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与无脑血管病变患者之间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探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与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133例为观察组,无脑血管病变患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为66.17%(88/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颈部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4.81%(33/133),无病变者为9.02%(12/133),对照组颈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0,P=0.030)。观察组中存在下肢动脉斑块者为72.93%(97/133),多于对照组的42.42%(28/66),且观察组中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更重,观察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22.56%(30/133),无病变者为4.51%(6/133),对照组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者为33.33%(22/66),无病变者24.24%(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3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及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1.098(1.051~1.146)、1.240(1.015~1.515)、3.802(1.094~13.212)。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其外周血管病变更严重;高龄、血糖控制欠佳及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且下肢血管病变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脑梗死 外周血管疾病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增生型糖尿病虹膜病变(PDI)对侧眼糖尿病虹膜病变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接受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PDR合并PDI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9例38只眼;平均年龄(62.3±4.7)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FA联合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根据PDI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虹膜红变(RI)组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组,分别为28、8例。与NVG组比较,RI组患眼BCVA更优,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10.619,P=0.000、0.011)。对比观察两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和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IFA检查结果显示,RI组患眼瞳孔缘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性芽状或斑片状强荧光;NVG组患眼瞳孔缘和虹膜中部可见新生血管性团状强荧光。RI组对侧眼中,PDI (RI期)6只眼(21.4%,6/28),非PDI (NPDI)21只眼(75.0%,21/28),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只眼(1/28,3.6%)。NVG组对侧眼中,PDI5只眼(62.5%,5/8),其中RI期4只眼,NVG期1只眼(12.5%,1/8);NPDI 3只眼。NPDI者IFA影像表现为瞳孔缘虹膜自身局部血管点状荧光。RI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小于N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FA检查发现,RI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分别为9 (32.1%,9/28)、8 (28.6%,8/28)只眼;NVG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均为6只眼(75.0%,6/8)。两组患眼、对侧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0)。结论PDR合并PDI者,RI者对侧眼PDI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均较NVI者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疾病 视盘新生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对鉴别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的应用价值,以及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对周围型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76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48例)和良性病变(28例),定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AT)、病变-肺组织始增时间差(tAT),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时间截断点。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并分析tAT分别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四项联合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AT、tAT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T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0.759)大于病变AT(0.675),且当tAT≥2.5 s时,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敏感性较高(91.7%),与病变AT比较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具有更可靠的诊断价值。tAT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时,四联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0.878),其敏感性最高(97.9%)。结论tAT对鉴别诊断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可提高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造影 肿瘤标记物 肺病变 联合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藻糖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数字随机分为无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海藻糖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90 min后于再灌注的0h和6h,收集血液和肝组织,通过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炎症因子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ML12小鼠肝细胞系构建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细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给予的海藻糖浓度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无海藻糖,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蛋白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ALT、AST及TNF-α、IL-1β和IL-2等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且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在给予海藻糖处理后,ALT、AST、TNF-α、IL-1β和IL-2等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且肝组织坏死面积也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活化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升高。结论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发生和抑制Caspase-3的活化并促进Bcl-2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海藻糖 凋亡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脐静脉置管的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资料,总结和分析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情况,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结果共1 721例新生儿行脐静脉置管术,7例(0.4%)继发肝实质损伤,其中6例为肝脏内渗出性坏死,1例为肝脏血肿。肝脏损伤组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出生胎龄[(31.12±2.64)周比(30.62±2.75)周]和出生体重[(1 493±525)g比(1 374±473)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现肝脏病变时脐静脉导管的末端位置均在膈肌以下(第9~11胸椎),除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外,其他6例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反复胃潴留、肠鸣音减弱等,肝脏血肿伴休克、贫血;血液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肝功能异常;X线检查发现肝区囊状透亮影,超声和(或)CT检查见损伤病灶。经及时拔除导管和防治感染治疗,损伤病灶逐步吸收。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脐静脉末端位置低于膈肌水平是重要原因,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导管 并发症 肝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脐静脉置管的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资料,总结和分析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情况,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结果共1 721例新生儿行脐静脉置管术,7例(0.4%)继发肝实质损伤,其中6例为肝脏内渗出性坏死,1例为肝脏血肿。肝脏损伤组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出生胎龄[(31.12±2.64)周比(30.62±2.75)周]和出生体重[(1 493±525)g比(1 374±473)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现肝脏病变时脐静脉导管的末端位置均在膈肌以下(第9~11胸椎),除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外,其他6例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反复胃潴留、肠鸣音减弱等,肝脏血肿伴休克、贫血;血液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肝功能异常;X线检查发现肝区囊状透亮影,超声和(或)CT检查见损伤病灶。经及时拔除导管和防治感染治疗,损伤病灶逐步吸收。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脐静脉末端位置低于膈肌水平是重要原因,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导管 并发症 肝脏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中对于肝脏局灶性结节的治疗方法选择,需要依据准确的诊断,由于该性质是较为复杂的病理结构改变,且具有较多种类,诊断难度较高,使得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的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不断广泛,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进行增强,并分析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同时采用特定的灌注方式进行外周部位或中心部位增强等方面综合判断病灶性质。为了准确进行结节性质的诊断,需要结合肝脏局灶性结节的不同性质合理的选择超声造影灌注特点。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 超声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摘要肾结石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异常的尿液状况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导致肾乳头上皮下钙斑(Randall斑块)或者阻塞肾小管的结石晶体(Randall钙栓)的形成,然后过饱和的晶体聚集在Randall斑块或钙栓上进而形成结石。然而,肾乳头钙斑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表现形式还包括肾乳头锚定结石、肾乳头隐窝内结石、肾乳头尖端糜烂、外生型肾乳头等肾乳头病变。本文着重介绍Randall斑块学说的发展进程,和Randall斑块的形成和转变机制,以及上述不同类型肾乳头钙斑病变的表现和临床处理方式,对Randall斑块、伴随结石的肾乳头病变、与结石相关的肾乳头病变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肾结石 Randall斑块 肾乳头钙斑病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