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术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不仅是治疗的主要目的,也是患者重新获得功能独立的关键。Menard—Rothe等定义独立行走能力必须具备行走距离超过332m且步速达到80m/min。步速在1.22m/s以上是制订城市交通交叉通行信号的原则。行走功能差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在横穿马路时的危险,还增加了其反复跌倒的风险。本项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价术前功能锻炼计划是否能提高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膝置换(TKA)后早期的行走功能和步态参数,并探讨和制订一套合理的、包括术前锻炼计划在内的围手术期计划,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锻炼计划 术后患者 功能恢复 术前 早期
  • 简介:背景:高铰链聚乙烯内衬是目前全髋关竹置换中应用最普遍的关节面假体。本研究的指南是,在假体系统相同的前提下,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髋臼内衬的5年磨损比普通聚乙烯内衬少。方法:连续对43例(5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多孔钛金属髋臼杯、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内衬和28mm的钻-铬合金股骨头假体。其中31例(37髋)随访至少5年以上。对照组35例(37髋)患者采用相同的全髋关节假体系统,但内衬采用普通聚乙烯内衬,同样随访达5年以上。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和患者自我测评的方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影像学分析的指抓包括测节髋臼假体的位置、固定和骨溶解情况。比较股骨头假体对Durasul内衬和普通内衬的穿透位移。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患行自我测评结果评价临床疗效,Durasul内衬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股骨头的平均嵌入位移在Durasul内讨组为(0.054±0.07)mm,对照组为(0.059±0.154)mm。扣除嵌入位移后,Durasul内衬组的磨损率为(0.029±0.02)mm/年,普通内衬组为(0.065±0.03)mm/年(p〈0.005)。Durasul内衬组第1年和第5年的每年穿透何移分别为0.074mm和0.011mm,对照组分圳为0.15mm和0.04mm。结论:尽管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模式与普通聚乙烯内衬相似,但Durasul内衬的每年磨损率为普通聚乙烯内衬的45%。因此我们相信,这些早期的临床结果将支持这种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继续应用。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聚乙烯内衬 聚乙烯髋臼 临床疗效 铰链 股骨头假体
  • 简介:背景:从关节和胫骨假体聚乙烯衬垫后表面转移磨损碎屑,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主要原因。全膝人工关节假体设计随时问而发生变化,例如对胫骨盘近端表面的粗糙度和聚乙烯衬垫的灭菌方法。我们假设胫骨盘表面抛光和采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之外的其他方法对衬垫灭菌,可降低骨溶解的发生率。方法:从1987年至1998年,我们采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的解剖型组配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系列。对300名患者施行36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5至10年,对这些患者的膝关节摄正、侧位X线片。由两位关节置换专家对X线片上的骨溶解状况进行单独评定(骨溶解的界定标准为假体周围存在边缘清晰的非线性松质骨丢失区)。结果:在粗糙表面的胫骨盘的242例膝关节中,使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的衬垫固定,有34%(82例)骨溶解阳性。用惰性气体中γ射线照射或没有照射的衬垫与抛光表面连接的98例膝关节中,有9%(9例)骨溶解阳性。骨溶解与六项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为:一项与患者(男性)相关、一项与胫骨盘(近端表面抛光)相关、三项与聚乙烯衬垫(加工的原材料、灭菌方法及存放时间)相关及一项与手术技术(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间的过伸)相关。结论:在这类假体设计中,胫骨盘近端表面采用抛光及衬垫采用更为先进的灭菌方法(不用空气中γ射线照射灭菌)能显著减少骨溶解的发生率,但不能避免骨溶解。

  • 标签: 假体周围骨溶解 全膝关节置换术 聚乙烯衬垫 胫骨假体 灭菌方法 术后
  • 简介:背景:目前认为应用较大的股骨头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风险,但迄今为止仅有有限的临床数据可证实这种假设。方法:自1969年至1999年,在同一家医疗机构施行了21047例应用不同型号股骨头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对患者进行常规、定期地随访,并特别询问有关脱位的问题。手术入路包括:前外侧入路9155例,后外侧入路3646例,经转子入路8246例。股骨头直径为22mm者8691例,28mm者8797例,32mm者3559例。结果:在21047髋中有868髋发生一次或多次脱位。术后一年首次脱位的累积危险率为2.2%,术后五年为3.0%,术后10年为3.8%,术后20年为6.0%。前外侧入路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1%,经转子入路为3.4%,后外侧入路为6.9%。在前外侧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8%,28mm股骨头为3.0%,32mm股骨头为2.4%;经转子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3.5%,28mm股骨头为3.5%,32mm股骨头为2.8%;后外侧入路,直径22mm股骨头的10年累积脱位率为12.1%,28mm股骨头为6.9%,32mm股骨头为3.8%。多因素分析显示:22mm股骨头相对于32mm股骨头脱位的相对危险度为1.7,28mm股骨头相对于32mm股骨头脱位的相对危险度为1.3。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中,较大直径的股骨头可获得较低的远期累积脱位率。无论采取哪种手术入路,股骨头直径对脱位率均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行后外侧入路者影响最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脱位 术后脱位 手术入路 大直径 危险率
  • 简介:美国IBM中国公司总裁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我想他当然不是为了让中国人叫起来方便同样也更不是一种入乡随俗或赶时髦过中国文化瘾之类浅层次的好奇心理的表现看来他是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产品﹃入侵﹄的同时正越来越变得有﹃脾气﹄或有﹃情绪﹄...

  • 标签: 中国公司 中国文化 浅层次 名字 脾气 总裁
  • 简介:背景:尽管全膝关节置换能够缓解疼痛和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活动度,但术后1年仍然存在股四头肌乏力和功能下降。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肌肉主动激活障碍和肌萎缩在术后早期股四头肌肌力降低中的作用。方法:以20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在术前(平均10天)和术后(平均27天)进行测量。股四头肌肌力和主动激活通过脉冲叠加刺激技术测量,即在股四头肌最大主动等长收缩时给予一超阈值电流脉冲刺激。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股四头肌的最大横截面积。结果:和术前相比,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降了62%,主动激活能力下降了17%,最大横截面积下降了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的来说,股四头肌主动激活障碍和肌萎缩占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原因的8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股四头肌主动激活障碍导致的肌力丢失几乎是由于肌萎缩导致的肌力丢失的两倍。和术前水平相比,肌肉收缩时膝关节的疼痛程度在术后并没有显著变化(p=0.31)。在肌力测试中,膝关节疼痛的变化对于股四头肌主动激活没有显著的影响(p=0.1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1个月股四头肌肌力障碍仍然严重。这种肌力障碍主要由股四头肌的主动激活障碍引起,另外,肌萎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肌肉收缩时膝关节疼痛对肌肉主动激活的影响不大。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股四头肌 肌力下降 肌力障碍 术后早期 肌肉收缩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itralStenosis以下简称MS)合并急腹症,由于疼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可造成心功能进一步损害。若急需手术治疗,必然更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近半年我们处理麻醉后及术后急发左心功能衰竭2例,使病人转危为安,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病例1,张某,女,63岁。剧烈腹痛入院。诊断为右腹股沟嵌顿疝,执行急诊剖腹探查。入室BP120/70mmHgECG为心房纤颤(AF)、HR110~120次/min、SpO298%。选择持续硬膜外阻滞,T10~11↑。静滴复方氯化钠液,鼻吸氧,持续监测BP、ECG和SpO2。2%利多卡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急腹症 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围期处理对策。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连续手术治疗7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月龄为8.74m±3.74m(3m~17m),平均体重为6.14kg±0.81kg(4.05kg~7.0kg)。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6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高压2例,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高压1例,VSD、ASD或卵圆孔未闭合并肺高压9例,房一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法乐氏三联症、法乐氏四联症、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各1例。结果23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一期根治性手术。4例出现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肺不张,治愈2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8.70%)。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在婴幼儿期行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根据婴幼儿生理特点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体外循环
  • 简介: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比性研究 术后随访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垫式 人工关节假体
  • 简介:目的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堵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堵闭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房间隔缺损堵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