弛豫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对应弛豫率R1、R2逐渐升高;相同USPIO浓度下,各组T2弛豫时间降低率显著高于T1弛豫时间降低率(P均<0.001)。结论浓度为25 μg/mL的USPIO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而且标记效率高、MRI即见显著信号改变与较好的成像效果,为标记巨噬细胞的最适浓度;MRI能用于细胞标记后的体外成像,T2WI序列在检测细胞吞噬USPIO后的信号变化优于T1WI序列。

  • 标签: 巨噬细胞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小鼠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排名首位且致死率排名前五的肿瘤,其预后因素复杂。近年来,MRI积极探索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影像学标志物,包括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功能成像、影像组学等诸多参数。研究证实了肿瘤大小及边缘、非肿块样强化、边缘强化、瘤周水肿、背景强化是预后相关的形态学参数;血流动力学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及定量、半定量参数在不同程度上与预后相关;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衍生技术在乳腺癌预后中显示出巨大的预测潜力;基于MRI的影像组学进一步揭示了更多与预后相关的高维度参数,计算机引导的人工智能正在兴起。本文就术前MRI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本领域下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预后 综述
  • 简介:摘要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患者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然而MVI只能通过病理学确诊,通过MRI检查精确预测MVI对选择治疗措施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提出了较多基于MRI检查的成像特征用于MVI的预测,包括肿瘤大小、数目、包膜不完整、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等。影像组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可能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准确而有效的工具,近年来也被研究者们用于探索与MVI之间的联系。本文就术前MRI检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扩散加权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乳腺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乳腺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乳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环形强化作为一种常见的强化方式,既可见于良性病变,又可见于恶性病变,其病理类型广泛,临床上容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乳腺MRI上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扩散加权成像特征等方面对此类病变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病理学基础。同时展望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及影像组学鉴别诊断此类病变的可行性。

  • 标签: 乳腺 环形强化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行介入治疗的120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疗效不同分为有效组71例与无效组49例,其中有效组男性52例,女性19例,年龄(53.16±8.47)岁;无效组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53.21±8.69)岁。两组患者于肝癌介入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行肝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CE-MRI、DWI检查,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转运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空间的体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肿瘤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不同疗效组的ADC、Ktrans、Ve、Kep肿瘤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C差值、Ktrans差值、Ve差值、Kep差值与肝癌肿瘤体积差值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DC、Ktrans、Ve、Kep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结果与介入术前相比,介入术后肝癌患者ADC值升高为(1.23±0.14)×10-3 mm2/s(t=10.970,P<0.05),Ktrans降低为(0.18±0.07)min-1(t=9.090,P<0.05),Kep降低为(0.31±0.06)min-1(t=11.829,P<0.05),Ve值降低为(0.40±0.05)(t=6.252,P<0.05),肿瘤体积降低为(10.67±2.48)cm3(t=26.683,P<0.05)。治疗有效组ADC差值、Ktrans差值、Kep差值、Ve差值、肿瘤体积差值分别为(0.35±0.08)×10-3mm2/s、(0.24±0.06)min-1、(0.47±0.12)min-1、(0.46±0.13)、(10.57±2.34)cm3,均比无效组更高(t=17.525、12.355、16.285、13.835、22.747,均P<0.05)。ADC差值、Ktrans差值、Kep差值、Ve差值与肿瘤体积差值呈正相关(r=0.474、0.495、0.375、0.365,均P<0.001),ADC差值、Ktrans差值与肿瘤体积差值相关性最高。ADC差值>0.380×10-3mm2/s时,ROC下面积(AUC)为0.953,95%置信区间(CI)为0.898~0.983(P<0.001),预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91.55%;Ktrans差值>0.250 min-1时,AUC为0.933,95%CI为0.872~0.970,(P<0.001),预测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88.73%;ADC、Ktrans差值预测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效能均较高(均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治疗反应的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介入术前后的参数变化值可较直观地反映疗效,为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数据,可有效指导肝癌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

  • 标签: 肝癌 增强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引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且预后较差。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血液灌注不足、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微出血等,导致其影像表现各异,因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具有为热射病的诊断提供定量、客观依据的潜力,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信息。作者对应用于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项MRI技术进行综述。

  • 标签: 热射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 作者: 杨倩 邹丽艳 刘周 李丽 肖嘉辉 王鸣宇 王思远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在鼻咽部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50例鼻咽癌患者的磁共振APT图像以及临床、病理资料。由2名放射医师独立分析APT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效果,二者的评价结果使用Kendall's Tau-b分析其一致性。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和鼻甲在APT值上的一致性以及同层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组织以及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鼻甲APT值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两种类型鼻咽癌APT值的差异。结果关于APT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效果分析,2名放射诊断医生的评价一致性为0.844。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和鼻甲的AP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765、0.443和0.544。鼻咽癌病灶与正常鼻咽和腮腺组织的APT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38与P=0.664、0.933),但鼻咽癌病灶的APT值明显高于左右侧颞肌和小脑组织(P<0.001),但低于鼻甲组织(P<0.001)。分化型鼻咽癌的APT值为1.97%±0.89%,未分化型鼻咽癌的APT值为1.95%±0.82%,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PT成像对于鼻咽部的病灶显示效果满意,并证实了该成像方式在鼻咽部具有技术可行性,能够对于该区域不同组织类型的APT效应进行精确定量,为APT成像应用于鼻咽部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 标签: 鼻咽癌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头颈部组织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包膜下脾组织植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4例患者中1例有既往胰腺低分化腺癌并行胰腺体尾部及脾脏切除病史,2例有脾外伤病史。共6个脾种植结节,均位于肝包膜下,病灶最大径1.8~4.8(2.9±1.2)cm,边界清楚。CT平扫示结节密度稍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肝组织;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和肝组织密度相似或稍低。相对于脾结节及肝脏,植入脾组织包膜在动脉期强化稍低、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MRI平扫示植入脾组织与正常脾脏信号相仿,T1WI呈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DWI示扩散明显受限。本研究提示有脾脏手术或脾外伤史患者,肝包膜下见界清结节,动脉期明显强化,边缘见渐进强化包膜,应考虑脾组织植入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脾组织植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王迪 李春媚 俞璐 吴仆射 吴冰 陈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医院放射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100730,北京医院放射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GE医疗中国磁共振科研部, 北京 100176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合成MRI技术评估脑老化过程中大脑白质体积及弛豫值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医院接受检查的健康成年人107名,根据年龄分为20~39岁组(29名)、40~59岁组(31名)、60~79岁组(30名)、≥80岁组(17名)。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合成MRI技术扫描,经过后处理获得白质体积、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将各参数值与年龄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使用ANOVA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大脑白质及弛豫参数差异。大脑白质体积与白质T1、T2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脑白质体积(男、女分别统计)、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与年龄均呈二次曲线相关趋势[R2分别为0.67(男)、0.42(女)、0.44、0.52、0.25,P<0.001],男性大脑白质体积与年龄有最优拟合度。4个年龄组间男性脑白质体积、女性脑白质体积、白质体积分数、白质T1值及白质T2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大脑白质体积与白质T1值[r分别为-0.69(男)、-0.73(女),P<0.001]及白质T2值[r分别为-0.50(男)、-0.49(女),P<0.001]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合成MRI技术可能成为评估大脑老化过程中脑白质体积及弛豫参数改变的有效定量MRI检查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技术 大脑老化 脑白质体积 弛豫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9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合成MRI技术检查,并测量其定量参数值T1、T2、质子密度(P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定量参数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9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恶性62例、良性31例。良恶性病变的T2值[分别为103(93,126)ms、83(77,90)ms]和PD值[分别为87.7(72.7,96.7)pu(pu为单位体素内氢质子密度)、73.5(63.3,79.4)p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2值=90.5 ms、PD值=84.8 pu为界值,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5,准确度分别为80.6%、78.5%,特异度分别为87.1%、54.8%,灵敏度分别为77.4%、90.3%。结论合成MRI技术能够应用于乳腺病变的检查,且有望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的多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痛接受腰椎MRI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的414个腰椎间盘。对合成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1、T2及质子密度(PD)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两名医师分别测量L1~S1的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1、T2、PD值,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Pfirrmann级别椎间盘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级别的效能,并以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各椎间盘的定量伪彩图的颜色随着椎间盘变性级别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变化与T2WI信号减低相对应。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的ICC值最大,均>0.900,其次是前纤维环,ICC均>0.700,后纤维环最低,但ICC均>0.600。相邻Pfirrmann级别间分析结果显示PfirrmannⅠ和Ⅱ级间的髓核T2值(P=0.004)和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irrmann Ⅱ和Ⅲ级间髓核T1、T2及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firrmann Ⅲ和Ⅳ级间髓核T1、T2及PD值(P均<0.001),后纤维环T1(P=0.025)及PD值(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rrmann Ⅳ和Ⅴ级间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髓核T2值诊断PfirrmannⅡ与Ⅲ级、Ⅳ与Ⅴ级的AUC高于PD值(Z=2.443、3.591,P=0.015、<0.001)。结论合成MRI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变性的Pfirrmann级别,其中髓核T2值是重复性好、诊断效能较高的定量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变性 定量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