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在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年2月-2023年10月期间实施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的76例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两组,各38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同对照组相比较低,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同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可减轻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 标签: 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 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简介:摘要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疗法的结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SBRT的免疫调节效应,SBRT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ICI)可应用于各期别NSCLC。SBRT联合ICI治疗模式需不断探索以发挥最佳的放射免疫协同作用。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肾肿瘤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药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其中心血管不良反应虽不常见,但是致死率高,需重视。其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该文总结了免疫检查抑制剂所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及管理,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 标签: 心血管系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免疫检查抑制剂(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04例,根据在ICI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内是否伴随使用PPI分为PPI组(n=73)与Non-PPI组(n=131)。探究PPI使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PI使用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果在晚期实体肿瘤ICI治疗过程中,PPI使用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美国东部协作组评分、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及治疗策略均无关(均P>0.05)。Non-PPI组客观缓解率优于PPI组(45.0% vs. 24.7%,χ2=8.286,P=0.004);Non-PPI组疾病控制率优于PPI组(75.6% vs. 52.0%,χ2=11.755,P=0.001)。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组患者中位OS(3.4个月vs. 6.1个月)及中位PFS(2.8个月vs. 4.0个月)均短于Non-PPI组(χ2=9.563,P=0.002;χ2=5.761,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与OS显著相关(HR=1.85,95%CI为1.24~2.76,P=0.003);PPI(HR=1.65,95%CI为1.09~2.51,P=0.019)和年龄(HR=1.56,95%CI为1.05~2.32,P=0.029)均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PI为影响患者OS(HR=1.90,95%CI为1.27~2.85,P=0.002)及PFS(HR=1.73,95%CI为1.12~2.65,P=0.013)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肺癌患者ICI治疗过程中PPI组(n=64)中位OS(3.2个月vs. 6.2个月)及中位PFS(2.2个月vs. 3.8个月)较Non-PPI组(n=34)短(χ2=16.187,P<0.001;χ2=5.106,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PPI与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2.97,95%CI为1.70~5.22,P<0.001)、PFS(HR=1.97,95%CI为1.09~3.55,P=0.025)均相关;多因素显示,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3.38,95%CI为1.87~6.11,P<0.001)及PFS(HR=2.31,95%CI为1.22~4.38,P=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I的使用降低了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效果,尤其在肺癌中更显著。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应谨慎使用PPI。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抑制剂(ICI)相关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病理中心数据库的肌肉活检标本及患者的住院病历,纳入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ICI相关性肌炎,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4岁,年龄范围42~79岁,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7例患者均接受ICI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及信迪利单抗治疗各3例,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例。首次用药至发现ICI相关性肌炎的中位时间为45 d,发病时间15~176 d。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和四肢乏力,4例患者伴有心肌炎。7例患者均存在肌酸激酶升高,中位值为2 354.4 U/L(范围 468.6~19 709.2 U/L),其中4例出现肌炎相关抗体抗Ro-52 抗体阳性。2例患者肌肉活检观察到广泛肌纤维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其他病例只表现为点状肌纤维坏死或非特异性的肌内膜炎症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和CD68+的组织细胞。在明确诊断为ICI相关性肌炎后7例患者均立即停用ICI,其中6例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患者均好转。结论ICI相关性肌炎是一类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疾病,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血管不良反应,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及时识别并停用ICI治疗并且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或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肌炎 心肌炎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death1,PD-1)表达于多种活化细胞表面,是B7/CD28协同刺激分子超家族的重要成员。PD-1通过与其配体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负性调控免疫应答,诱导T细胞的凋亡。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L1分子,使表达PD-1的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导致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以协同抑制分子PD-1为靶点的抗体,对于几种难治肿瘤能够诱导出显著和持久的抗肿瘤效应,促进有效和持久的宿主肿瘤免疫力的发生及可控制的自身免疫性毒性。在脑恶性胶质瘤中研究综述。

  • 标签: PD―1/PD―L1抗体 免疫检查点 脑恶性胶质瘤
  • 简介:摘要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免疫治疗是继靶向及放化疗之后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新方向。免疫检查抑制剂(ICPi)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总缓解率达到80%左右,这使得ICPi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对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两种免疫检查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及ICPi在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免疫疗法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三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晚期胃癌的患者36例,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两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三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后,乙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明显优于甲组患者,该类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患者,乙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两组患者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三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其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抗血管生成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晚期胃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全程管理对肺癌免疫检查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间接受ICI治疗肺癌患者62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依据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将予以常规护理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全程管理护理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和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较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效能评分研究组较高(P<0.05)。结论 肺癌患者接受ICI治疗同时予以全程管理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治疗依从性,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全程管理 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自我管理效能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检查抑制剂(ICI)致糖尿病的风险。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收录的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致糖尿病[包括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1型糖尿病(T1DM)、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评价4种药物与FT1DM、T1DM、DKA间的相关性。AE报告数≥3、PRR≥2且χ2≥4的AE被判定为与药物有统计学相关性,PRR越大,AE与药物的相关性越强,风险信号越强。结果收集到的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相关糖尿病AE报告分别为53、386、957和72例,共1 468例。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与FT1DM相关性的PRR分别为21.97(χ2=40.71)、71.50(χ2=3 531.21)、294.30(χ2=43 915.75)和33.58(χ2=279.70);与T1DM相关性的PRR分别为12.12(χ2=162.08)、21.04(χ2=3 391.17)、20.99(χ2=5 816.11)和9.71(χ2=224.81);与DKA相关性的PRR分别为6.93(χ2=161.26)、4.78(χ2=426.52)、6.82(χ2=1 797.15)和3.04(χ2=41.84)。4种药物与目标AE均有统计学相关性,致目标AE的风险信号强度均为FT1DM>T1DM>DKA;致FT1DM的风险信号强度为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致T1DM的风险信号强度为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致DKA的风险信号强度为度伐利尤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结论度伐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均可导致糖尿病,以致FT1DM的风险信号最强,T1DM次之,DKA较弱。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学 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免疫检查抑制剂(ICI)致胆管炎的风险。方法通过开放性OpenVigil数据平台,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1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西米普利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和替西木单抗的药品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进行胆管炎风险信号挖掘,风险信号的检测阈值设定为AE报告数≥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ROR及其95%CI下限值越大表示信号强度越大。比较不同品种ICI导致胆管炎的风险信号强度,并对ICI相关胆管炎患者的主要特点(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AE发生时间和结局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收集到ICI相关AE报告52 440例,其中胆管炎报告410例。检测出阳性风险信号的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和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其AE报告数分别为213、107、48、5和29(共402例),ROR(95%CI下限)分别为37.88(32.89)、26.07(21.46)、32.12(24.10)、13.63(5.65)和14.46(10.02),风险信号强度为纳武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有可用数据的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233例∶110例=2.1∶1),65岁及以上者占55.2%(222/402),非小细胞肺癌占48.0%(193/402)。ICI相关胆管炎可导致42.3%(170/402)的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0.0%(161/402)需要紧急治疗,2.0%(8/402)危及生命,15.7%(63/402)死亡。结论不同品种ICI致胆管炎风险不同,以纳武利尤单抗风险信号最强。胆管炎是ICI的严重AE,应引起临床关注。

  • 标签: 抗肿瘤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胆管炎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被认为是一类可被治愈的疾病,但是仍有少部分cHL患者难治或治疗后复发。近年来,免疫检查抑制剂(ICI)治疗成为继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后cHL治疗的新方向,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是目前主要的免疫检查,ICI治疗cHL患者具有良好效果。笔者通过对以ICI为主的联合疗法在cHL患者的应用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R)的管理等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cHL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霍奇金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药物疗法,联合 药物毒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肝癌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中晚期肝癌的转化治疗中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在肝移植领域,ICIs因同时作用于抗肿瘤及移植免疫两方面的特质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多家移植中心尝试探索ICIs应用于肝移植术前的转化治疗。ICIs应用于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时,可显著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但肝移植术前应用ICIs治疗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并未明确。本文期待通过针对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ICIs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为肝移植前接受过ICIs治疗的受者提供安全性方面的参考。

  • 标签: 肝癌 肝移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ICI)的应用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结局,随着ICI的广泛应用,与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irAE)也随之出现。免疫检查抑制剂肺炎(CIP)为ICI治疗的严重不良事件,亟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因此,早期识别发生CIP的高危人群,尽早进行干预,可减少患者永久性停药、严重CIP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免疫检查抑制剂所致肺间质病变的肺癌患者,在糖皮质激素、乙酰半胱氨酸的治疗后,肺间质病变未能进一步吸收好转,参考既往文献报道的吡非尼酮治疗结缔组织病(CTD)相关肺间质病变的相关数据,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后,通过CT、患者症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实验室检查来评价吡非尼酮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加用吡非尼酮可能获益,起效较快且比较安全。

  • 标签: 吡非尼酮 肺疾病,间质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1/PD-L1免疫检查抑制剂和化疗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非小细胞肺癌病人3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用PD-1/PD-L1免疫检查抑制剂和化疗,对照组行化疗。对比疗效。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100.0%,和对照组80.0%相比更高(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联用PD-1/PD-L1免疫检查抑制剂和化疗法,效果显著。

  • 标签: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疗效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县乡镇卫生院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的设置和工作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3年1月对我县5个乡镇卫生院查痰点的设置和工作情况进行普查。结果截至2006年12月,我县已建立5个乡镇卫生院查痰点,查痰点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建立比例为38.46%,5个乡镇卫生院查痰点已全部开展工作,占100%;全县平均每个查痰点每年查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38例,检出涂阳肺结核患者1例,阳性检出率为0.29%,查痰点发现的涂阳肺结核患者占同期我县登记患者数的7.99%,西部查痰点在同期患者发现中的贡献率最高(12.66%)。结论我县查痰点的建立总体上接近当初市疾控中心设立的数量要求,乡镇查痰点已经成为发现患者的一中途径,但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对查痰点政策的系统评价还需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讨。

  • 标签: 灵台县 乡镇卫生院 结核 痰/微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评估以免疫检查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接受程序性死亡蛋白其配体(PD-1/PD-L1)抗体治疗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CAE V5.0标准评估治疗前后肝损伤的级别。根据性别、年龄段、是否有肝硬化、基线Child-Pugh评分、BCLC分期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情况下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根据CTCAE V5.0标准,46例(70.77%)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发生了任意级别的肝损伤,规范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6例患者均发生肝损伤;10例(15.38%)患者发生1级肝损伤,15例(23.08%)患者发生2级肝损伤,19例(29.23%)患者发生3级肝损伤,2例(3.08%)患者发生4级肝损伤。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分别为68.33%和100%,P = 0.180);肝损伤的发生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45);肝硬化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72.22%,非肝硬化组发生率为63.64%(P = 0.370);基线Child-Pugh评分为A级、B级和C级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1.43%、61.11%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8);肝损伤发生率在不同的BCLC分期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1.000);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组肝损伤发生率为60.00%,PD-1/PD-L1抗体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组为67.85%,PD-1/PD-L1抗体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射频消融治疗组为86.67%,各治疗方案之间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80)。结论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较为常见,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肝损伤罕见;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基线肝功能、BCLC分期和免疫治疗方案对免疫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尚无影响。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PD-L1抗体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