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布氏杆菌病与其他脊柱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相似性,于是总结本院近一年确诊的由布氏杆菌性引起的脊椎炎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通过归纳总结来提升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比分析1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脊椎炎的CT、MRI影像学资料及相关病理学资料的整理与已确诊的脊椎病变的影像表现比较。结果布氏杆菌病多见于腰椎,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一般较轻,且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小且多,一般都是破坏只局限于椎体边缘的单个椎体破坏最为明显,不累及椎弓根,一般椎体无压缩改变,脓肿区域较为局限且相邻椎体周围也可出现脓肿,椎间盘破坏程度也相对较轻。结论根据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特征性表现,可以与其他脊柱病作出鉴别诊断。

  • 标签: 布鲁氏杆菌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9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CT/MRI检查结果均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显示,良性13例,恶性16例;根据组织起源分叶组织肿瘤12例、淋巴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到93.1%(27/29);组织学分型诊断准确率为55.2%(16/29)。结论应用CT/MRI诊断腹膜后肿瘤,能较为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周边组织情况,且可对部分成分进行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CT/MRI检查 影像学特点
  • 简介:HRCT可见病变内肺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样表现,常规CT扫描肺内病变呈地图样表现,6例(100%)患者多层CT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毛玻璃样高密度影

  • 标签: 对照研究 影像病理学 沉积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肺内孤立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 ,为了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我们对肺内小病灶进行了 CT-病理对照研究 ,探讨肺内小病灶的 CT征象及其对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2cm以下肺内孤立小病灶进行薄层 CT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 2mm,CT机为 TCT-600XT型 ,CT扫描后 2周内进行手术切除 ,切除标本固定后 ;按 CT扫描横断方向连续做成病理大切片。将术前 CT片与病理大切片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72例肺内小病灶中 64例为肺癌 ,CT正确诊断 60例 ,正确诊断率为 93.75%,其中 45例为早期肺癌。 CT值 :64例肺癌平均 CT值为 32.7Hu,良性病灶平均 CT值为 75.9Hu,两者差异显著 ,P<0.01。结论 :通过 CT-病理对照研究 ,棘突征 ,空泡征、血管集束征、 CT值等征象对小肺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结合其他 CT征象综合判定 ,能提高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肺癌 X线计算机断层 病理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分析患者胃镜表现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46例患者通过病例诊断证实,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6.67%,其中在胃镜中的表现为黏膜褶皱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主要以白为主,血管透见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55.0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联合采用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检查 病理检查
  • 简介: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gastricmalignantlym.phoma.PGML)是常见的胃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胃癌以外胃恶性肿瘤的70%~80%[1]。近年来有发病率逐渐升高趋势[2]。PGML缺乏特异性,活检组织学确诊率低,易漏诊或误诊为腺癌。本次研究总结了53例PGML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特点,旨在提高内镜医师对胃淋巴瘤的认识。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胃淋巴瘤 内镜表现 病理学 特点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病理诊断结果,并展开比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接收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47例,分别采取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比较两种诊断结果。结果: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有黏膜红白相间,黏膜变薄,以白相为主、黏膜表面呈颗粒状或者结节状、黏膜皱襞消失或者扁平;本组有129例患者符合病理学标准,符合率为87.76%,同时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诊断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脑膜瘤颅外侵及的CT及MRI表现病理学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得出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具有较典型的CT、MRI表现且与其病理学关系密切。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二者结合应用,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22年期间确诊的20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对其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占75% (15/20),女性占25% (5/20)。平均年龄为52岁 (范围:37-68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食管管壁的增厚。CT表现主要包括食管内腔狭窄 (85%),食管管壁不规则增厚 (75%),食管管壁钙化 (55%) 和淋巴结转移 (40%)。其中,表现为食管内腔狭窄的患者中,约50%合并有食管溃疡。病理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均有黑素沉着,均表现为恶性生长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和转移。另外,肿瘤组织的肿瘤直径与CT表现的食管管壁增厚程度呈正相关 (r=0.73, p

  • 标签: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CT表现 临床病理分析 食管内腔狭窄 食管管壁不规则增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巨大血管瘤、离心性强化血管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1%和28.70%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及肝血管瘤检出率分别为10.17%、10.19%和6.48%高于MRI检出率(5.56%、2.78%、1.85%)两组差异显著(P<0.05)。从CT检查来看,共检出49例,其中30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病变直径在50~145mm,有12例患者带有明显的斑点状钙化。结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学结构有差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不典型影像表现 病理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后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电图表现。方法以55例2015.1.1.~2016.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乳腺癌、子宫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且发生了心脏毒副作用,另外以20例采用内分泌疗法的妇科肿瘤患者为参照对象(对照组),了解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产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5例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心电图表现为偶有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低电压,并且早期多为一过性;心脏毒副作用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及其累积的用药剂量有关。结论由于早期心电图监测具有一过性,因此对于慢性心脏损伤患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有效监测和预防,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同时为了避免和减少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合理的把握用药剂量。

  • 标签: 化疗药物 心脏毒副作用 心电图表现 生理病理机制
  • 简介:目的比较胸膜与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胸膜SFT的CT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胸膜外SFT。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胸膜SFT和13例胸膜外SFT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边界及强化方式等,运用三维重建测量两组病变的全肿瘤强化程度并绘制强化直方图,比较两组病变以上指标的差异并对照病理结果。结果胸膜SFT病灶最大径2.6~13.7cm,胸膜外SFT为3.8~12.4cm,两组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胸膜SFT中8例(36.4%)轻度均匀强化、11例(50.0%)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13.6%)明显不均匀强化;胸膜外SFT中,7例(53.8%)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46.2%)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强化程度与大小无明确相关关系。胸膜SFT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胸膜外SFT,但强化直方图的平均偏度和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镜下,SFT由比例不同的梭形和卵圆形肿瘤细胞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伴分支状血管。结论胸膜SFT与胸膜外SFT的CT征象除强化程度外无明显区别,可认为胸膜SFT的诊断标准总体上适用于胸膜外SFT。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理学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3~65(53±7)岁。9例病理结果均为ITPN伴浸润癌,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8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6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胰管型。5例肿块型,4例管腔型。肿瘤呈实性肿块局限或填充于胰管内,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9例主胰管扩张,3例伴分支胰管扩张,6例胰管中呈“双色征”和“酒瓶塞征”。5例胆管扩张,8例胰腺实质萎缩,5例病灶侵犯十二指肠,2例伴钙化。“双色征”和“酒瓶塞征”是ITPN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时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超声影像表现病理比较。方法将本院中接治所有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一般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的63例患者纳入实验,对所有患者均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再将诊断结果和术中取出病理组织检查中得出的血栓形成时间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超声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和观察发现,血栓形成时间越长,超声显示其血管壁就变得越厚,同时还会变的更加粗糙、回声降低,血管腔受到挤压后会逐渐变扁、变得更加软,超声弹性图像从最初的灰色变成绿色,最终变成红色,对于慢性期血栓全部将血管腔阻塞后,有部分患者可探和侧枝循环。结论将超声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可通过观察超声影像表现来分析其血栓形成时间,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可以进一步实践推广。

  • 标签: 不同时期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影像表现 病理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吉林省临江市医院诊治6例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发生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HP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3%,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大细胞和淋巴上皮样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不表达CD5及CD10。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依靠常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 标签: MALT淋巴瘤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X线、CT、MRI表现病理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表现及治疗后追踪预后复查.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核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04-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ms,PNET)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MSCT资料.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及钙化)、强化特点等。参照2010年WHO最新分类方法,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将肿瘤分为G1、G2、G3三级。结果30例患者30个病灶,其中WHOG1-G3级肿瘤分别为16、6、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6例、体部8例、尾部6例:横断面最大层面横径范围约为1.6-10.0c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16例,以囊性为主的3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11例;钙化6例。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伴囊变坏死和(或)钙化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门脉及延迟期G1级肿瘤CT值均高于G3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PNET术前分级有一定帮助,肿瘤病理分级越高,强化程度越差。

  • 标签: 胰腺 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学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不典型肝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对比。方法:选取32例原发性不典型肝癌患者为对象,观察其CT表现和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肝细胞癌患者27例,经CT平扫呈现低密度特点,25例患者处于动脉期与静脉期加强,门脉期与平衡期的密度相对较低。结论:在原发性不典型肝癌患者中,由于病灶组织成分差异导致影像表现呈不典型,应该根据多相期临床表现予以分析,特殊情况进行穿刺获取活检,降低误诊率。

  • 标签: 原发性不典型肝癌 CT表现 临床病理诊断