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和膈肌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其中以子宫收缩力为主。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对称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改变,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多因产道或胎儿因素异常形成梗阻难产,使胎儿通过产道阻力增加,导致继发性产力异常。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分为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两类,每类又发为协调性子宫收缩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

  • 标签: 产力 不足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子宫收缩乏力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注意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当胎儿前肩娩出时,立即子宫肌内注射缩宫素10u,胎儿胎盘娩出后,加大宫缩剂用量,防治产后出血。米索前列醇400μg置入肛门内,效果显著。凡破膜时间超过12小时,总产程超过24小时,肛门检查或阴道检查次数多者,应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 标签: 子宫收缩乏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子宫收缩乏力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加强产时监护,关心孕妇的营养、进食、休息、二便情况,鼓励产妇每隔2小时解小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响正常宫缩及胎头下降,指导产妇使用腹部按摩法、深呼吸等技巧缓解宫缩痛,严密监测胎心,定时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情况,认真绘制产程图,及时与产妇及家属交流沟通,取得理解与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医生。

  • 标签: 子宫收缩乏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收缩乏力得以正确处理,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方法对可经阴道分娩者先改善全身状况,刺激乳头、人工破膜,然后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尽快结束分娩。对头盆不称、胎位异常或其他剖宫产指征者应及时行剖宫产术。结论认真仔细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产力异常,及时正确有效的处理,是确保母婴安全保障。

  • 标签: 子宫收缩乏力 母婴安全 及时发现 有效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酚妥拉明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衰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酚妥拉明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酚妥拉明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的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较高。

  • 标签: 酚妥拉明 多巴酚丁胺 心衰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试分析在心肌病扩张并发顽固心衰的治疗过程中应该使用何种护理方式。方法 以我院在2020年5月接诊的一名心肌病扩张合并顽固心力衰竭的病人为样本,对其在院两个月接受的护理流程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护理在其治疗期间起到的效能,以求总结出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护理后,患者各方面症状明显好转,现将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便在后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继续针对使用。结论 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对治疗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相关人员应该继续改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更匹配的护理方式。

  • 标签: 护理干预 护理体会 心肌病 心衰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室期前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室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室期前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室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室期前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室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患者男性,72岁。咳、痰、喘20余年,加重1d入院。查体:血压120/85mmHg,心率83次/分,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期杂音,元明显传导,心界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哕音。临床诊断:肺源心脏病。心电图示基本节律为窦性,P—R间期0.16s,频率73次/分。QRS电轴左偏-68°,Ⅰ、avL导联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V1导联QRS呈rSR′型,各联QRS波终末部粗钝。QRS波时限0.13s。并可见频发房期前收缩及室期前收缩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QRS电轴左偏 QRS波时限 诱发 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室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必要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