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谭静 舒畅(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4
  • 简介:摘要儿童肺空洞性病变包括一组异质性疾病,主要由感染所致,其影像学特征可类似,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严格地将空洞与大疱、囊肿、气肿等病变区分开来。有学者将壁厚≤4 mm定义为薄壁,而>4 mm定义为厚壁,因而认为厚壁者为空洞,薄壁者为囊肿,但是两者在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存在重叠,影像学上二者有时难以区分鉴别,尚需结合病史特点寻找疾病病因。该文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因方面着手,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对儿童肺空洞性病变性质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上鉴别各种肺空洞提供诊断思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儿童 肺空洞 病因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视觉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该病的受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本文从生理指标控制、药物干预、激光凝光切除术三个方面阐述了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情况,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糖 血压 血脂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退行时程、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功能情况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0-155)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视敏度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医学根据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如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等常把它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胃癌前病变形成和发展的病机关键是“气虚血瘀”,脾胃气虚为其本,胃络血瘀为其标。针对PLGC疾病特点和脾胃生理特性,处方用药坚持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健脾益气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

  • 标签: 胃癌前病变(PLGC) 脾虚血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运用于肝脏恶性肿瘤患儿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到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中断治疗情况和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由于护理原因中断治疗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于护士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针对肝脏恶性肿瘤患儿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减少由于护理原因中断治疗的情况,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 肝脏恶性肿瘤 患儿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于本院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与对照组(C组),各30例。麻醉诱导:芬太尼4.0 μg/kg,丙泊酚2.00~4.00 m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20 mg/kg。麻醉维持:D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浓度4.0 μg/ml)30 min内泵注,持续0.2 μg·kg-1·h-1泵注;C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盐水泵注;两组丙泊酚2.00~4.00 mg·kg-1·h-1泵注,瑞芬太尼5.0~10.0 μg·kg-1·h-1泵注,七氟烷MAC 0.5~1.0持续吸入,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60 mg·kg-1·h-1静脉泵注。观察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患者清醒时(T4)、拔管时(T5)、拔管后5 min(T6)与10 min(T7)时患者MAP与HR;T4~T7及拔管后20 min(T8)、30 min(T9)、40 min(T10)时躁动评分、疼痛评分及寒战评分。结果D组T1~T4时HR明显低于T0[(55.0±7.2)次/min、(62.5±10.2)次/min、(65.5±11.6)次/min、(66.8±10.9)次/min比(76.6±14.3)次/min,均P<0.05];T1时MAP小于T0[(64.2±11.4)mmHg(1 mmHg=0.133 kPa)比(73.8±14.5)mmHg,P<0.05]。C组T1时HR小于T0时[(66±12.1)次/min比(75.7±14.2)次/min,P<0.05],T5、T6时HR大于T0时[(87.7±15.8)次/min、(84.1±14.0)次/min比(75.7±14.2)次/min,均P<0.05]];T1时MAP小于T0时[(63.8±10.6)mmHg比(72.9±14.1)mmHg,P<0.05],T4~T6时MAP大于T0时[(81.5±14.8)mmHg、(85.5±15.8)mmHg、(80.1±15.0)mmHg比(72.9±14.1)mmHg,均P<0.05];C组T1~T6时HR大于D组[(66.1±12.1)次/min比(55.0±7.2)次/min,(78.0±14.6)次/min比(62.5±10.2)次/min,(71.7±10.6)次/min比(65.5±11.6)次/min,(75.5±12.3)次/min比(66.8±10.9)次/min,(87.7±15.8)次/min比(72.6±13.5)次/min,(84.1±14.0)次/min比(70.6±11.1)次/min,均P<0.05],C组T4~T6时MAP大于D组[(81.5±14.8)mmHg比(70.6±12.2)mmHg,(85.5±15.8)mmHg比(75.5±15.1)mmHg,(80.1±15.0)mmHg比(73.1±13.0)mmHg,均P<0.05];T4~T8各观察时刻D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3.3%(4/13.3)比43.3%(13/30)、16.7%(5/30)比46.7%(14/30)、10.0%(3/30)比36.7%(11/30)、6.7%(2/30)比26.7%(8/30)、3.3%(1/30)比20.0%(6/30),均P<0.05];T5~T9观察时刻D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1.8±0.6)分比(3.5±1.5)分,(2.0±0.9)分比(4.2±1.6)分,(2.1±1.0)分比(5.0±1.7)分,(2.0±0.8)分比(4.1±1.3)分,(1.8±0.6)分比(3.2±1.2)分,均P<0.05];T4~T9观察时刻D组寒战评分明显低于C组[(0.5±0.2)分比(1.3±0.6)分,(0.9±0.3)分比(1.5±0.8)分,(1.0±0.5)分比(2.0±0.9)分,(1.0±0.4)分比(2.1±0.9)分,(0.7±0.4)分比(1.5±0.7)分,(0.6±0.3)分比(1.2±0.6)分,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可以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术后躁动、疼痛及寒战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肝脏部分切除 血流动力学 寒战 躁动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兴趣区(ROI)位置和大小选择对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QCT)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抽取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17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骨密度检查的98名体检者,采用QCT工作站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ROI位置分别定位于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由测量者A、B分别独立测量。测量ROI大小时,固定中心位置,增加ROI的直径,由测量者A测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不同位置或不同大小ROI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不同位置ROI条件下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306,P<0.001),不同大小ROI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88,P=0.581);测量者A、B在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测量结果的测量者间可重复性分析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47、0.917、0.874(均>0.750),重复性良好。结论QCT技术应用于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时,ROI的位置条件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需要在全肝脏选取多个ROI进行测量。QCT在肝脏不同部位的测量者间重复性良好。

  • 标签: 定量CT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疾病患者术前及术后,采取CT影像学和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择60例患者,手术前后均采取CT影像学和MRI检查,将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准确度。结果:经检测,MRI检查具有高特异度、敏感度与准确度。结论:肝脏疾病患者术前采取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较高,术后采取MRI检查,能够为临床医师分析术后恢复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CT影像学 MRI 肝脏疾病 术前诊断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钆塞酸二钠在肝脏MRI增强扫描应用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肝脏MRI增强扫描患者作研究对象,病例数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综合护理),比较护理满意率及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钆塞酸二钠在肝脏MRI增强扫描应用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率,以及图像质量,是保证肝脏病变诊断准确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脏MRI增强扫描 钆塞酸二钠 护理干预 护理满意率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估低脂、减能饮食对肝脏、胆囊及胰腺等脏器超声检查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受脏器超声检查的患者(n=50)为例,患者先在禁食8h后接受空腹脏器超声检查(左肝、胰腺以及胆囊 ),之后患者食用低脂和减能饮食,分别于餐后0.5h进行相同检查,医师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两个时间段的超声成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胰腺、左肝以及胆囊的餐前餐后超声图像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禁食8h下的空腹状态,采用低脂、减能饮食后行脏器超声检查,二者图像质量接近,但低脂、减能饮食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低脂 减能饮食 肝脏 胆囊 胰腺 脏器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肝脏肿瘤以及肝血管瘤通过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为肝脏血管瘤患者,其余40例为肝脏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已经接受病理诊断得到确诊。对全部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在完成对患者的检查后,将CT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比较多排螺旋CT与病理诊断结果,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肝脏血管瘤患者的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其病灶周边发生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其病灶有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以发现患者病灶呈现向心性强化。肝脏肿瘤患者的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其病灶边缘呈现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静脉期其病灶边缘呈现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延迟扫描可以发现患者病灶呈现低密度改变。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肝脏肿瘤以及肝血管瘤通过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有着十分确切的结果,能够准确为患者确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肿瘤 肝血管瘤 多排螺旋CT 诊断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按照射频消融术、手术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入患者90例,属于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所接诊,通过组内盲选的方式,取其中的45例患者,按照常规手术切除进行治疗,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以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即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 在对肝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以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保障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以促使患者在极短时间内恢复。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小肝癌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肾病表现为肾囊性占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收治的1例表现为肾囊性占位的IgG4相关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个月。CT尿路造影检查:左肾下极实质内见圆形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示占位呈轻度强化,内见分隔及絮状延迟强化影,考虑左肾下极囊性占位(Bosniak Ⅲ级)。MRI增强扫描检查:左肾下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病灶皮质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分隔样强化,考虑左肾下极囊性肾癌可能。术前诊断为左肾占位,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结果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左肾占位呈灰白色、囊实性,边界不清,镜下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性病变伴囊性变及淋巴滤泡形成,部分区域纤维组织增生和血管闭塞;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浆细胞IgG4(+)>50个/HPF,IgG4/IgG>40%。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IgG4相关性肾病。术后2周血清IgG4 0.71 g/L(正常值0.03 ~ 2.01 g/L)。术后3个月复查胸、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无其他器官受累,血清IgG4水平正常,未予辅助治疗。结论IgG4相关性肾病可表现为囊性占位,在影像学上与复杂性囊肿或囊性肾癌等疾病难以区分,全身其他脏器累及情况评估、血清IgG4水平检测、肾穿刺活检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肾病 IgG4相关 肾囊肿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