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胶质母细胞的治疗中,利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并分析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胶质母细胞患者资料,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放射治疗,对比两组人员的治疗效果以及免疫功能。结果:分别对两组人员实施不同的治疗干预后,在治疗结果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处于较高水平,且免疫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放射治疗 免疫状态
  • 简介: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GIST)中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GIST中p53基因表达,同时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Ki-67)反映细胞的增殖,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I)反映细胞的凋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映血管形成。结果p53基因阳性表达47例(p53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39例(p53阴性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组的AgNORs、PCNA、Ki-67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API明显低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MVD、VEGF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突变型p53基因能够促进GIST增殖、抑制凋亡、增加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形成、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道 莱迪希细胞瘤 基因 P53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由1例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的胸水标本通过液体培养法建立了1株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持久增殖,倍增时间约为36小时,目前已传代120余次,生长良好,暂命名为SH-1.光镜下细胞形态与典型的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细胞的形态十分类似,电镜下可观察到胞浆内存在较多病毒颗粒.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过氧化物酶POX阴性,糖原染色PAS阳性,酸性磷酸酶(ACP)呈强阳性;电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阴性.EB病毒核心抗原-1(EBNA-1)呈阳性.细胞免疫表型为CD30+、CD45+、HLA-DR+,而EMA、CD34、CD38、CD2、CD3、CD4、CD7、CD8、CD10、CD15、CD19、CD20均呈阴性.染色体分析示SH-1细胞系核型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并具有明显的结构和数量异常,但未见典型t(2;5).结论:所建立的细胞系为CD30+ALCL细胞系.

  • 标签: CD30^+细胞 CD30^+间变性大细胞 淋巴瘤细胞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64在胶质组织及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CD164对胶质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CD164在45例胶质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blot检测CD164在胶质细胞及人正常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构建沉默CD164的慢病毒载体,并将其感染至胶质细胞株U251,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blot法检测瞬转CD164shRNA后对CD16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D164在胶质组织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P<0.001);与NHA细胞相比较,CD164在人胶质细胞系SF295、SHG-44、U87和U251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01);U251细胞感染CD164shRNA后可抑制U251细胞侵袭。结论CD164在胶质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CD164与胶质细胞EMT明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CD164 EMT
  • 简介:胸内原发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膈肌的巨大胸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并复习有关文献。1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1988年8月以来逐渐出现胸闷,1989年6月起加重,并出现干咳、气短。在当地医院摄胸片,发现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先后4次抽出血性胸水,均未查见细胞。给予抗炎治疗症状无缓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胸内 文献复习 胸腔积液 病例报告 纤维母细胞
  • 简介:摘要脑动脉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其破裂出血常常导致病人致残、致死。虽然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方法治疗脑动脉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依然有很大的手术危险性。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文献所报道的对脑动脉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控制脑动脉生长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动脉破裂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早预防、早治疗、提高治疗疗效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指导。

  • 标签: 脑动脉瘤 细胞凋亡 分子生物学 综述
  • 简介:嗜铬细胞大约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称为异位嗜铬细胞,临床上较少见,多数发生于腹部,发生于胸腔者更为罕见。因其可引起高血压,手术中血压波动剧烈,若术前未做出诊断,手术风险极大。现就作者遇到的2例胸腔异位嗜铬细胞并结合国内文献进行分析。

  • 标签: 胸腔异位嗜铬细胞瘤 诊断 肾上腺髓质 治疗 血压波动 手术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48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结果: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和69%,五组分析表明,R-CHOP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CHOP组患者(89%vs.70%,P<0.05)。单变量分析表明,年龄>60岁、ECOG评分≥2分、Ⅲ-Ⅳ期、IPI评分≥3分、单纯CHOP化疗方案和无放射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率差相关。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与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60岁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一个重要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结果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EHE)的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例(其中烟台市烟台山医院3例、漳州市中医院2例、章丘市中医院1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大小、部位、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等特征。采用门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灶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6例患者中1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6例患者共检出125枚病灶,其中1例检出75枚。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融合病灶最大径为0.5~3.5cm。病变发生部位以肝右叶和肝被膜下多见。6例患者病灶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边界较清晰。4例患者病灶MRI检查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例患者病灶呈肝脏“包膜回缩征”。6例患者行CT检查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例呈环状强化,5例基本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表现为延迟强化。3例患者部分病灶内可见静脉血管进入或通过病灶,血管腔正常或变窄。1例呈“棒棒糖征”。6例患者中,5例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转移癌,1例考虑肝胆管细胞癌。6例患者行肝脏肿瘤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肝脏EHE。2例肝脏EHE患者确诊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其中1例初诊后2年行CT检查示肝脏呈“包膜回缩征”,初诊后4年行MRI检查示继发性肝硬化,另1例初诊后6年半复查CT示肝硬化。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4年复查CT示肝左叶肿瘤复发,随访1年半年肿瘤无明显增大,后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随访半年无异常。另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4、5年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CT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是肝脏EHE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 标签: 肝肿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患者女,37岁。于2009年6月体检时发现左下腹包块来我院就诊。查体:T36.5℃,P75次/min,BP120mmHg/7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标签: 神经节细胞瘤 下腹部 超声表现 左下腹包块 2009年 肿大淋巴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星形细胞手术后接受化疗病患的不良情绪调查情况,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陕西省星形细胞术后化疗的病患共计66例,时间分布界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利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分析病患的焦虑评分结果,进而对比年龄、性别、肿瘤恶性不同病患焦虑情绪变化情况,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66例病患焦虑情绪发生概率达到80.00%(48/60),抑郁情绪发生概率70.00%(42/60),性别、肿瘤恶性程度不同病患的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差异明显,差异对比P<0.05。结论:星形细胞术后化疗病患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性别、肿瘤恶性程度不同的病患其焦虑、抑郁情绪也有明显差异,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才能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病患的生活水平。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化疗 不良情绪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原发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8例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实施单化疗治疗方法,n=24)和观察组(实施放化疗治疗方法,n=24),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相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满意度(P<0.05),且观察组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同时观察组的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上升(P<0.05)。结论:放化疗治疗对于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但是同样存在着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需要临床应用上注意并发症的监测预防。

  • 标签: 放化疗治疗 原发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鉴别诊断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中CT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肾嗜酸细胞患者和4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为所有患者急性CT增强动态扫描,并对比不同病变患者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实质期CT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种肿瘤的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数学意义(P<0.05)。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阈值为0.44时,鉴别两种肿瘤的特异度91.7%、敏感度82.4%、Youden指数0.74。CT动态增强扫描后肾嫌色细胞癌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3±0.1)%、(0.3±0.1)%,病灶强化百分比(99.4±33.2)%、(132.9±38.1)%;肾嗜酸细胞实质期、皮髓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7±0.3)%、(0.7±0.3)%,病灶强化指数分别为(196.3±86.3)%、(232.7±124.3)%。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有利于鉴别诊断肾嗜酸细胞和肾嫌色细胞癌。

  • 标签: 嗜酸细胞瘤 肾嫌色细胞癌 CT增强动态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DLBC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4个疗程化疗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TF和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短期疗效以及生存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者表达呈正相关(r=0.755,P<0.01)。不同性别、年龄、亚型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预后危险因素患者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与不具有预后危险因素者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随着IPI指数的增高,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均有递增趋势(P<0.01)。缓解组化疗前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均<0.01);化疗后缓解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低于化疗前水平(P<0.01),未缓解组TF和VEGF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变化不大(P>0.05)。TF和VEGF低表达组生存状况均优于TF、VEGF高表达组(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高表达TF和VEGF,与国际预后指数、疗效、生存相关,对评估疗效、预后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国际预后指数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莪术醇对多发性骨髓细胞RPMI8226增殖与凋亡的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为莪术醇用于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莪术醇(0.1μg/ml、0.5μg/ml、1μg/ml、10μg/ml)及阴性对照组处理多发性骨髓细胞RPMI8226,应用MTT法检测莪术醇对RPMI8226生长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PMI8226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莪术醇处理组能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RPMI8226的增殖(P<0.01),药物作用24h后,RPMI8226的凋亡率也随莪术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μg/ml的莪术醇处理组凋亡率可达32%,与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莪术醇可引起MM细胞周期的紊乱,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是阻断RPMI8226于G1期,从而抑制其后续的DNA合成及有丝分裂。结论莪术醇对多发性骨髓细胞RPMI8226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能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其影响细胞周期是通过阻断RPMI8226于G1期实现的。

  • 标签: 莪术醇 多发性骨髓瘤 凋亡 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